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777年4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湖州乌程县南水亭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也。
缭以远峰。
浮于清流。
包括气象之妙。
实资游宴之美。
观夫搆宏材。
披广榭。
豁达其外。
暌罛其中。
云轩水阁
当亭无暑。
信为仁智之所创制。
原乎其始。
柳吴兴恽西亭之旧所焉。
世增崇之。
不易其地。
吴均入东记云。
为郡。
西亭毗山二亭。
悉有诗。
处士陆羽图记云。
西亭城西南二里。
乌程县南六十步。
苕溪为之。
柳恽文畅再典吴兴
天监十六年正月所起。
以其在吴兴郡理西。
名焉
文畅尝与郡主簿吴均同赋西亭五韵之作。
由是此亭胜事弥著。
间岁颇为州僚据而有之。
日月滋深。
室宇将坏。
而文人嘉客。
不得极情于兹。
愤愤悱悱者久矣。
邑宰李清
请而修之。
以摅众君子之意。
役不烦费。
财有羡馀
人莫之知。
而斯美具也。
皇家子。
名公之允。
忠肃明懿。
以将其身。
清简仁惠。
以成其政。
弦歌二岁。
而流庸复者六百馀室。
废田垦者二百顷。
浮客臻凑。
迨乎二千。
种桑畜养。
盈于数万。
官路有刻石之堠。
吏厨有餐钱之资。
敦本经久。
率皆如是。
略举数者。
其馀可知矣。
岂必夜鱼跃。
而后见称哉。
于戏。
以清之地高且才。
而励精于政事。
何患云霄之不致乎。
之筮仕也。
两参隽乂之列。
再移仙尉之任。
毗赞于蜀邑
子男于吴兴
多为廉使盛府之所辟荐。
则知学诗之训。
间缉之心。
施之于政。
不得不然也。
县称紧旧矣。
今诏升为望。
清当受代。
而邑人已轸去思之悲。
白府愿留者屡矣。
真卿重违耆老之请。
启于十连。
优诏以旌清之美也。
某不佞。
忝当分忧共理之寄。
人安俗阜。
固有所归。
虽无鲁臣掣肘之患。
岂尽言子用刀之术。
由此论之。
水亭之功。
乃馀力也。
夫知邑莫若州。
知宰莫若守。
知而不言。
无乃过乎。
今此记述。
以备其事。
惧不宣美。
岂徒愧词而已哉。
大历一纪之首夏也。
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记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粤以江南之地。
佳丽垂名。
山岳之间。
宛有仙洞
余祇膺圣泽。
廉察临州
一日按地理图。
得属邑。
崇仁县华盖山
有王郭二真君坛存焉。
欣睹异事。
未原其始。
他日公馀。
因令军将往山下访求碑铭。
果得一石记。
隋开皇五年焚修道士子真
于坏碑上再录出其文。
则知王郭二真君仙不显名。
王则方平之从侄。
郭乃王之族弟也。
始于金华山修道。
以图轻举。
寻游洞府。
玉笥山将之麻姑洞
道悦一山。
问故老曰。
此为何山
对曰。
巴陵华盖山也。
二真君相与言曰。
此山福地。
名亦异焉。
因求卜止。
再炼神丹。
山下父老诣而再拜曰。
敢问真人之名字。
曰。
吾等修志于虚无。
不欲述焉。
后有一道士来谒。
敢问真人之师。
曰。
吾师浮邱先生
则上界大仙也。
顷于金华山遇焉。
二真君能走石飞符。
兴云致雨。
或有人疾苦暴亡。
往而告之。
即飞符以救之。
岁时大旱。
即致霖雨以济之。
至晋惠帝元康二年二月一日
䌽云连昼。
仙乐喧风。
二真君乃骖鸾驾鹤。
冉冉上升。
今上升之坛及浮邱先生之坛存焉。
其后立观焚修。
境邑将旱。
若诣坛祷之。
则云雨立应矣。
故事昭然。
仙踪俨若。
虽遗史籍。
安泯声华。
鸾鹤对飞。
共作壶中之客。
林峦叠秀。
别含象外之
因与府官议崇观宇。
永利焚修。
寻差军将以公用钱诣山。
换殿宇门廊。
不日而回。
云工毕矣。
予德惭好道。
任忝分符。
原始要终。
罕测冲天之日。
飞文染翰。
用贻终古之芳。
铭曰。
元牝之门。
澄心养神。
学则弥众。
得者几人。
冉冉千古。
堂堂二真。
丹成岩谷。
道应穹旻。
䌽云色焕。
仙乐声匀。
迟日初丽。
柳花正新。
骖鸾援俗。
驾鹤超云。
言归紫府。
笑别芳辰。
山存华盖。
长含异
恩流丰泽。
用济烝民。
浮云世速。
好月生频。
俨若圣祉。
永播清芬。
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方先生画赞者。
晋散骑常侍夏侯湛之所作也。
字孝若
父庄。
乐陵太守
因来觐省。
