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谢人惠蝇拂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妙刮筠篁制,纤柔玉柄同。
拂蝇声满室,指月影摇空。
敢舍经行外,常将宴坐中。
挥谈一无取,千万生公
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曾此栖心过十冬,今来潇洒属生公
檀栾旧植青添翠,菡萏新栽白换红。
北面城临灯影合,西邻壁近讲声通。
不知门下趋筵士,何似当时石解空。
采莲曲(一作相和歌辞 采莲曲)。(一作僧齐己诗)。(一作李颀诗)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押先韵
越溪女,越江莲。
菡萏,双婵娟。
嬉游向何处,采摘且同船。
浩唱(一作歌)发容与,清波生漪连。
时逢岛屿泊,几共鸳鸯眠。
襟袖既盈溢,馨香亦相传。
薄暮归去来,苧萝生碧烟。
黄雀行(一作相和歌辞 野田黄雀行)。(一作僧齐己诗)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押词韵第十六部
双双野田雀,上下同饮啄。
暖去栖蓬蒿,寒归傍篱落。
殷勤避罗网,乍可遇雕鹗。
雕鹗虽不仁,分明在寥廓。
巫山(一作鼓吹曲辞 巫山高)。(一作僧齐己诗)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巫山高,巫女妖。
雨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
秋猿嗥嗥日将夕,红霞紫烟凝老壁。
千岩万壑花皆坼,但恐芳菲无正色。
不知今古行人行,几人经此无秋情。
云深庙远不可觅,十二峰头插天碧。
善哉行(一作相和歌辞 善哉行)。(一作僧齐己诗)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大鹏刷翮谢溟渤,青云万层高突出。
下视秋涛空渺㳽,旧处鱼龙皆细物。
人生在世何容易,眼浊心昏信生死。
愿除嗜欲待身轻,携手同寻列仙事。
杂曲歌辞 升天行(一作升天行)。(一作齐己诗)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引用典故:瑶阙
身不沈,骨不重,驱青鸾,驾白凤。
幢盖飘飘入冷空,天风瑟瑟星河动。
瑶阙参差阿母家,楼台戏闭凝彤霞。
五三仙子(集作三五)乘龙车,堂前碾烂蟠桃花
回头却顾蓬山(集作莱)顶,一点浓岚在深井。
齐己上人 唐末五代初 · 修睦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同人与流俗,相谓好襟灵。
有口不他说,长年自诵经。
水声秋后石(一作室),山色晚来庭。
客问修何法,指松千岁青。
寄远 唐末 · 张迥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锦字凭谁达,闲庭草又枯。
夜长灯影灭,天远雁声孤。
蝉鬓凋将尽,虬髯白也无。
几回愁不语,因看朔方图(迥尝携此谒齐己,点头吟讽,为改“虬髯黑在无”,迥遂拜作一字师)
洞庭湖洞庭湖诗,许棠题后无继者,诗僧齐己驻锡巴陵,欲吟一诗,竟未得意。有都押衙蔡姓者,戏谓己公曰:“题洞庭者某诗绝矣,诸人幸勿措词。”己公坚请之,押衙抑扬朗吟云云。) 唐末五代初 · 蔡押衙
 押虞韵
可怜洞庭湖,恰到三冬无髭须湘江北流至岳阳,达蜀江,夏潦后,蜀江涨,势高,遏住湘波,让而退,溢为洞庭湖,阔数百里。秋水归壑,湖底渐出,唯一条湘川而已,此言其不成湖也)
齐己上人(一作尚颜诗) 唐末五代初 · 栖蟾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诗为儒者禅,此格的惟仙。
古雅如周颂,清和甚舜弦
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
想得吟成夜,文星照楚天。
唐末至五代 · 虚中
喜鱼在深处,幽鸟立多时(《马侍中池亭》,《纪事》)
菖蒲花不艳,鸲鹆性多灵(《古今诗话》)
盘中是祥瑞,天下恰炎蒸(《卖冰者》,以下《吟窗杂录》)
待暖还须去,门前有路岐(《夜坐》)
春雨无高下,花枝有短长(《春诗》)
老负峨眉月,闲看云水心(《赠齐己》,《五代史补》)
齐己 五代 · 徐仲雅
