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谢袭费亭侯建安元年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不悟陛下乃寻臣祖父厕豫功臣,克定寇逆,援立孝顺皇帝,谓操不忘,获封茅土。
圣恩明发,远念桑梓,日以臣为忠孝之苗,不复量臣才之丰否。
既勉袭爵邑,忝厥祖考,复宠上将鈇钺之任,兼领大州万里之宪。
内比鼎臣,外参二伯,身兼绂之荣,本枝赖无穷之祚也。
昔大彭辅殷,昆吾翼,功成事就,乃备爵锡。
束脩无称,统御无绩,比殊宠,策命褒绩,未盈一时,三命交至,双金重紫,显以方任,虽不识义,庶知所尤(《艺文类聚》五十二。)
上器物表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臣祖腾,有顺帝赐器;
今上四石铜鋗四枚,五石铜錥一枚,御物有纯银粉铫一枚,药杵臼一具(《御览》七百五十七,七百六十二。)
上杂物疏 其十二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御杂物之所得孝顺皇帝赐物,有容五石铜澡盘一枚(《书钞》一百三十五。)
汉官仪上 其三十八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世祖(案:《北堂书钞》引作「中兴甲寅诏书」):「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
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又旧河堤谒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属为谒者领之,迁超御史中丞刺史,或为小郡。
监察黎阳谒者世祖以幽、并州兵骑定天下(案:《后汉书·窦宪传》注引作「光武中兴」,又「定」上有「克」字),故于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兵骑千人,复除甚重。
谒者任轻,多放情态,顺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迁超牧守焉(《续汉·百官志一》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案:《后汉书·和帝纪》注,《太平御览·治道部》,引作「建初八年十二月己未诏书」,文略同,唯无「河堤谒者」以下一段。)
受禅表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维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
上稽仪极,下考前训,书契所录帝王遗事,义莫显于禅德,美莫盛于受终。
故《书》陈「纳于大鹿」,《传》称「历数□□□是以降」。
世且二百,年岁三千,之事,复存于今。
允皇代之上仪,帝者之高致也。
故立斯表,以昭德□义焉。
皇帝体乾刚之懿姿,绍有虞之黄裔。
九德既该,钦明文塞。
齐光日月,材兼三极。
及嗣位先皇,龙兴飨国。
抚柔烝民,化以醇德。
崇在宽之政,迈恺悌之教;
宣重光以照下,拟阳春以播惠。
开禁仓,散滞积。
冢臣□□□□□之锡,众兆陪台,蒙赒饩之养。
兴遗勋,继绝世。
废忘之劳,获金爵之赏,襁褓之孤,食旧德之禄。
善无微而不旌,功无细而不□。
□□戎士,哀矜庶狱。
罢戍役,焚丹书。
囹圄虚静,外无旷夫。
玄泽云行,冈不沾渥。
若夫覆载简易,刚柔允宜。
乾川之德,阴阳□□□□□□类育物,奋庸造化之道,四时之功也;
宽容渊嚜,恩洽群黎,皇戏之质,之姿也。
孜孜业业,迈德济民。
伯禹之劳□□□□□睿智神武,料敌用兵,殷汤之略,周发之明也。
广大配天地,茂德苞众圣。
鸿恩洽于区夏,仁声播于八荒。
虽象胥所□□□□□□和而来王。
是以休徵屡集,和气烟煴。
上降乾祉,下发川珍。
天关启闱,四灵具臻。
涌醴横流,山见黄人。
所以显受命之□□□□□之期运也。
其余甘露零于丰草,野蚕茧于茂树,嘉禾神芝,奇禽灵兽,穷祥极瑞者,期月之间,盖七百余见。
自金天以□□□□□嘉禅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
是以汉氏睹历数之去已,知神器之有归。
稽唐禅虞,绍天明命,厘嫔二女,钦授天位,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
于是群公卿士,佥曰陛下圣德,懿侔两仪,皇符昭晰,受命咸宜。
且有熊之兴,地出大蝼;
夏后承统,木荣敷,殷汤革命,白狼衔钩;
周武观□□□□□。
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而犹以一至之庆,宠神当时。
绍天即祚,负依而治,况于大魏灵瑞若兹者乎。
盖天命不可以辞□□□□□以意距,大统不可以久旷,万国不可以乏主,宜顺民神,速承天序。
于是皇帝乃回思迁虑,旁观庶徵,上在璿玑,筮之《周易》,卜以守龟,龟筮袭吉,五反靡违?