遂作斯文。
赞云。
大夫讳朔
字曼倩
平原厌次人
魏建安中
厌次乐陵郡
又为郡人焉。
厌次今移属乐安郡
东去祠庙六百里。
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
庙西南一里。
先生形像。
今则捏素为之。
并二细君侍焉。
郡尝为德州
其赞开元八年刺史韩公思复刻于石碑。
真卿去岁拜此郡。
殿中侍御史平公冽监察御史阎公宽李公史鱼右金吾冑曹宋公謇咸以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判官巡按狎至。
真卿候于境上。
先生祠庙。
不远道周。
亟与数公暨家兄淄川司马曜卿长史洛阳萧晋用前醴泉李伯鱼徵君左骁卫兵曹张璲麟游韦宅相朝城主簿司经正字毕耀族弟浑前参军郑悟初同兹谒拜。
退而游于中唐
则韩之刻石存焉。
佥叹其文字纤靡
駮藓生金。
四十年间。
已不可识。
真卿于是勒诸他山之石。
盖取其字大可久。
不复课其工拙。
故援翰而不辞焉。
至若先生事迹。
则载在太史公书汉书风俗通武帝内传十洲记列仙神仙高士传。
此不复纪焉。
唐天宝十三载季冬辛卯朔建。
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780年10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肃宗皇帝恩许。
既有斯答。
御劄垂下。
真卿以疏拙蒙谴。
粤若来八月既望
贬授蓬州长史
暨今上即位。
宝应元年夏五月利州刺史
属羌贼围城。
不得入。
恩敕追赴上都
为今尚书相国彭城公刘公晏所让。
尚书户部侍郎
二年春三月吏部
广德元年秋八月江陵尹兼御史大夫
荆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未行受代。
尚书右丞
明年春正月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
招谕师中书令仆固怀恩
不行。
知府事
永泰二年春二月峡州别驾
旬馀移贬吉州
大历三年夏五月蒙除抚州刺史
六年闰三月代到。
秋八月至上元
尔来十有六年。
困于疏愚。
累蒙窜谪。
其所置碑石。
迄今委诸岩麓之际。
未遑崇树。
七年秋九月归自东京
起家蒙除湖州刺史
来年春正月至任。
州东有苕霅两溪。
溪左有放生池焉。
即我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所置也。
州西有白鹤山
山多乐石。
于是采而斲之。
命吏干磨砻之。
家僮镌刻之。
于州骆驼桥东。
盖以抒臣下追远之诚。
昭先帝生成之德。
额既未立。
追思莫达。
客或请先帝所赐敕书批答中诸事。
以缉而勒之。
真卿从焉。
勒愿斯毕。
瞻慕不足。
遂志诸碑阴。
庶乎乾象昭回。
与宇宙而终始。
天文焕发。
将日月而齐晖。
时则有唐大历九年青龙甲寅之岁孟秋甲子之日也。
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778年3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初公任监察御史。持服于沙河县
突厥赵定州河朔凶惧。
邢州刺史黄文轨投艰于公。公以父母之邦。
金革无避。及贼至城下。
公为晓陈祸福。其徒有素闻公威名者。
乃相率而去之。开元末
安西都护赵含章冒于货贿。多以金帛赂遗朝廷之士。
九品以上。悉皆有名。
其后节度范阳。事方发觉。
有司具以上闻。玄宗切责名品。
将加黜削。公一无所受。
乃进谏焉。玄宗纳之。
遂御花萼楼。一切释放。
举朝皆谢。公衣冠俨然。
独立不拜。翌日入奏。
玄宗谓公曰。古人以清白遗子孙。
乃卿一人而已。公曰。
含章之贿。偶不至臣门。
非不受也。玄宗深嘉叹之。
前碑阙焉。故略述于此。
公第三子浑之为中丞也。方欲陈乞御制碑颂。
未果而中受谴责。旋羯胡作乱。
事竟不成。真卿时忝监察殿中。
中丞属吏。故公孙俨泣请真卿论撰之。
昭义军节度观察使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平阳郡嶭公曰嵩。以文武忠义之姿。
为国保障。上慕公之德业。
叹尚无穷。次嘉俨之恳诚。
崇竖莫致。乃命屯田郎中邢州刺史封演
购他山之石。曳以百牛。
僝刻字之工。成乎半岁。
磨砻既毕。建立斯崇。
远近嗟称。古今荣观。
虽大贤为德。树善庸限于存亡。
而小子何知。附骥托迹于阶序。