我唐有僧号齐己未出家时宰相器。
爰见梦中逢五丁,毁形自学无生理。
骨瘦神清风一襟,松老霜天鹤病深。
一言悟得生死海,芙蓉吐出琉璃心。
闷见有唐风雅缺,敲破冰天飞白雪。
清塞清江却有灵,遗魂泣对荒郊月。
格何古,天工未生谁知主。
混沌凿开鸡子黄,散作纯风如胆苦。
意何新,织女星机挑白云。
真宰夜来调暖律,声声吹出嫩青春。
调何雅,涧底孤松秋雨洒。
嫦娥里学步虚,风吹落玉山下。
语何奇,血泼乾坤龙战时。
祖龙跨海日方出,一鞭风雨万山飞。
己公己公道如此,浩浩寰中如独自。
一簟松风冷如冰,长伴伸脚睡。
齐己 唐末至五代 · 可朋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一作「唯」)北楚三千客,多话东林十八贤(同前。又见《唐诗纪事》卷七四。)
方干旧居 五代 · 释乾康
五言绝句 押真韵
镜湖中有月,处士后无人。
荻笋抽高节,鲈鱼跃老鳞(《经方干旧居》,甚为齐己所称)
投谒齐己 五代 · 释乾康
七言绝句 押蒸韵
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烹茶童子休相问,报道门前是衲僧
《诗话总龟》:乾康齐己湘西道林寺。齐己使人请赋一绝以代门刺,诗云云。
赠朗上人(朗公少游渚宫,与齐己相识。一作王之道诗。)993年 北宋 · 王禹偁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
净剃霜髭展旧真,自疑容貌是前身。
僧中独守三千戒,诗里闲销七十
僻寺藓深人少到,故山云好梦归频。
禅斋近日谁还往,祇有西垣放逐臣(以上《小畜集》卷九)
次韵和朗公见赠(朗公少年曾游荆湖,识虚中、齐己。一作王之道诗。)993年 北宋 · 王禹偁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
朗公垂老尚吟诗,曾泛三湘九疑
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
红尘策马殊无味,碧嶂携(一作杖移)僧自合宜。
共待中条山有雪,寺楼吟尽更同谁。
希白诗序 北宋 · 张逸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
希白能诗,与宋白梁周翰张咏而下十数公相友善,其格律不减齐己云。
按:《郡斋读书后志》卷二,万有文库影印袁州本。又见同治长沙县志》卷三五。
杭州武林天竺寺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嘉祐八年九月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一五
法师讳遵式字知白本姓叶氏临海郡宁海人也。
初,其母王媪乞灵于古观音氏求男。
一夕,梦其舍洒然有美女子,以明珠授,使咽之。
生法师,方七月,已能从母称乎观音。
稍长,不乐与其兄为贾,遂潜往东掖,师义全出家。
先一夕,义全梦有童子处其寺佛像之左者。
翌日,法师至,其梦适验。
十八落发,二十纳戒于禅林寺
明年,习律于律师守初
当时台之郡校方盛,诸生法师俊爽,屡以诗要之业儒。
法师即赋而答之,其诗略曰:「真空是选场,大觉为官位」。
已而入国清普贤像前,烬其指,誓习乎天台教法。
徐鼓笈趋宝云义通大师讲席。
道中梦一老僧,自谓吾文殊和尚也。
及见,乃其所梦之僧也,即服膺北面受学。
未几,凡天台宗之所传者,其微言奥旨而法师皆得智解,崭然出其流辈。
会其祖师智者入灭之日,遂自燃顶终日,誓力行其四禅三昧,因说偈以效其诚(凡其诗偈并见于文集,此皆略不书。)
通师既逝,而法师即还天台
以苦学,尝感疾呕血,自谓必死,毅然入灵墟佛室,用消伏咒法而诅曰:「若四教兴行在我,则其病有疗;
不尔,愿毕命于此方」。
三七之夕,忽闻空中呼曰:「遵式,不及将死」。
法师益不懈。
至五七之日,遽见死尸盈室。
法师不惑,践之以行道,其尸即隐。
七七之日,忏讫,复闻空中声谓曰:「十方诸佛增汝福寿」。
其夕殊寐,恍惚见一钜人,持金刚杵拟其口,惊且觉,而其病遂愈。
俊辩益发,声貌形神美于平日。
法师大感,益欲从事于此,遂著书曰《观音礼文》。
方题笔,遽有奇僧遗之书名,自意趣与己著本略同。
淳化初法师年方二十有八,众命续居其师之宝云讲席,讲四大经积年(《法华》、《维摩》、《涅槃》、《金光明经》。)
一旦有施氏胎驴驰来伏其座下,若有听意。
其后以时而至者凡四十日,产而乃已。
驴果有人之意,不亦异乎?