乃览公卿之议,顺皇天之命,练吉日。
□□□□唐典之明宪,遵大鹿之遗训。
遂于繁昌筑灵坛,设壝宫,𨃉圭璧,储牺牲,延公侯、卿士常伯、常任、纳言、诸节、岳牧、邦君、虎□□□□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之群,入自旗门,咸旅于位。
皇帝乃受天子之籍,冠通天,袭衮龙,穆穆皇皇,物有其容。
上公策祝,燔燎棫朴,告类上帝,望秩五岳,烟于六宗,遍于群神,□□□晏,祥风来臻,乃诏有司,大赦天下,改元正始
开皇纲,阐帝载,殊微帜,革器械,修废官,班瑞节,同律量衡,更姓改物,勒崇垂鸿,创□作则,永天禄,传之罔极(碑本《隶释》十九。案:唐韦绚录《刘宾客嘉话》:「魏受禅表,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今据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则受禅表卫觊撰并书,牟准去魏未远,语尤可信也。」)
乐论 其一 曹魏 · 阮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六
刘子问曰:「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夫礼者,男女之所以别,父子之所以成,君臣之所以立,百姓之所以平也;
为政之具靡先于此,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
夫金、石、丝、竹,钟鼓管弦之音;
干、戚、羽、旄,进退俯仰之容有之何益于政,无之何损于化,而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乎」?
阮先生曰:「善哉!
子之问也。
昔者孔子著其都乎,且未举其略也。
今将为子论其凡,而子自备详焉。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
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昔者圣人之作乐也。
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
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
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降,奏之方岳而地祗上应。
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一作「罚」。)不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
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
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
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其后圣人不作,道德荒坏,政法不立,智慧扰物,化废欲行,各有风俗。
故造子(一作「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
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
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
轻死,故有火焰、赴水之歌;
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
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欲之者流涕,闻之者叹息,背而去之,无不慷慨。
怀永日之娱,抱长夜之叹,相聚而合之,群而习之,靡靡无已,弃父子之亲,驰君臣之制,匮(一作「遗」。)室家之礼,废耕农之业,忘终身之乐,崇淫纵之俗;
江淮之南,其民好残;
漳、汝之间,其民好奔。
吴有双剑之节,赵有扶琴之客。
气发于中,声入于耳,手足飞扬,不觉其骇。
好勇则犯上,淫放则弃亲。
犯上则君臣逆,弃亲则父子乖;
乖逆交争,则患生祸起。
祸起而意愈异,患生而虑不同。
故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
故圣人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便事之节,定顺从之容,使天下之为乐者莫不仪焉。
自上以下,降杀有等,至于庶人,咸皆闻之。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頫仰者习先王之容,器具者象先王之式,度数者应先王之制;
入于心,沦于气,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
圣人之为进退頫仰之容也,将以屈形体,服心意,便所修,安所事也。
歌咏诗曲,将以宣平和,著不逮也。
钟鼓所以节耳,羽旄所以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衰;
耳目不倾不衰则风俗移易,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
故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
有自然,故不可乱;
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
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滨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
故必有常处;
以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
有常处,故其器(一作「气」。)贵重;
有常数,故其制不妄。
贵重,故可得以事神;
不妄,故可得以化人。
其物系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
其凡似远物之音,故不可妄易。
《雅》、《颂》有分,故人神不杂;
节会有数,故曲折不乱;
周旋有度,故頫仰不惑;
歌咏有主,故言语不悖。
导之以善,绥之以和,守之以衷,持之以久;
散其群,比其文,扶其天,助其寿,使去风能之偏习,归圣王之大化。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
故使其声平,其容和。
下不思上之声,君不欲臣之色,上下不争而忠义成