真卿湖州之日。因成文。
请俨刻其侧而志之。未及雕镌。
而第六子衡。因谪居沙州
参佐戎幕。河陇失守。
介于吐蕃。以功累拜工部郎中兼御史河西节度行军司马
节度周鼎保守燉煌。仅十馀岁。
遂有中丞常侍之拜。恩命未达。
吐蕃围城。兵尽矢穷。
为贼所陷。吐蕃素闻太尉名德。
曰。唐天子我之舅也。
衡之父。舅贤相也。
落魄如此。岂可留乎。
遂赠以驼马。送还于朝。
大历十二年十一月。以二百骑尽室护归。
士君子伟之。乃古来所无也。
上欲特加超奖。且命待制于侧门。
十三年春三月吏部尚书颜真卿记。
项王碑阴述777年5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西楚霸王当秦之末。
叔梁避雠于吴。
盖今之湖州也。
虽灭秦而宰制天下。
魂魄犹思乐兹邦。
至今庙食不绝。
其神灵事迹。
具见竟陵子陆羽所载图经。
大历七年
真卿蒙刺是州。
十二载。
奸臣伏法。
恩命追真卿上都□□尅期首路。
竟陵是谂。
予以故碑颠趾。
尝因□□□已而复□之真卿乃命再加崇树□□□□□纪之。
时则仲夏方生明之日。
湖州碑阴777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太保谢公。
东晋咸和中
兴山水清远。
求典此郡。
郡西至长城县通水陆。
今尚称谢公塘
及迁去郡。
人用怀思。
刻石记功焉。
历代至皇唐天宝末
偫盗起。
公之碑志。
失于所在。
眷求芜没。
深为怆然。
借旧史遗文。
敬刊息石。
公之雅量宏度
盖嗟叹之不足。
横山庙碑774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神居武陵。其地有湖。
每出则神兽前道。形如白马。
永字八法颂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
弩湾环而势曲。趯峻快以如锥。
策依稀而似勒。掠仿髴以宜肥。
啄腾淩而速进。磔抑趞以迟移。
左纳言史务滋像赞771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呜呼。
人方罗织。
我独平反。
周来之徒。
杀人以媚人。
而卒亦不免。
孔子曰。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而何尝亲密乎行感□俊臣惨刻吏。
枘凿不相入。
当年公已矣。
民到于今称遗直。
蒲塘771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土俗所呼博浅水。
浦与敷音转尔。
南有博阳山
土人呼为濮阳山。
濮博声讹。
水北有历下村。
疑古历陵也。
华岳庙题名758年10月12日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唐乾元元年岁次戊戌冬十月戊申真卿蒲州刺史蒙恩除饶州刺史
十有二日辛亥。次于华阴
监察御史王延昌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穆宁评事张澹华阴刘皓主簿郑镇同谒金天王之神祠。颜真卿题记。
东林寺题名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罪佐吉州
夏六月壬戌。与殷亮韦桓尼贾镒同次于东林寺
时则同愔熙怡二公惠秀正义二律师暨杨鹔在焉。仰庐阜之炉峰。
远公之遗烈。升神运殿
僧伽衣。睹生法师麈尾扇。
谢灵运翻涅槃经贝多梵夹。忻慕之不足。
聊写刻于张李二公耶舍禅师之碑侧。鲁郡颜真卿书记
西林寺题名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唐永泰丙午岁真卿以疏拙贬佐吉州
夏六月癸亥。与殷亮韦桓尼贾镒杨鹔憩于西林寺
法真律师。深究清净毗尼之学。
即律祖师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义之阿阇黎也。
缅怀远现二公之道烈。导余跻重阁。
示余以张僧繇画卢舍那佛像。暨梁武帝蹙线绣钵袋。
因寓题欧阳公所撰永公碑阴。鲁郡颜真卿题。
靖居寺题名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唐永泰二年真卿以罪佐吉州
闻青原靖居寺有幽绝之致。御史韩公涉刺史梁公乘尝见招。
欲同游而不果。大历二年十月壬寅
