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遗书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右,启:其生也荣,辱在大夫之后,得正而毙,庶乎君子之归。
敢陈将死之言,以告终天之别。
伏念曩由羁旅,经涉乱离,窃希先哲之风,不改陋巷之乐。
晚而有遇,遽陪侍橐之联;
病不能朝,获遂赐骸之请。
念始终进退之礼,繄生成坱圠之恩,无复更生,遂为永诀。
伏望平章、仆射相公佐佑王室,康济斯民,力扶上圣之君,亟致中兴之业。
瞻依曷既,涕泗无从,谨奉遗书布叙,伏惟鉴察。
不宣。
孔博文江阴军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道光《江阴县志》卷二五
孔子鲁侯,会齐侯于夹谷,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请具右司马
既会,用能却莱兵,反汶阳田
由是知大圣人振武耀兵,能使强侯惭惧,岂若侏儒巽懦、跼蹐辕下一筹莫展也哉。
厥后子产汉高左司马,破羽垓下世文陕州,平鼎澧寇,迁抚州,单车喻抚建昌鬨卒,是皆用武以定乱,能传大圣人家法者也。
越世五十,博文君夙谙韬钤,沉毅有大略。
筮仕为本州团练,屡立战功。
今膺简命,晋阶武功大夫,俾统制江阴军
将行,来谒予,请所以守江阴者。
予语之曰:「戡乱以武,襄治以文,此不易之论。
然亦时为之也。
有时文亦足以戡乱,武亦足以襄治。
《诗》不云乎:『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文治武功,吉甫以一人兼之,孔君其勉乎哉!
君故儒家子,宜用以襄治也。
江阴为江海要冲,剧盗出没波涛,如履平坂,总戎有干城之寄,非武何以御侮?
君为统制,将以戡乱也。
今和议成,朝廷有意戢干戈,命将守要害,制御抚绥而已,非文何以饬治?
然则是行也,其简卒伍而训练之,抚流离而劝课之,严饬守备,鼓厉战士,内平巨寇,外威强敌,隐然江淮保障,使圣天子无北顾忧。
庶几文经武纬,仰符大圣人遗烈,孔君其勉乎哉」!
博文拜手曰「谨受教」。
予书此以赠其行。
绍兴辛丑春三月
按:康熙常州府志》卷三三,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论语解序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经义考》卷二一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六五
臣自布衣入侍经筵,被旨解《论语》以进。
臣职备劝讲,不敢以寡陋辞。
窃惟是书,乃集记孔子嘉言善行,苟能即其问答,如此亲炙于圣人之门,然默识心受而躬行之,则可谓善学矣。
后之解其文义者数十百家,俾臣复措说其下,亦不过称赞而已。
恭惟陛下圣学高明,出乎天纵,如舜好问,如汤日新,举贤而远不仁,修己以安百姓,固以合符乎夫子之道,施之于事业矣,复何有待于臣之说。
然而学贵于力行,不贵空言,若欲意义新奇,文辞华赡,则非臣所知也。
姑摭所闻,以称明诏。
臣谨上。
题论语解后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经义考》卷二一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六五
绍兴七年十一月被召到阙,赐对,押赴经筵,承续讲说《论语·卫灵公》之末一章。
次日有旨,给笔札解《论语》以进。
念以说书为职,不敢以固陋辞。
方以病困,殆蒙赐宽假,病安日解进。
明年二月驾还钱塘以病从百司先行,三月病少愈,力疾日赴经筵
是月十三日诏促成书以进。
时手颤目昏,心思荒错,深惧稽命之久,遂勉强为之,姑塞上命。
四月二十一日进至,而学者祁宽吕稽中、坚中在焉,书成皆三子之助也。
九年春复病丐归,蒙恩授以闲禄,听其自便,遂寓居平江府虎丘寺西庵从余居上方。
暇日,见此秩云:「当时潜录,欲终身诵之」。
甚矣,其嗜学也。
相从既久,若是书也,讲亦熟矣,岂不知此一时应诏而成,皆前人成说,虽有一二臆见,坐以老病拙讷,心之精微,词不能达。
今取观之,徒有愧汗。
先圣不云乎:「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于诸公亦然,何用此为。
复请藏之。
因识始末,并戒其勿以示人,幸谅区区之意。
冬至后一日书于三畏斋。
书易传后序绍兴二年七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阆中,求《易传》,得上十卦于吕稽中,实余门生也。
后至武信,婿邢纯多方求获全本,以所收纸借笔吏成其书,为生日之礼。
殆与世俗相祝者异矣。
敬而受之,乃言曰:誓毕此生,当竭吾才,不负吾夫子传道之意。
壬子七月二十五日,门人尹焞书。
师说序绍兴六年四月1136年4月6日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和靖集》卷七《师说》下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年二十始登先生之门,被教诱谆谆,垂二十年。
昔得朱公掞所编《杂说》呈先生,此书可观否。
先生留半月。
一日请曰:「前日所呈《杂说》如何」?