正乐者,所以屏淫声也,故乐废则淫声作。
汉哀帝不好音,罢省乐府,而不知制正礼,乐法不修,淫声遂起。
张放淳于长骄纵过度,丙疆、景武当(或作「富溢」。)于世。
罢乐之后,下移逾肆
身不是好,而淫乱愈甚者,礼不设也。
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
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
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
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
车服、旌旗、宫室、饮食,礼之具也;
钟磬鞞鼓、琴瑟、歌舞(《艺文类聚》四十无「歌舞」二字,疑此衍。),乐之器也。
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
礼治其外,乐化其内。
乐正而天下平。
昔卫人求繁缨、曲县而孔子叹息,盖惜礼坏而乐崩也。
夫钟者声之主也。
县者钟之制也。
钟失其制则声失其主;
主制无常则怪声并出。
盛衰之代相及,古今之变若一,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
王喜大钟之律,平公师延之曲,公卿大夫拊手嗟叹,庶人群生踊跃思闻,正乐遂废,郑声大兴,《雅》、《颂》之诗不讲,而妖淫之曲是寻。
所造倾城之歌,而孝武思女靡女曼之色;
雍门之音,悯王念未寒之服。
猗靡哀思之音发,愁怨偷薄之辞兴,则人后有纵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内顾自奉之心;
是以君子恶大凌之歌,憎北里之舞也。
昔先王制乐,非以纵耳目之观,崇曲房之嬿也。
必通天地之气,静万物之神也;
固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也。
故清庙之歌咏成功之绩,宾飨之诗称礼让之则,百姓化其善,异俗服其德。
淫声之所以薄,正乐之所以贵也。
然礼与变俱,乐与时化,故五帝不同制,三王各异造,非其相反,应时变也。
夫百姓安服淫乱之声,残坏先王之正,故后王必更作乐,各宣其功德于天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然但改其名目,变造歌咏,至于乐声,平和自若。
黄帝咏云门之神,少昊歌凤鸟之迹,《咸池》、《六英》之名既变,而黄钟之宫不改易。
故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与论律也。
舜命夔与典乐,教胄子以中和之德也:「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又曰:「子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曶以出纳五言。
女听」!
夫烦手淫声,汨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
正乐通平易简,心澄气清,以闻音律,出纳五言也。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吾攴,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言天下治平,万物得所,音声不哗,漠然未兆,故众官皆和也。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以此观之,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
西陵、青阳之乐皆取之,听凤凰之鸣,尊长风之象,采大林之(缺,)当时之所不见,百姓之所希闻,故天下怀其德而化其神也。
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则节制令(一作「全」。)神,静重则服人心:此先王造乐之意也。
自后衰末之为乐也。
其物不真,其器不固,其制不信,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童儿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载以歌贱贫,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
当夏后之末,兴(一作「舆」。)女万人,衣以文绣,食以粮肉,端噪晨歌,闻之者忧戚,天下苦其殃,百姓伤其毒。
殷之季君,亦奏斯乐,酒池肉林,夜以继日;
然咨嗟之音未绝,而敌国已收其琴瑟矣。
满堂而饮酒,乐奏而流涕,此非皆有忧者也,则此乐非乐也。
当王居臣之时,奏新乐于庙中,闻之者皆为之悲咽
桓帝楚琴,凄怆伤心,倚扆而悲,本作「倚房」,从《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四改,又《御览》五百七十七作「倚户」、五百七十九作「倚痹」。
慷慨长息曰:「善哉乎!
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
顺帝恭陵,过樊衢,闻鸟鸣而悲,泣下横流,曰:「善哉鸟鸣」!
使左右吟之,曰:「使丝声若是,岂不乐哉」!
夫是谓以悲为乐者也。
诚以悲为乐,则天下何乐之有?
天下无乐,而有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初学记》「远」作「百」。),故谓之乐也。
今则流涕感动,嘘唏伤气,寒暑不适,庶物不遂,虽出丝竹,宜谓之哀,柰何俯仰叹息,以此称乐乎!
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
亦已妙矣」。
季流子曰:「乐谓之善,哀谓之伤;
吾为哀伤,非为善乐也」。
以此言之,丝竹不必为乐,歌咏不必为善也;
墨子之非乐也。
悲夫!
以哀为乐者,胡疵玄耽哀不变,故愿为黔首;
李斯随哀不返,故思逐狡兔。
呜呼!
君子可不鉴之哉(本集,又略见《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又四十四,《初学记》十五,《御览》三百九十二、五百七十七、五百七十九)」?
讳议 东晋 · 王彪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一
凡训体宪章经典无文者,则当准已行之旧令
议者所从,是右丞议也。
右丞议云「门县改名,既颁天下,则朝臣不得不讳」。
意以为门县名以犯先帝所生之讳,故先帝时改之,与明穆皇后临朝除光禄勋字义体同尔,并皆颁下者,令知官名之改,非颁下令人皆讳之也。
谓上书奏事诣先帝令上书为讳耳,太后及朝臣并应讳之义。
今者奏事诣太后,何讳之有,而乃称太后制书远推之乎!