评事韦甫巳使将归。乃与别驾李□□清河房澄同官主簿陆涓甫男七步真卿子侄蔡頔泚颐盰等同宿于下方。
明日。及僧明则智清而登礼焉。
因睹行思天师经始双泉之灵迹。道契律师纂成□路之秘藏。
徘徊瞻仰。乃援翰而勒于碑阴。
下放生池碑铭759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皇唐七叶。我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以至圣之姿。
属艰虞之运。无少康一旅之众。
禄山强暴之初。乾巩劳谦。
励精为理。推诚而万方胥悦。
克已而天下归仁。恩信侔于四时。
英威达于八表。功庸格天地。
孝感通神明。故得回纥奚霫契丹大食盾蛮之属。
扶服万里。决命而争先。
朔方河东平卢河西陇右安西黔中岭南河南之师。虓𧯘五年。
推锋而效死。摧元恶如拉朽。
举两京若拾遗庆绪遁逃。
已蒙赤族之戮。思明跧伏。
行就沸鼎之诛。拯已坠之皇纲。
据再安之宗社。迎上皇于西蜀
申子道于中京。一日三朝。
大明天子之孝。问安视膳。
不改家人之礼。蒸蒸然翼翼然。
真帝皇之上仪。诰誓所不及已。
历选内禅。生人以来。
振古及隋。未有如我皇帝者也。
而犹妪煦万类。动唉四生。
乃以乾元二年岁己亥春三月己丑。端命左骁卫右郎将元琮中使张庭玉。
奉明诏。布德音。
始于洋州兴道洎山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江西浙江西诸道。
讫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带郭。
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
凡八十一所。盖所以宣皇明而广慈爱也。
易不云乎。信及豚鱼。
书不云乎。暨鸟兽鱼鳖咸若。
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非陛下而谁。
昔殷汤克仁。犹存一面之网。
汉武垂惠。才致衔珠之答。
虽流水救涸。宝胜称名。
盖事止于当时。尚介祉于终古。
岂若我今日动者植者。水居陆居。
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
乘陁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
揆之前古。曾何髣髴。
微臣职忝方面。生丁盛美。
受恩寖深。无以上报。
谨缘皋陶奚斯歌虞颂鲁之义。述天下放生池碑铭一章。
虽不足形容明圣万分之一。亦臣之精恳也。
敢刻金石。著其词曰。
明皇帝。临下有赫。
至德光天。乾元启赜。
纬武戡乱。经文御历。
孝感神明。义形金石。
仁覆华夏。恩加蛮貊。
道冠巍巍。威深虩虩
遘兹多难。克广丕绩
庆绪致诛。思明辟易。
人道助顺。天心恶逆。
扑灭之期。匪朝伊夕。
乘此宝祚。永广宗祏。
业盛君亲。功崇列辟。
交禅之际。粲然明白。
迥映来今。孤高往策。
去杀流惠。好生立辟。
率土之滨。临江是宅。
遂其生性。庇尔鳞翮。
环海为池。周天布泽。
致兹忠厚。罔弗怡怿。
动植依仁。飞沈受获。
流水长者。徒称往昔。
宝胜如来。畴庸允格。
德力无竞。慈悲孔硕。
相时传闻。尚赖宏益。
矧在遭遇。其忘敷锡。
真卿勒铭。敢告凡百
湖州乌程杼山妙喜寺碑铭774年3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州西南杼山之阳。有妙喜寺者。
梁武帝之所置也。大同七年夏五月
帝御寿光阁。会所司奏请置额。
帝以东方有妙喜佛国。因以名之。
旧置在州西金斗山唐太宗文皇帝升极六年春二月
移于此山。山高三百尺。
周回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南巡之所。
今山有夏王村。山西北有夏驾山
皆后杼所幸之地也。吴兴太守张元之吴兴疏云。
乌程有墟名东张。地形高爽。
山阜四周。即此山也。
其山胜绝。游者忘归。
前代亦名稽留山。寺前二十步。
跨涧有黄浦桥。桥南五十步。
又有黄浦亭。并宋鲍昭盛侍郎庾中郎赋诗之所。
其水自杼山西南五里黄蘖山出。故号黄浦
亦名黄蘖涧。即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
寺东偏有招隐院。其前堂西厦谓之温阁。
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