至道丙申之岁,法师结乎黑白之众信者,按经习夫净土之业,著书曰《誓生西方记》,复拟普贤益为念佛三昧。
师处宝云更十有二载,未尝持谒与俗人往还。
自幸得观音幽赞,命匠氏以栴檀为大悲之像,刻己像而戴之,益撰十四大愿之文。
其后工有误折像所执之杨枝者,法师敬且恐,即自以接之,不资胶胶而吻合如故。
咸平三载四明郡大旱,郡人资以其雨。
师用请观音三昧,冥约若三日不雨,当自焚也。
期果雨,其郡苏。
太守以为异,乃即碑其事。
咸平五年法师复归于台,欲东入屏居,而徒属愈繁。
乃即其西阳益宏精舍,据经造无量寿佛,相率修念佛三昧,著净土行法之说。
其邑先有淫祠者,皆为考古法正之,滥飨者彻去。
其所谓白鹤庙者,民尤神之,竞以牲作祀。
法师则谕其人,使变血食为之斋。
及其与众舟往白鹤,而风涛暴作,众意谓神所为。
法师即向其庙说佛戒杀之缘,而其浪即平。
寻命其神受佛之戒,此后以牲祀者遂绝。
即著《野庙志》,乃与神约,而民至于今依之也。
祥符四年,会章郇公适以郎官领郡,丁僧夏制,乃命僧延法师入其郡之景德精舍讲止观。
其夏坐毕,有三沙门被衲无因而至,请与盂兰盆讲席。
方揖坐而忽不见。
法师尝以胜事他适,道出黄岩,有一豕奔来绕师所乘,已而伏前,意若有所求。
众嗟咨不测其然,徐推之,乃豕避屠而来也。
遂偿其直,教屠者释之,命豢于妙喜寺,名之曰遇善。
夫豕之果飨德邪,人其何哉?
台有赤山寺,高爽而濒海。
法师尝谓人曰:「此宜建塔」。
其众乡人乐闻,皆曰:「是山之巅,每有异光照耀海上。
其光之间,益见七层浮图之影」。
然其所照之至处四十里,皆捕鱼者簄梁周之。
法师知其发光,欲有所警,益励众必塔之。
及其事址发土,果得石函之效。
塔成,亦以七级应其先兆,而斯民不复渔也。
法师方百日修忏于东掖山也,会其时大旱,水不给用,乃出舍相之,俄以其锡杖卓之,石泉从而发激,今东掖所谓石眼泉是也。
初,杭之人欲命法师西渡讲法,虽使者往还历七岁,而未尝相从。
昭庆齐一者率众更请,乃来,至是已十有二岁矣。
先此,法师尝梦在母之胎十二年,校其出台而入杭,乃其梦之效也。
至杭,始止乎昭庆寺讲说扬义,学者向慕,沛然如水趋泽。
杭之风俗习以酒肴会葬,法师特以胜缘谕之,其俗皆化率,变荤为斋,因著文曰《诫酒肉慈慧法门》,以正其事,其人至今尚之。
明年,苏人以其州符迓法师就开元精蓝,昼夜专讲,法会盛集,黑白之听者谓日万夕千。
其人不饮酒啖肉者殆倾郭邑,酒官屠肆颇不得其售也。
遂谓其徒曰:「吾祖智者遗晋王之书,六恨,其一适以法集动众妨官为之患。
余今德薄,安可久当此会」?
去之,乃翻然复杭,方祥符乙卯之岁也。
刺史薛公颜即以灵山精庐命居。
法师昔乐其胜概,已有栖遁之意,及是,适其素愿也。
其地乃高僧真观所营之天竺寺也,历唐而道标承之。
然隋唐来逾四百载,而观公遗迹湮没,殆不可睹。
法师按旧志探于莽苍之间,果得其兆,即赋诗作碑纪之,此始谋复乎天竺也。
初,其寺之西有隋世所植之,枯蘖仅存,至此而复荣,盖其寺再造之證也,因名之曰重荣
益以其香林洞口之石上、其山之本腹内竹、石面者,与天竺四瑞,作四诗纪其胜异。
居无几,而来学益盛。
乃即其寺之东建日观庵,撰《天竺高僧传》,补智者三昧行法之说,以正学者。
祥符之九年,天台僧正慧思至都,以其名奏之,遂赐紫服。
寻复请讲于寿昌寺
罢讲,过旧东掖,谓其徒曰:「灵山乃吾卜终焉之所也,治行,吾当返彼」。
寻援笔题壁为长谣,以别东掖,还天竺
禁,则励其徒共行金光明忏法,岁以七昼夜为程。
宫保马公既老,益更奉佛,尤慕法师之言,遂为著《净土决疑论》,马公镂板传之。
王文穆公罢相抚,闻其高风,因李明州夷庚要见于府舍。
既见,王公奇之,不数日,率其僚属访法师于山中,即命之讲。
乃说《法华》三法妙义,其才辩清发,衣冠属目。
王公曰:「此未始闻也」。
即引天台教之本末,欲其揄扬。
王公唯然。
寻奏复其寺,得赐天竺之名,王公书其榜,尊君命也。
王公始以西湖奏为放生之池者,亦法师以智者护生之意讽而动耳。
其王公出尹应天,方微疾,梦与相见,而其疾即瘳。