议又喻以父之所讳。
窃以父子天性,君臣异族,君之所讳,何必尽同?
元、明、哀三帝之朝,无以所生之讳颁于天下,令人皆同讳,则臣不同子之一隅也。
明臣之所讳君之母妻讳者,讳小君之讳耳。
且四海之人,皆小君之臣妾,非所生之臣妾也。
以小君之讳列于讳榜,故天下同讳;
所生之讳不列讳榜,故天下不同讳。
于时主相贤明,朝多隽彦,今所应准,而议云「非今所议」,窃所未达。
又云「母以子贵」。
三帝之母,不以子贵邪!
议又云,章皇太妃之喻,殆非今嫌」。
既不解哀帝所生,何以独非今嫌?
又今上即位,所生李淑妃讳,何以不颁下天下,与简文皇帝顺皇后讳率土同讳之乎?
中兴有八帝,迄今上五帝有所生,岂可四帝所生普天下不讳,而简文帝所生独率土同讳乎?
王尚书、傅郎议为允(《通典》一百四)
志林 其一 孙讨逆杀于吉事江表传所载不实 东晋 · 虞喜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全晋文 卷八十二
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于曲阳泉水上,白素朱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
顺帝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
又天子巡狩,问百年者,就而见之,敬齿以亲爱,圣王之至教也。
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
喜推考桓王之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是时曹、袁相攻,未有胜负。
夏侯元让与石威则书,袁绍破后也。
书云:「授孙贲长沙,业张津以零、桂」。
此为桓王于前亡,张津于后死,不得相让,譬言津之死意矣(《吴志·孙讨逆传》注)
锡山古谣 魏晋 · 无名氏
常州图经曰:惠山之侧有锡山。其山出锡。古谣云。
有锡兵。无锡(○常州图经。○古谣谚引陆羽慧山寺记曰:慧山古华山也。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方殚。故创无锡县。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锡县。属吴郡。)
宣太后不配食中宗 南朝宋 · 臧焘
 出处:全宋文卷十六
《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故仲子、成风,咸称夫人,《经》云:「考仲子之宫」,若配食惠庙,则宫无缘别筑。
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汉和帝之母曰敬隐皇后,顺帝之母曰恭怀皇后,安帝祖母曰恭悯皇后,虽不系子为号,亦祭于陵寝,不配章、安二帝。
此则二汉虽有太后、皇后之异,至于并不配食,义同《阳秋》。
光武追废吕后,故以薄后配高祖
又卫既废,霍光追尊李夫人为皇后,配孝武,此非母以子贵之例,直以高、武二庙无配故耳。
夫汉立寝于陵,自是晋制所异。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近摹二汉不配之典,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宋书·臧焘传》,晋孝武太元中,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议。又见《南史》十八。)
孝文帝居丧节哀表 北魏 · 穆亮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王者居极,至尊至重,父天母地,怀柔百灵。
是以古先哲王,制礼成务。
施政立治,必顺天而后动;
宣宪垂范,必依典而后行。
用能四时不忒,阴阳和畅。
若有过举,咎微必集。
故大舜至慕,事在纳麓之前;
孔子至圣,丧无过瘠之纪。
尧书稽古之美,不录在服之痛;
礼备诸侯之丧,而无天子之式。
虽有上达之言,未见居丧之典。
然则位重者为世以屈己,居圣者达命以忘情。
伏惟陛下至德参二仪,惠泽覃河海,宣礼明刑,动遵古式。
以至孝之痛,服期年之丧,练事既阕,号慕如始
统重极之尊,同众庶之制,废越绋之大敬,阙宗祀之旧轨。
诚由文明太皇太后圣略超古,惠训深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比之前代,戚为过甚。
岂所谓顺帝之则,约躬随众者也。
陛下既为天地所子,又为万民父母。
子过哀,父则为之惨悴;
父过戚,子则为之忧伤。
近蒙接见,咫尺冕旒,圣容哀毁,骇感无止,况神祇至灵,而不久亏和气,微致风旱者哉?
《书》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今一人过哀,黎元焉系?