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
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
按说文云。它蛇也。
上古患蛇。而相问。
得无它乎。盖往古之人。
筑城以避它也。有处士竟陵子陆羽杼山记所载如此。
其台殿廊庑。建立年代。
并具于记中。大历七年
真卿蒙刺是邦。时浙江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君高巡部至州。
会于此土。真卿遂立亭于东南。
陆处士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
西北于丛桂之间创棚。左右数百步。
有芳林茂树。悉产丹青紫三
而华叶各异。树之有支径。
以袁君步焉。因呼为御史径。
真卿自典校时。即考五代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
引说文苍雅诸字书。穷其训解。
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巳上成句者。广而编之。
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
无所不见。故曰镜源。
天宝末真卿出守平原
巳与郡人渤海封绍高筼族弟今太子通事舍人浑等修之。裁成二百卷。
安禄山作乱。止具四分之一。
及刺抚州。与州人左辅元姜如璧等增而广之。
成五百卷。事物婴扰。
未遑刊削。大历壬子岁
真卿叨刺于湖。公务之隙。
乃与金陵沙门法海殿中侍御史李㟧陆羽国子助教州人褚冲评事汤某清河太祝察长城丞潘述县尉裴循常熟主簿萧存嘉兴尉陆士修后进杨遂初崔宏杨德元胡仲南阳汤涉颜祭韦介兴宗颜策。以季夏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
至冬。徙于兹山东偏。
来年春。遂终其事。
前是颜浑正字殷佐明魏县尉刘茂括州录事参军卢锷江宁丞韦宁寿州仓曹朱弁后进周愿颜暄沈殷李莆亦尝同修。未毕。
各以事去。而起居郎郁秘书郎蒋志评事吕渭魏理沈益刘全白沈仲昌御史陆向沈祖山周阆司议邱悌临川沈咸右卫兵曹张著兄谟弟荐蔿校书郎权器兴平丞韦桓尼后进房夔崔密崔万窦叔蒙裴继侄男超岘愚子𩑜顾往来登历。
杼山大德僧皎然工于文什。惠达灵煜味于禅诵。
相与言曰。昔庐山东林。
谢客有遗民之会。襄阳南岘。
羊公流润甫之词。况乎兹山深邃。
偫士响集。若无记述。
何以示将来。乃左顾以求蒙。
俾记词而蒇事。铭曰。
夏后南巡。山名是因。
梁王东揆。寺榜攸询。
形胜天绝。规模鼎新
避它城古。垂钓台堙。
棚以结。浦由黄申。
二庾迢递。三癸嶙峋。
径列御史。传纡逸人。
纷吾著书。偫彦惠臻。
韵海镜源。自秋徂春。
编同贯鱼。学比成麟。
幸托胜引。亟倍僧珍
庶斯见传。金石不泯。
东莞臧氏糺宗碑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德有三。孝弟称其至。
常有五。仁道原其终。
兴化所自。则曰侯其在矣。
死丧相恤。畴能亦莫吾闻。
鹡鸰于焉譬急难。棠棣所以勖跗萼。
糺宗绥族。所贵因之。
谁其庶乎。吾见之于臧氏矣。
爰自伯禽国鲁。公子氏彄。
鱼赂大谏于僖哀。言圣两垂于文武。
朗陵会吴而灭蜀。东郡感张而绝袁。
建义而辞器归高。奋笔而阳秋与直
贤明之盛。今古莫崇。
积庆所钟。克生骠骑将军府君讳满
满生皇朝通议大夫灵州都督府史府君讳宠。宠生银青光禄大夫银州刺史太子少师讳善德
咸怀忠良。克续徽烈。
古称有后。今见其然。
少师生三子。曰右武卫将军幽州大都督□□□怀庆
冠军左羽林大将军兼营府都督御史中丞充平卢节度采访两蕃使怀亮。河源军使安北都护右领军将军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累赠太常卿魏州刺史工部尚书怀恪。
皆行冠人伦。才兼文武。
并时迭将。为国虎臣。
朔漠之间。峻风斯在。
其功庸志业。各具三原县先茔神道碑。
怀庆五子。曰左金吾中郎将范阳节度经略副使希古。
右威卫将军中受降城使希真。殿中监方经略副使希宾。
原州长史监牧副使希昢。银青北平太守仍充军使希逸
怀亮五子。曰胜州都督方节度副使敬廉。
金紫文安太守范阳节度副使希庄。左清道率幽州经略副使敬之。
太常卿特进武州刺史今上元帅都知兵马使让之。左监门将军敬此。