乃遗之书,盛道其事,以谓相遇平生有胜缘。
江宁,更迓于府舍问法,留且三月
王公始欲为僧伽像,疑而未果,法师乃为其推观音应化、遍知无方者示之。
先此,法师尝梦与王公在佛塔中,有老僧者擘金铃而分之二人,益说此以验适论。
王公曰:「实金陵之谓也」。
既造像卒,持与法师,因撰《泗州大圣礼文》以尊其事。
王公益与其秦国夫人施钱六百馀万为其寺之大殿者。
法师以复寺,乃自皇家与王公也,特有所感,遂重集天台四时礼佛之文,勉其徒行之,欲以报德。
会乾元节,王公以其道上闻,遂锡号慈云
自是相与为方外之游益亲,形于诗书者多矣。
若其所著《圆顿十法界观心图》、《注南岳思师心要偈》之类,皆为王公之所为也。
天圣中,公终以天台教部奏预大藏,天台宗北传,盖法师文穆公有力焉。
始,章献太后法师熏修精志,乾兴中,特遣使赍金帛,而两命于山中为国修忏。
遂著《护国道场之仪》上之,请与其本教入藏。
天圣改元内臣杨怀吉东使,又赐之乳香。
临别,杨以法师善书,求其笔迹,即书诗一阕与之,杨遂奏之。
明年,又赐银一百两饭山中千僧。
然其时之卿大夫,闻其风而乐其胜缘者,若钱文僖杨文公章郇公,他公卿益多,恐斥名,不悉书。
法师闲雅,词笔篇章有诗人之风,其文有曰《金园集》者,《天竺别集》者,曰《灵苑集》。
然修洁精苦,数自烬其指,而存者一二耳。
逮其持笔,书翰精美,得之体。
灵山秋霁,尝天雨桂子,法师乃作《桂子》、《种桂》之诗。
尚书胡公见而盛赏之,乃与钱文僖公赓之。
胡公领郡钱唐,益施金而为其寺之三正门者。
法师领寺既久,尝欲罢去,史君李公咨即会郡人苦留之。
又二载,当天圣九祀之孟春,方讲《净名经》,未几,顾谓其徒曰:「我昔在东掖亦讲是经,尝梦荆溪尊者室中授其经卷。
及出视日,已殁矣。
今者吾殆终于此讲也」。
一日,果与众决曰:「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长用十方意,时务私传。
今付讲席,宜从吾之志」。
即命其高第弟子祖韶曰:「汝当绍吾道。
我持此炉拂,勿为最后断佛种人,汝宜勉之」。
作《谢三缘》诗(谓谢绝徒属、宾友、笔砚也。),命学者刻石示之。
秋八月二十有八日,孑然入其寺之东岭草堂,自晦也。
明年十月之八日示微疾,不复用医药,命取尝和晋人刘遗民《晦迹》诗,改其结句云:「翔空迹自绝,不在青青山」。
使磨崖刻之。
翌日之晚,复曰:「吾报缘必尽,敢忘遗训乎尔曹耶」?
益说法以勖其属。
及后日之晚,使请弥陀像以正其终。
其徒尚欲有所祷,且以观音像应命。
法师即炷香瞻像而祝之曰:「我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
十方诸佛,同住实际
愿住此实际,受我一炷香(云云。)」。
或问其所归者,犹以寂光净土对之。
至其夕之三鼓,奄然坐终。
先此,法师自制其曰「遐榻」而铭之。
学者务奉其师之前志,必卧其灵体于遐榻。
七日,其形貌完洁如平昔。
其寿六十有九,腊五十。
当其化之夕,山中见大星陨乎鹫峰,赫然有红光发于其寺之前。
度弟子若虚辈垂百人,授讲禀法者如文昌诸上人者仅二十人,登门而学者其人不啻千数。
明年仲春之四日,奉遐榻归葬于其寺之东月桂峰下,与高僧真观之塔邻也。
蒙识韶公几三十年,晚,山中与其游益亲。
韶公耆年淳重,亦名德之法师也。
尝以大法师实录命余笔削,始以敝文不敢当。
及蒙奏书为法,以微效还,而韶公已物故。
方感慨,今辩师益以录见托,愿成就其师之意。
辩师端审善继,又明智之贤弟子也。
会余避言,适去山中,嘱之愈勤。
顾重违其先师之命,姑按韶公实录而论次之,命曰「曲记」,盖曲细而记其事也。
慈云聪哲,志识坚明,故其以佛法自植立,卓然始终不衰,虽古高名僧不过也。
世以方之真观,不其然乎!
天台之风教益盛于吴越者,盖亦资夫慈云之德也。
吾恨不及见其人。
是岁,嘉祐癸卯之八年,季秋己亥朔,适在京口龙游之东圃记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