群官所以颠殒震惧,率土所以危惶悚,百姓何仰而不忧,嘉禾何由而播植。
愿陛下上承金册遗训,下称亿兆之心,时袭轻服,数御常膳,修崇郊祠,垂惠咸秩,舆驾时动,以释忧烦,博采广咨,以导性气,息无益之恋,行利见之德;
则休徵可致,嘉应必臻,礼教并宣,孝慈兼备,普天蒙赖,含生幸甚(《魏书·穆崇附传》。文明太后崩,已过期月,高祖毁瘠犹甚。穆亮表。)
甘露颂 北齐 · 邢劭
四言诗 出处:全北齐文卷三
历选列辟,逖听前闻,三才易统,五运相君
皇极攸序,庶类以分,乃忠乃敬,或质或文(其一)(一章)

赫矣景命,蒸哉上圣,大德大名,至道无竞。
川停岳路,云临水镜,望日齐明,瞻天比映(其二)(二章)

功深微禹,业隆作周,英华内积,文教外修。
广输四海,堤封十洲,紫川北注,赤水南流(其三)(三章)

宸居两楹,恭己万国,圣敬日渐,王猷允塞。
礼有大成,乐无惭德,用天之道,顺帝之则(其四)(四章)

政平民豫,岁稔时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
风轮辗汉,毛舟沈河,玉龟出沼,呜凤在阿(其五)(五章)

休徵屡动,感极回天,流甘委素,玉润冰鲜。
蜜房下结,珠琲上悬,布获林野,洒散旌旃(其六)(六章)

日月已明,宇宙已廓,鼓缶成咏,挹水为乐。
以为玄黄,犹参沃若,取慰天坏,用忘沟壑(其七。《艺文类聚》七十八。)(七章)
感遇诗 北齐 · 元晖业
 押庚韵
北史曰:晖业在魏。以时运渐谢。不复图全。唯事饮啖。尝赋《诗》曰:
昔居王道泰,济济当群英。
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纵横(○魏书济阴王传。《北齐书》元晖业传。北史济阴王传。《诗纪》百八。)
笑道论 其十五 张骞取经十四 北周 · 甄鸾
 出处:全后周文卷二十
化胡经》曰:「迦叶菩萨云:『如来灭后五百岁,吾来东游,以道授韩平子白日升天
又二百年,以道授张陵
又二百年,以道授建平子;
又二百年,以道授千室。
尔后汉末陵迟,不奉吾道』。
至汉明永平七年甲子,岁星昼现,西方夜明,帝梦神人,长丈六尺,项有日光。
旦问群臣。
傅毅曰:『西方胡王太子成道佛号』。
明帝即遗张骞等穷河源,经三十六国,至舍卫,佛已涅槃。
写经六千万五千言。
至永平十八年乃还」。
臣笑曰:《汉书》云张陵者,后汉顺帝时人,客学于蜀,入鹄鸣山,为蛇所吞。
顺帝明帝七世孙,理不在明帝之前百余年也。
又云明年张骞寻河源者,此亦妄作,案《汉书》,张骞前汉武帝寻河源,云何后汉明帝复遣寻邪?
不知是何长寿仙乎?
代代受使,一何苦哉!