怀恪七子。曰右卫中郎将赠□州刺史希崇。
丰州别驾宋州刺史希昶。左骁卫中郎将太子宾客希忱。
忠武将军汝州刺史希愔。壮武将军左威卫中郎将秘书监希景。
云麾麟宁三州刺史左金吾将军左街使扬州大都督希晏。鲁国公希让
并禀训义方。丕崇阀阅。
遭逢明盛。备展材良。
能挺⿰(力虎)𧯘之姿。学蕴韬钤之略。
兰玉而辉映阶庭。画隼熊而光联旟轼。
勋庸之盛。当世无伦。
源长流深。德盛祀远。
开元天宝间。宗族之纡青紫佐麾幢者。
巳数十百人。迨乎今上当宁。
而诸孙冠军左羽林将军太子詹事彦英忠武左清道率瑗。
左清道率赠少府监彦佺。金紫太仆卿涉。
特进殿中监玠。左金吾大将军彦璟。
正议湖州长史随。并不幸早世。
银青棣州刺史瑜。特进殿中监慈州刺史瑀。
特进鸿胪卿均。特进太常卿彦昭。
开府太常卿彦皓。正议杭州别驾巽。
银青鸿胪少卿涣。鸿胪卿赜。
朝散明州长史叔献少府监楚卿。
朝散台州司马晋卿朝散洋州司马叔雅
符宝郎齐卿。泾阳县云卿
左金吾卫长卿千牛叔卿。京兆府参军叔清(阙文)
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771年11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公讳含。
字宏都
琅琊临沂人
其先出于邾。
颜公子友封于郳。
是为小邾子。
附庸。
居于邹邑
因以命氏。
孔门达者八人。
曰路回辛骄祖哙仆何。
次有丁阖叔子率躅。
秦有贞。
汉有肆异安乐。
魏有斐盛。
盛字叔台。
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
始自琅琊
代传恭孝。
故号所居为孝悌里。
生钦。
字公若
明韩诗礼易尚书
多所通说。
学者宗之。
大中大夫东莞广陵太守葛绎贞子
生默。
字静伯
汝阴太守护军将军
生公
少有操行。
以孝闻。
兄畿。
咸宁中死。
托梦当复生。
发棺而气息甚微。
阖家营视。
母妻不能无倦。
公乃绝弃人事。
躬亲侍养。
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
次嫂樊氏失明。
须髯蛇胆。
寻求不得。
忽有青衣童子持囊授公。
乃蛇胆也。
寻出户。
化成青鸟飞去。
东海王越以为太傅参军
元帝过江。
丞相祭酒
东宫初建。
公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
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
封西平县侯
侍中
吴郡太守
公所历简而有恩。
明而能断。
然以威风御下。
王导叹曰。
颜公在事。
吴人敛手矣。
未之官。
复为侍中国子祭酒光禄勋
以年老逊位。
成帝美其素行。
就加右光禄大夫
门施行马。
赐床帐被褥。
大官四时致膳。
固辞不受。
时论者欲为王导降礼。
冯怀以问于公。
公曰。
吾闻伐国不问仁人。
向冯祖思问佞于我。
我有邪德乎。
或论少正卯盗蹠恶孰深。
公曰。
隐伏之奸。
非圣不诛。
众咸服焉。
郭璞尝欲为公筮。
公曰。
自有性命。
无劳蓍龟。
桓温求婚。
以其盛满不许。
因诫子孙曰。
自今任官不可过二千石
婚姻勿贪世家。
或问偫士优劣。
答曰。
周伯仁之正。
邓伯道之清。
卞望之之节。
馀则吾不知。
致仕二十馀年。
年九十二薨。
谥曰靖
三子髦谦约。
并有声誉。
公丧在殡。
而邻家失火。
髦与二弟抱柩号叫。
熛焰垂至。
忽尔顿绝。
时人以为孝感
事见晋书。
髦子君道。
少纂家业。
惇于学行。
仪状严整。
风貌端美。
桓公见而叹曰。
颜侍中廊庙之望也。
尚书郎大中正给事黄门侍郎
以父老不就。
给事中晋陵临川太守侍中本州大中正
加秩中二千石光禄勋西平定侯
事具约孙延之集。
生綝。
字文和
骑都尉
袭西平侯
生靖之。
字茂宗
宣城太守司徒咨议御史中丞
生腾之。
字宏道
善草隶书。
有风格。
治书御史度支校尉巴陵太守
生炳之。
字叔豹
以能书称。
奉朝请辅国江夏王参军
生见远。
字见远
方正不合于俗。
梁书云。
博学有志行。
齐治书御史
俄兼中丞
正色立朝。
有当官之称。
高祖受禅。
不食。
发愤恸哭而绝。
武帝恨之曰。
我自应天从人。
何预天下人事。
颜见远乃至于此。
生协。
字子和
湘东王记室
梁书有传。
生之推。
字介
北齐中书舍人给事黄门侍郎平原太守
尝著观我生赋云。
白下以流涟。
靖侯巳下七叶坟茔皆在故也。
生思鲁悯楚。
集序思鲁自作。
事见本传。