先生曰:「某在,何必观此。
若不得某心,只是记得他意,岂不有差」。
兵火来蜀中,得数本,窃观之,其间或详或略,因所问而答之,盖学者所见有浅深,故所记有工拙,未能无失,不敢改易。
虽未尽识其意,以所见无疑者,辄成此书,目为《师说》,览者各自得焉,不能详告也。
绍兴六年四月二十一日,门人尹焞记。
跋西铭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永乐大典》卷八二六八
横渠先生作此铭,或疑同于墨氏之兼爱,寓书以问伊川先生
答曰:「《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二者亦前圣所未发。),岂墨氏之比哉?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子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二本也。)
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
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
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
子比而同之,过矣」。
且谓言体而不及用,彼欲推而行之,本为用也,反为不及,不亦异乎?
伊川先生语录绍兴七年四月1137年4月4日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和靖集》卷六《师说》中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先生之门。
后五年,见刘唐询通直出示朱公掞给事所编先生《杂说》,欣然受之,录呈曰:「此书可观否」?
先生留半月。
复请曰:「所留《杂说》何如」?
先生曰:「某在,何必看此书。
若不得某之心,只是记得他意,岂不有差」。
后更不敢复读。
兵火之馀,偶至蜀中,见人人成编,盖所见有浅深,故所记有工拙。
细观之,则失其意者,不暇一一言也。
侍坐,先生诲之曰:「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死而大义乖」。
信然。
今日道学绝讲,亲炙者无几,则迷妄失真,亦固多矣,可不哀哉。
如世传《史评》之类,皆非先生所著。
九江,夏庭列惠然见访,语此道,辄书以志之。
绍兴七年四月二十八日,门人河南尹书。
伊川先生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永乐大典》卷一八二二二
至蜀累年,见伊川先生画像数本,最得其真。
然则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殆非画工所能传也。
学生祁宽,好学守道,欲刊诸石,以传久远,其志益可佳矣。
门人河南尹题。
题蜀本周易后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和靖集》卷七《师说》下
《易》之道如日星,但患于理未精,失于机会,则暗于理者也。
圣人复生,恐不易我之言。
伊川先生修禊序帖绍兴九年十月1139年10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程子年谱》卷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三畏斋
陈公廙,予之舅氏也。
元丰戊午,卜居于洛,后一年为此会。
少年常至其处,时先生在会中有此文,黄循圣以此佳纸见示,遂为之书。
绍兴九年十月七日平江虎丘西庵三畏斋,洛阳尹焞书。
题温公庄子节帖绍兴十二年1142年3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少年居乡里,文正温公来谒叔父讳材,得侍立左右。
今观其书,用笔端正。
扬子云云:「书,心画也」。
宁不信然。
绍兴十二年暮春晦月,河南尹谨题。
跋冯圣先墓志(一 绍兴四年十二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余友圣先每至洛见先生,多同处以讲此道也。
贫居杜门,未尝一到汝。
晦其子忠恕好学乐道。
丙午秋九月被召赴阙,忠恕相访,不暇款语。
兵火之馀,奔窜来涪陵,再获与其子会聚,遂录此铭见遗。
时绍兴四年十二月望日,偶书此以志岁月云。
跋冯圣先墓志(二 绍兴六年八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东皋处士冯圣先,余同门之友也。
汝、洛相去甚远,圣先至,必同处讲学,忘钻仰之劳。
不幸早世,莫见施设。
涧上丈人陈叔易以文辞翰墨为一时之妙,述君懿行,深有馀意,之言不足为重轻。
其子忠恕欲题其末,以信来世,谨书此用慰孝心,非敢为助也。
绍兴六年秋八月十有八日洛阳尹焞题。
前所题藏之于其家,后所题以授忠恕。
跋冯圣先诗集语绍兴六年九月1136年9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昔年洛中与圣先相会,遂出示佳篇。
兵火之馀至涪陵,与其子忠恕相会,遂得遍观,亦可见其志之所存也。
感叹之馀,以识岁月。
绍兴六年重阳日千福院三畏斋洛阳尹焞谨题。
壁帖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嘉靖本《和靖集》卷五
圣可学乎?