可笑其妄引也。
对道路判(乙主路三十里置候馆州按其违古制词云险陆相半) 唐 · 赵良玉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
国有郊鄙。道有室庐。
是崇委积。以待羁旅。
眷夫惟乙。则曰司存。
掌彼康衢。顺帝之则。
修其候馆。亏古之制。
公家之事。为之式可。
旧章不率。谁敢允从。
且十里有庐。五十里有馆。
典经攸著。龟玉是司。
徒以险陆为词。其如专擅之罪。
洞庭张乐(以八音克谐天地充满为韵) 唐 · 石镇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
昔帝轩出震。用率大戛。
三才以贞。万人以察。
蚩尤涿鹿之墟。登飞龙九五。
咸池洞庭之野。舞元鹤二八。
遂使素女缄瑟。昭文辍琴。
埙篪协韵。笙磬同音。
始铿锵以拊石。终訇隐而摐金。
雷出地中。以成奋豫之象。
风行水上。油生子谅之心。
包混茫之广大。含元气之高深。
不知不识。顺帝之则。
无视无听。至道之极。
三月忘味。思在齐而攸闻。
七旬格苗。非得隽而为克。
所以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偫方既睦。庶尹允谐。
且如硕人褎然。万舞在前。
秉翟奕奕。象九奏钧天
后夔爰至。三步既次。
夹振跹跹。率百兽于厚地。
谅人神之在和。何匏竹之足备。
况乎皇上降衷。以符德充。
理七音于周雅。歌五弦于舜风。
仁亲是务。车轨攸同。
信敷草木。泽被昆虫。
坑谷而何有。与帱载而齐功。
故得万属宅心。四夷修款。
音无惉懘。义取观盥。
闻正始之颂声。足诫盈以持满。
空歌诗以献赋。若窥天之以管。
衢州开元观 唐 · 顾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
王太上也。谓之三清。
渊神灵也。谓之三洞。
洞之法。金珰玉佩之书。
玉马之券。回车毕道。
天诰也。负石填河。
师誓也。得之者上腾九天。
失之者下衅十祖。故曰万劫秘而五千文行。
萧武好佛法。道士挑搅释藏徒聊顺帝旨。
强说为大教佛经。故论者短之。
多称道家唯有老子两卷。井蛙不知尾闾也。
大哉玉皇。上极金阙。
青童紫微扶桑之君。仲侯左灵东华之君。
人虽位在上清。而犹臣妾玉皇。
太上已下。如陪臣焉。
三十六天。三十六洞地道。
下通华阳林屋。傍通龙邱九岩。
其土神秀。厥生道奥。
徐先生名含真中书侍郎安贞之族子也。
传八景之真文。握九光之灵符。
隶乎此观。初栋宇坛墠。
惟彼瓦砾。郁为草莽。
先生之功。林堂象设。
始吐光彩。萧寥同映。
养屯茹气。蹈火吞刀之士。
不可呼而来。夫道可不遇。
文复何昌。铭曰。
天地未生。圣人未作。
阴阳坱圠。日月磅礡。
道隐乎先。气流形博。
乃播偫法。灵神沃若。
奔景无天。回元豁落(其一)
帝作玉府。以般灵居。
四辅之目。三清之书。
不得其人。旷劫秘诸。
臣拜稽颡。以度宝魄之明浩舆(其二)
慧山寺 唐 · 陆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慧山古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
华山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
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
京师弥陀寺。后入吴。
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
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
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秦閒。
大产铅锡。至汉兴
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会稽后汉有樵客。
山下得铭云。有锡兵。
天下争。无锡宁。
天下清。有锡沴。
天下弊。无锡乂。
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
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
吴郡。故东山为之锡山
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
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
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
俗谓之九龙山。或云斗龙山。
九龙者。言山陇之形。
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龙者。
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
因而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
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
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
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
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
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
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
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閒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
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
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在无锡县西七里。
司徒古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
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
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
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
甃以文石罛甓。奫沦潺湲。
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
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
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
漂纱涤缕。其渺皓之色。