入隋。
生游秦。
思鲁字孔归。
博学善属文。
尤工诂训。
司经校书长宁王侍读东宫学士
尝与刘臻讲论经义。
屈服焉。
高祖入关。
率男师古相时勤礼育德奉迎于长春宫
仪同王记室
国史温大雅传云。
大雅在隋。
与思鲁俱在东宫
弟彦博与悯楚同直内史省
彦公与游秦并典校秘阁
二家兄弟。
各为一时人物之盛。
少时学业。
颜氏为优。
其后职位。
温氏为盛。
勤礼字敬
幼而朗悟。
识量宏远。
工于篆籀。
尤精诂训。
秘阁司经
史籍多所刊定。
校书郎著作郎
与兄师古相时俱以文学为崇贤宏文馆学士
太宗使萧钧赞曰。
依仁服义。
怀文守一。
履道自居。
下帏终日。
德彰素里。
行成兰室。
鹤钥驰誉。
龙楼委质。
著作郎
生昭甫。
字周卿
少聪颖。
而善工篆隶草书。
与内弟殷仲容齐名。
而劲利过之。
特为伯父师古所赏。
凡所注释。
必令参定焉。
为天皇曹王侍读曹王属。
有献古鼎篆书二十馀字。
举朝莫能读。
昭甫尽识之。
华州刺史
真卿表谢。
批答曰。
卿之乃祖。
尝为硕儒。
既高倚相之能。
遂有臧孙之后。
不坠其业。
在卿之门。
二子元孙惟贞。
元孙字聿修
聪锐举进士
考功郎刘奇特标榜之。
太子舍人
专掌令画。
玄宗赞之曰。
孔子亚圣。
鲁国称贤。
翰墨之妙。
莫之与先。
累至滁沂濠三州刺史
秘书监
五子。
春卿
明经拔萃。
蜀县
茂才偃师丞。
杲卿。
字昕
常山太守
禄山反。
土门
卫尉卿兼中丞
赠太子太保
谥曰忠节
曜卿
工草隶五言。
文学崇文馆淄川司马。
旭卿。
善草书。
允山令。
茂曾
笃行。
颇好诂训。
犍为司马。
惟贞字叔坚
有德行词学。
尤善草隶。
屡登甲科。
太子文学王友
赠太子少保
事具陆据神道碑。
七子。
阙疑。
孝友仁让。
专精诗传。
杭州参军
允南
孝悌聪锐。
工为诗判。
屡入高等。
春卿杲卿曜卿同日为侍郎席建侯所赏。
左补阙
真卿殿中侍御史
正至。
同拱法座蹈舞。
而衣袂相接者三。
允南侍宴诗云。
谁言百人会
兄弟也沾陪。
累迁司封郎中国子司业金乡男
乔卿
仁友精晋史。
有吏道。
富平
真长
清直举明经
幼舆
仁和有酝藉。
班汉
左卫率府兵曹
真卿
进士校书郎
举文词秀逸。
醴泉
清白名闻。
长安
三院御史兵部员外郎
平原太守禄山
凡五为侍郎右丞
三为尚书
四为御史大夫
七为刺史
二为节度采访观察使
鲁郡
允臧。
友悌有吏干。
制举县令
延昌
拜监察。
郭子仪朔方衣资使。
迁殿中太子中允江陵少尹
再兼侍御史
荆南节度行军司马
公子谦。
安城太守
约。
零陵太守
孙纶。
廷尉
熙。
散骑常侍
显。
军司马
曾孙系之。
益州刺史
延之。
金紫光禄大夫
劭之。
军司马
根。
晋安太守
元孙希之。
新安太守
师伯
仆射
师仲。
中书郎
浚。
吏部尚书
测。
临淮太守
㚟。
五兵尚书
微之
散骑常侍
僧度
给事中
僧超。
徐州刺史
来孙幼明
征虏记室
昆孙积。
中书郎
翻。
广州刺史
仍孙誓。
交州刺史
挺。
山阳太守
云孙之仪。
御正中大夫新野公。
之善。
侍读
十代孙昶。
宁仁
悯楚。
侍御史
游秦。
度支郎中廉州刺史
见循吏传。
班汉决疑。
颐。
汝南侍读
十一代孙千里。
工书。
王主簿
师古。
秘书监文崇贤学士
相时。
礼部侍郎天册学士
育德。
太子通事舍人
司经局校定经史。
利仁。
秘书郎
有意。
沔州刺史
博古。
博学。
延陵丞。
十二代孙中和。
渝州刺史
扬庭。
王侍读
光庭。
博学注后汉书。
涉令。
趋庭。
职方郎中吉州刺史
欣期。
著作郎
益期。
详正学士
敬仲
仁孝。
吏部郎中平昌男。
康成
进士太子舍人崇文馆学士
希庄
进士银青和州刺史
日损。
应制高第大基
嘉宾。
少有俊才。
十三代孙大智。
并州录事参军
隐朝。
进士拔萃河北
匡朝。
工五言。
朐山
元淑
邻几。
景灵。
校书郎
同寅。
明经
升庠。
有词学。
富阳
恭敏。
有德行。
明汉书。
武功
知微。
制举伊阙丞。
十四代孙温之。
有志行。
举方正司门郎中
澄之。
澹之。
明经
晃。
有清节。
饶阳司士
抱。
范县
允济。
好属文。
榆次
振。
高陵丞。
搢。
援。
挺。
据。
揆。
撰。
明经
挺有词理。
万年尉。
式宣。
清修。
进士殿中侍御史
茂齐
淳谨。
汉州司法
舒。
俊才。
制举长安
说。
明经有才器。
渭南丞。
顺。
孝悌。
进士评事
胜。
进士左补阙
怡。
好为诗。
浑。
博涉有文。
太子通事舍人
方侨。
进士宫门丞
十五代孙逸。
好文。
武康
鏻。
长安广成将军
泉明。
孝义
佐父开土门
彭州司马
季明
子干
诩。
沛。