曰:「可」。
曰:「有要乎」?
曰:「有」。
请问焉。
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
通公溥,庶矣乎」。
谨书。
学者舍礼义,则饱食终日,无所猷为,与下民一致,所事不踰衣食之间、燕游之乐耳。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
未至于圣,皆行而未成之地尔。
益物必诚,如天之生物,日进日息。
自益必诚,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
施之妄,学之不勤,欲自益,且益人,难矣哉。
《易》曰:「益长裕而不设(设谓虚设。)」。
信夫!
铭诸牖以自讼。
绍兴八年正月二十二日,焞谨书。
可愿可欲,虽圣人之知不越,尽其才以勉焉而已。
故君子之道四,虽孔子自谓未能博施、济众、修己、安百姓,病诸。
是知人有愿有欲,不能穷其愿欲。
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性也,然有分焉。
不可谓我须要得,是命也。
仁义礼智,天道在人,赋分有厚薄,是命也。
然有性焉,可以学,故不谓性。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已。
简细故以自崇,非敬也;
饰私智以为意,非敬也。
要之无敢慢而已。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然则「执事敬」固为仁之端,推是心而成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
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
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孔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者,其惟孔子乎!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富贵人之所爱者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
彼者见其大而忘小焉耳!
得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则贵富贱贫,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畏天命,则可以不失付畀;
畏大人,如此尊严而亦自可畏;
畏圣人之言,则可以进德。
三者学者之宜慎,予其思之。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
茂叔窗前,草不锄去,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观天地生物气象,静坐独处不难,居广居应天下为难。
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哉。
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也。
天理皆实理也,人而信者为难。
意未萌于心,言未出诸口。
神莫得而窥,人莫得而咎。
君子贵慎独,上不愧屋漏。
人神亦吾心,口自处其后。
家请官供不报答,无异雀鼠偷太仓。
子言: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困辱非忧,取困辱惟忧;
荣利非乐,忘荣利惟乐。
吾不仕,故成业;
不动,故无悔;
不广求,故得;
不杂学,故明。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二之则不是。
视听言动,行住坐卧,谨之慎之,日求寡过。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践形有说常希孟,乐内无功可比回。
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
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但人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耳。
不能动人,只是诚不至,于事厌倦,皆是无诚处。
由《孟子》则可以观《易》。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二月二日至此闲过,时日甚多。
处此室不勤于学,诚吾师之罪人也。
三月十五日书。
九月十九日已后。
人有长短是非,不须论说,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似非己事,安知人不以己是为非乎?
戒之慎之,无蹈前过也。
置之目前,日当三省。
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
子居家,虽孩孺不狎;
其使人也,虽童仆必敛容。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
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或问:一日静坐,见万事平等,无碍皆在我和气中,此是仁否?
曰:是静中之功,盖心虚气平而然,须于应事时常有此气象方好。
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失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
三者知和而能以礼节之也。
诚哉斯言,守而勿失。
好仁如好色,好仁为甚矣。
见过而内自讼,恶不仁而不使加乎?
其身恶不仁为甚矣。
学者不如是,不足以诚其身。
孔子未见其人,必叹曰「已矣夫」,思之甚也。
古人避地隐居,须慎其所处,不为人知姓名,乃善处者也。
余尚未能绝交息游,是为深病。
年将七十,学不日进,道不加修,碌碌随众。
实为人世间一蠹物耳。
书此以自讼。
九月初七日谨书(《和靖集》卷四。)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言行,君子之枢机,可不慎乎?
戒之慎之,日慎一日,造次颠沛,常在于斯。
十一月初二日尹焞谨书。
先生接物,辨而不间,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从,怒人而人不怨。
贤愚善恶,咸得其心。
狡伪者献其诚,暴慢者致其功,闻风者诚服,觌德者心醉。
虽小人以趣向之异,顾于利害,时见排斥,退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为君子也。
观此甚有省处。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象正,惟仪形。
文王当冥契天德,而万邦信说。
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有宋进士尹君墓志铭大观元年九月1107年9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君讳楫,字济川姓尹氏,赠工部侍郎讳文中之曾孙,尚书比部员外郎仲舒之孙,进士讳渭之子。
少业儒,举进士不中。
年二十四丁父忧,遂不复为进取计。
治生奉母,能循家法,处里闬未尝妄交,宗族不以亲疏为閒,一一以尽恩意。
崇宁丙戌二月庚寅,母张夫人弃养,以哀毁浸淫成疾。
明年,实大观元年七月九日卒,享年四十九。
卒之前五日,呼诸子诫饬曰:「汝等事母敬顺,兄弟愉怡,我死,不忘吾言足矣」。
适视疾,至卧内问起居状,语曰:「死生有命,无足道者。
然我得罪天地,丧吾母,未克襄事,其将奈何」。
悲恨填臆,泣数行下。
立侧不忍视。
噫,其可哀也已!