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
梁大同年置。因名之。
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
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
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
东泊江阴。北晋陵
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
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涧。
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之故墟。
即此也。其祠宇享。
以醪酒。乐以鼓舞。
禅流道伴。不胜滓噪。
迁于山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
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
溉田十馀顷。此山又当太湖西北隅
萦竦四十馀里。惟中峰有丛篁灌木。
馀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岚所集。
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
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
岂虚言哉。伤其至灵。
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
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
以其栋宇不也。为讹俗所弃。
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西之虎邱。
丹徒之鹤林。钱塘天竺
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
车舆荐至。是有嘉名。
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
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
虎邱平眺。郡国以为雄。
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
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
向若引修廊。开邃宇。
飞檐眺槛。凌烟架日。
江淮之地。著名之寺。
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
负淳德。无冠裳钟鼎。
为迩俗所不侈。宜矣。
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
苟无其源。流将安发。
予敦其源。亦伺其流。
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世之洪注云。
月重轮赋 唐 · 潘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二
抱戴之秋。八月十有四日。夜月重轮。瑞之大者。天意若曰将俾吾君姊事之。赋曰。
我皇初列唐侯。潜蟠藩国。
英武方断。文明表德。
穆然思道。顺帝之则。
既而动三合。奔百神。
廓太清而万里。耀朗月以重轮。
时属高秋。瑞彰元后。
光泛皎洁之斜汉。色映阑干之北斗。
金波耀景。非悬阚泽之名。
璧彩扬辉。不入士衡之手。
理殊吴梦。符炳汉谣。
桂花于日道。环水镜于丹霄。
台榭冰洁。郊原霜缟。
月之扬光。天不爱道。
一盈一缺。则惟其常。
彩溢重轮。告于天表。
大人占之。夏启以兆。
亦所以类星珠。表金镜。
两耀齐美。一人之庆。
于万斯年。受天之命。
冀国公太尉裴冕 中唐 · 元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九
王者纂大业以拯时难。君子合天符以成圣功。
在殷之傅说周之申甫
汉之博陆。其类也。
临大事。首大谋。
君子正位。邦国是宪。
其道也。琬圭火龙。
元社朱户。其禄也。
古之人遇其时行其道。济其业受其禄。
呜呼裴公。斯近之矣。
公讳字章甫
河东大族。著于系谱。
曾祖澧州刺史讳怀感。祖滑州司马讳陟
长安丞赠司空讳纪。自司空而上。
世累清德。公全朴以受其形器。
混冥以养其精和。隤然大不为累。
方驾前古。其礼容诚敬。
可陈于蛮貊。施于鬼神。
宜乎吉凶变幽而偶圣君。精义致用而审天道。
天宝十四载。皇上避狄于华阳
肃宗伪游于幽朔。公以御史中丞奉诏。
翼赞元良。释位济河
会于灵武。与侯伯卿士
官师亚旅。考大德除残之运。
唱灵祇亿兆之心。负金玺玉旒。
为人请命于西土。维天意偫谋是告。
而苍生灾害是怀。于时册礼既毕。
公乃自左庶子中书侍郎平章事。从时望也。
帝曰。予欲教熊罴食猰㺄。
公于是乎请蒐于岐阳。朝于酆宫。
以干戚陈师。以蛮夷诛暴。
公定大业。运开中兴。
帝曰。予欲端百揆诏典司。
乃命公为尚书左仆射。于是乎纲理庶工。
四方来同。左右始终。
十有三祀。初自县联属署监察御史
尝有奸蠹吏。公按之。
时宠权臣之戚也。党其犯而请于公。
公竟正刑书。不为势屈。
时论以公有不可夺之节。故肃然。
由是历侍御史尚书郎者五。其中以直遇坎牧蛮溪者二。
以时当任兼宪台镇梁益各一。以勋封冀。
食五百户。以秩开府仪同三司
大历四年冬十一月。今上念伊尹之一德。
孔光之再起。诏复入相。
旬有二日。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
是月辛酉。薨于长安
年六十七。翼日。
册赠太尉明年二月
葬于京城毕原。诏京兆尹护丧事。
赠布八百段。凶仪葬具。
俾出有司。昔在天宝之季。
公尝为御史大夫王鉷谗毁。无何。
弟釬坐大逆。有诏庭辨。
而凶首词引及。公自下列抗其矫诬。
朝廷谓之不党。其后程元振僭用威柄。
有道从虎贲。公停车致诘。
面折及霤。在黜无愠。
德仁遂行。君子谓公诚尽于忠者在于礼。
外其身故临难不惑。一其守故当事则明。
磅礡乎死生之间。逍遥乎晦明之境。
公尝北使殊俗。班命毡裘。
单于君长。稽颡屈膝。
王商而知惧。从魏绛来服
以言尚其直。以动尚其顺。
以成事尚其济物。以进退尚其得中。
孝弟爱敬。格于天地。
惇信明义。通于鬼神。
帝王得之。以奉天时。
百官得之。以修典宪。
佐命者二后。历事者三朝。
皤皤华皓。为国元老。
执璧奉圭。在君之堂。
生食邑土。殁垂惠爱。
岂禄以为尊者。其孤正。
授辞家老。请志于石。
以代三鼎林钟之义。铭曰。
元精降灵。建乎人极。
邈矣冀公。顺帝之式。
鸿造覆育。大钧埏埴。
业济功成。保和居直。
帝念髦硕。二登辅翼。
为时养贤。以及万国。
昔在上帝。降命元老。
以仗恺元。以明至道。
唐历中否。亦命我公。
顺人戴天。戡黎伐共。
德谢星陨。仁沈海竭。
大厦梁崩。崇山玉折。
领袖前古。纲纬来辙。
幢幢丰碑。耿耿鸿烈。
永传亿祀。遗芳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