颇。
及外孙沈盈
禄山反死难。
并赠五品官。
翙。
敦敏。
通义
觌。
绵州参军
颢。
西令。
慈明。
都水
颖。
河南府功曹校书郎
颋。
孝。
明经
大理司直
頔。
奉礼郎
颀。
江陵
颂。
河中
顗。
凤翔参军
颉。
当阳主簿
愿。
千牛
顶。
武功丞。
颇。
工隶书。
太子洗马
颐。
颒。
京兆参军
翾。
岘。
颉。
颛。
须。
䪻。
頩。
枝。
并未仕。
通明
项城
韶。
有才气。
工诗策。
进士濮阳
明。
华阳
启。
温江
华阴
亚邱。
守道不仕。
其馀枝派繁衍。
不可具载。
于戏。
吾祖以志行纯粹。
感通神明。
贻谋子孙。
奕叶无改。
其后忠义孝悌。
文学才业。
布在青史。
粲然可知。
非夫德盛流光。
何能若是。
真卿小子。
惧不克荷。
顷自抚州代到。
获展旧山。
虽碑版沈沦。
而邱封俨在。
敢扬不朽之烈。
庶竭罔极之思。
铭曰。
铄吾祖。
渡江浦。
孝通神。
名轶古
凡七叶。
白下
本支分。
源流溥。
世忠义。
謺规矩。
毣鸾皇。
炳龙虎。
文雎涣。
学邹鲁。
赫才明。
振区宇。
亘今昔。
难悉数。
嗟末孙。
惭下武。
扬耿光。
愧无取。
丰碑立。
百世睹。
抚州临川井山华姑仙坛碑铭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华姑者。
姓黄氏
讳令微
抚州临川人也。
少乃好道。
丰神卓异。
天然绝粒。
年十二。
度为天宝观女道士
年八十。
发白面红。
如处子状。
时人谓之华姑。
蹀履而行。
奔马不及。
闻魏夫人仙坛在州郭之南。
草木榛翳。
结庐求之不得。
长寿二年
岁在壬辰
冬十月壬申朔
访于洪州西山胡天师
天师名超。
能役使鬼神。
见其恳切。
遥指姑所居南二百步曰乌龟原。
中有石龟。
每蹂践田苗。
百姓患之。
乃击断其首。
即其处也。
明日
与姑登山顾望。
西面有池水焉。
天师谓姑曰。
池中有所见乎。
曰无。
师遂举左手。
令姑自腋下观之。
四仙浴焉。
师曰。
尔有道分。
必当得之。
因留与语数日。
既还至州。
虔诚寻访。
遂获石龟于坛中央。
掘其下。
得尊像及刀锯各一。
油瓮五口。
灯盏数十个。
天后闻之。
尽收入内。
姑尝于旦夕精思想象之间。
忽有告曰。
坛南有九曲池
汝可开之。
姑从而获焉。
砖砌尽在。
他日。
有异香䌽云。
从西南而来。
其夕
梦有人谓姑曰。
井山道场。
何不修葺。
姑未及往。
忽然感疾。
姑悔之曰。
得非违尊教所致乎。
翌日病愈。
又闻异香。
而宿于谷口。
闻钟声。
迟明入山。
果获坛殿池砌馀址。
半峰有自然石井
深可三尺。
阔丈馀。
名井山
天欲雨则云雾先起。
姑既置精舍。
时闻仙梵之音。
环坛五七里间。
莫敢樵采。
姑遂洒扫修葺。
极其力焉。
人或不洁不诚。
必遭蛇虎怪异之警。
迷不能出矣。
至今犹然。
有野鹿为猎人所射。
来姑前。
姑为拔箭。
其后每至斋时。
即衔莲以献姑前。
开元九年
欲上升之际。
忽谓弟子曰。
不须钉吾棺。
可以绛纱羃之。
数夕。
有雷震电绕。
视纱顶孔如鸡卵。
屋穿容人。
棺中惟覆被木简而巳。
弟子奠瓜。
数日生蔓。
长数尺。
结实二颗。
其大如
姑同学弟子黎琼仙。
恒服茯苓胡麻。
绝粒四十馀秋。
年八十。
齿发不衰。
六七岁时。
亲睹其事。
每至忌辰。
即风云蓊郁。
直入室内。
村野路人。
往往见䌽云白鹤。
飞入洞口。
清斋行道时。
每有一朱鬃白马在坛侧。
逼之则奔而出外。
舍之则随而复来。
灵异昭彰。
不可谈悉。
仙台观道士仙岩史元同左通等。
每至三元。
恒修斋醮。
大历三年
真卿获刺是州。
明年春三月
山下有女道士曾妙行。
梦一女师。
令上七层华树。
层层掇餐。
及寤犹饱。
因是不食。
尝于观中见黎琼仙。
跪而拜曰。
梦中所见。
尊师也。
因请依之。
于今觉韶颜润泽。
虔修香火于此山。
遐迩骇慕焉。
呜呼。
麻姑得道于名山。
南真升仙于龟原。
鹤翥于兹岭。
琼仙妙行。
接踵而去。
非夫天地肸蚃。
从古以然。
则何以仙气氤氲。
若斯盛者。
真卿幸因述职。
亲睹厥猷。
若默而不言。
则来者奚述。
乃为铭曰。
绰约华
真仙品徒。
芳连比色。
逸俊争驱。
南郭从魏。
西山访胡。
腋窥仙浴。
原获龟乌。
灵迹既俨。
曲池犹污。
鼎新庙貌。
焕然规模。
名曰井山
终焉不逾。
鹿来献。
马见鬃朱。
简解空存。
纱穿上徂。
奠瓜吐实。
蔼室云趋。
妙行精持。
高真是俞。
勒铭翠炎。
永播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