初娶张氏,左中散大夫仲容之女;
再娶王氏,殿中丞绶之女。
子男四人,黯、焘、点、黝,女一人。
孙女一人,尚幼。
黯等卜以其年九月庚寅,葬河南府寿安县连理乡任范里先茔之侧,夫人张氏祔。
,君之从侄也,不幸生五岁而孤,与叔父居处相邻,无旬浃不见颜色。
年浸长,叔父事无钜细,必以见谋。
今葬矣,不志其墓,曷纾余悲?
故不敢以鄙陋辞,泣而为铭。
铭曰:
不妄交游,足以见君之行。
临终之言,足以观君之志。
呜呼,吾叔父其已矣夫!
撰并书。
刊者张士□(《东都冢墓遗文》。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六四六六,乾隆河南府志》卷九一,乾隆新安县志》卷一三,光绪宜阳县志》卷一五。)
按:撰《尹夫人陈氏墓志》作「刊者张士安」,此处所阙当即「安」字。
宋故张夫人大观元年九月1107年9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夫人张氏,河南人,享年二十九。
左中散大夫仲容者,夫人之父也;
寿安县君王氏者,夫人之母也;
尹君讳楫者夫人之夫也,黯、默、焘,夫人之子也。
夫人之卒,实元祐五年十二月十日也。
夫人之葬,用大观元年九月七日也。
祔之者,其夫也,葬之者,其子也,记之者,夫人之从侄也。
按:光绪宜阳县志》卷一六,光绪七年刻本。
宋故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夫人福昌县陈氏墓志铭政和元年四月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乾隆《新安县志》卷一三、光绪《宜阳县志》卷一五
政和元年正月庚寅,先夫人终于河南嘉善坊之私第,卜以其年四月甲午祔先君之墓。
其孤衔哀图所以昭后世者。
夫人姓陈氏,其先阆州西水人左谏议大夫、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讳省华之曾孙,武信军节度使、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康肃公讳尧咨之孙,卫尉少卿新安公讳荣古之女。
夫人端慧孝睦,新安公爱之,在诸子为最。
慎择贤婿。
时先君官陕右,薛公向漕使,荐于新安公,公遂以夫人妻之。
夫人归尹氏,事姑尽孝,谨饬不怠。
寿昌县太君何夫人弃养,佐佑先君,必贞必顺,而无违德。
逮先君捐馆舍,长男七岁,始五岁矣。
夫人年三十四,穷苦困阨,守节自誓,抚育幼孤,以礼自持。
从叔材甘贫乐道,无屋以居,夫人擗舍以处之,使二子从学,乡人莫不称叹焉。
既试艺有司,不合,乃欲杜门养志,以告夫人。
夫人曰:「苟能是,吾何恨哉」。
于是疏食饮水,而有欢愉之色。
故宗族姻亲,莫不敬爱。
其殁也,吊赴哭之尽哀,无一人恨望者。
殁之前夕,归自舅家,夜漏半,得疾,遂至大故,享年七十。
仁庙朝恩赐冠帔,先君登朝受封福昌县君
孙男三人:坤、城、均,孙女三人,皆尚幼。
长男炜,好学自立,享年二十一,从夫人葬先君墓北。
先君讳林,官终尚书虞部员外郎,今夫不充诎于富贵,不陨穫于贫贱者,学士大夫之所难能。
夫人富贵之胄,不以穷悴为戚,处己接物,皆当于理,岂不贤哉。
窃自念:为人子,不得养其父,幸而得侍吾母,善行若此,其忍不铭?
乃洫血以志于墓,哀不能文。
呜呼!
痛其甚欤。
按:《东都冢墓遗文》。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三八一三。
伊川先生绍兴六年九月1136年9月25日 宋 · 尹焞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三、《和靖集》卷三、《伊洛渊源录》卷一一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维绍兴六年岁次丙辰九月丙寅朔二十有五日庚寅,门人和靖处士尹焞伊川先生侍讲祠而告曰:甲寅孟秋始居涪陵乙卯孟冬误辱召命,继下除书,实嗣讲事。
人微望轻,敢绍前躅,辞不获命,勉赴行朝。
有补于世则未也,不辱师门则有之。
今兹启行,惟先生有以鉴之。
谨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