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门人书1102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前者奉答,适病倦不能详。
后来亲知讲论,几盈箱矣。
设端虽多,大率意不相远。
于大概尚弗识,况屈伸久速之际乎?
平日不谓至如是,岂皆知不足以及之?
盖为众说漂煦,不能自立尔。
此由见信不笃故也。
之门岂皆贤哲?
固多众人。
以众人观圣贤,弗识者多矣。
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是故求而后得。
今诸君于言,才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异也。
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
姑求自晓,无庸他恤。
深尤不知者,甚无谓也。
鲍若雨书并答问1102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咨。
诸君处,常问知动止。
忽领惠书,审已安康,其慰可知。
如常,不烦见念。
示及所疑,百忙中谢君告行,不暇周悉,略奉答,思之可也。
袢暑,千百善爱。
五月十日鲍君秀才
疑难六,谨写拜呈,伏乞详赐指谕。
若雨拜覆。
佛氏轮回之说,凡为善者死,则复生为善人,为恶者死,则变而为禽兽之类。
虽无此实应,窃恐有此理。
何则?
凡禀冲气以生者,未始不同。
圣人先得人之所同者而践履之,故能保全太和。
至死,其气冥会于中和之所,造化之中,自然有复生为人之理。
愚者平居作恶,而冲气已丧。
至死,其气则会于缪戾之所,造化之中,自然有为禽兽之理。
故曰恐有此理也。
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知生则知死矣,能原始则能要终矣。
《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又曰:「神妙万物而为言」。
观此,则佛氏所谓鬼神者妄矣。
然「祖考来格」,「敬鬼神而远之」之说,则似乎有佛氏所谓。
意者,气类感应处,便是来格,但当致诚,不当亵近,近得却有也。
不知此说如何?
潜心久当自明。
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閒」。
尝谓凡人气量窄狭,只为私心隔断。
茍以直养而无害,则无私心,茍无私心,则志气自然广大,充塞于天地之閒。
气象有可以意会而莫能状者,此所谓难言也。
或谓塞于天地之閒,只是到处去得,此言似无气味。
如是涵养。
正子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云云。)」?
观此一篇,都无圣人气象。
或谓正子从子敖,有激而云,不得不然。
此无疑,真孟子之言。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此言是子路说耶?
孔子说耶?
仲尼言。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谓二不孝何如?
说者谓陷父于不义,与家贫亲老,不求禄仕,窃恐不然。
何以知不然?
所谓禄仕,凡所以养皆同。
定亲书 其一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皇朝文鉴》卷一二三、《启隽类函》卷一一一
启。
伏以古重大婚,盖将传万世之嗣;
礼称至敬,所以合二姓之欢。
顾族望之非华,愧声猷之弗竞。
不量非偶,妄意高门。
第几男,虽已胜冠,未谐受室。
恭承贤閤第几小娘子,性质(一作资。)甚茂,德容有光。
辄缘事契之家,敢有婚姻之愿。
岂期谦厚,遽赐允从?
穆卜良辰,恭伸言定。
有少仪物,具如别笺。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不量衰族,久慕高闳。
辄凭咫尺之书,已诺婚姻之好。
有少仪物,具如别笺。
答求婚书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启。
族望非高,声猷弗竞。
猥蒙谦眷,屡致勤诚,爰稽合姓之文,将卜宜家之庆。
伏承某人,性质挺立,器蕴夙成,以第几女子,年已及笄,义当有适,特枉缄题之及,俾交秦、晋之欢。
仰认深诚,敢言非偶!
在姆师之训,虽愧未闲;
而箕帚之勤,愿俾恭事。
贺门下许侍郎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一、《启隽类函》卷四○、《八代四六全书》卷九
伏审显膺纶綍,进贰机衡,夷夏交欣,朝野响动。
窃以东台地峻,左省班清。
造膝嘉谋,预闻乎大政;
沃心盛业,密赞于宏图。
是为喉舌之司,允谓股肱之任。
选用之重,古今所同。
恭惟门下侍郎道应直方,器周远大,出偶重熙之运,卓为名世之贤。
出入三朝,始终一节。
属圣心之图旧,由江澨以召归。
盘旋蹈难进之风,静退保谦终之吉。
千帆竞过,尚舣济川之舟;
三年飞鸣,曷测垂天之翼。
恪司真馆,均佚私庭。
虽久蔚于师言,实阴储于帝眷。
硕肤能逊,周公之赤舄方安;
旧物何求,王氏之青毡复得。
邸音腾示,舆议交归。
谅于转漏之间,已有折冲之势。
昔鲁邦纾难,由季子之来归;
唐室中兴,自晋公之再入。
得人之要,其利不赀。
洪惟本朝,臻此盛事。
方将坐而论道,力陈绍述之谟,庶几作成先王,复见熙丰之治。
某尸官有守,望履无阶。
贺夏之禽,眷华榱而敛翼;
恋轩之马,徯归路以长嘶。
与人书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
前书谕使求光禄丈神道碑文,今得范内翰祖禹许撰。
此公文章德望世所称许,可托也。
已送行状去,数月间可得,得即求的人附去也。
上。
子侄共四人,长侄端懿,近长安吕丞相辟知京兆醴泉县,未受敕。
长子端中,授汾州介休,来阙。
次侄端本,应举未第。
少子端彦,今秋方就铨试。
承问及,故具言之。
按:《新安文献志》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方元寀手帖1057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可到也。
求入其门,不由于经乎?
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
觊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矣。
谢执政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公知射乎?
有人执弓于此,发而多中,人皆以为善射矣。
一日,使羿立于其傍,道之以彀率之法。
不从,羿且怒而去矣;
从之,则戾其故习而失多中之功。
故不若处羿于无事之地,则羿得尽其言,而用舍羿不恤也。
才非羿也,然闻羿之道矣,虑其害公之多中也。
傅伯寿手谒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谨诣行馆拜谢长官秘书
十月日,河南程颐状。
晁以道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尧夫同里巷居三十年馀,世间事无所不论,惟未尝一字及数耳。
横渠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尧夫说《易》好,今夜试来听他说看。
谢良佐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族子至愚,无足责;
故人素厚,不敢疑。
孟子既知天,安用尤臧氏?
范淳夫1089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丞相久留,左右所助。
一意正道者,实在原明耳。
易传序元符二年正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伊川易传》卷首、《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一、《皇朝文鉴》卷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七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
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
去古虽远,遗经尚存。
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
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
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
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
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
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在乎人焉。
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谨序。
春秋传序崇宁二年四月1103年4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二、《古文集成》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
暨乎三王迭兴,三重既备,子丑寅之建正,忠质文之更尚,人道备矣,天运周矣。
圣王既不复作,有天下者虽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为而已。
事之谬,秦至以建亥为正;
道之悖,汉专以智力持世,岂复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当周之末,以圣人不复作也,顺天应时之治不复有也,于是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儒之《传》曰:「游、夏不能赞一辞」。
辞不待赞也,言不能与于斯耳。
斯道也,惟颜子尝闻之矣。
「行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其准的也。
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
《春秋》大义数十,其义虽大,炳如日星,乃易见也;
惟其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
或抑或纵,或与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义理之安,文质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也。
夫观百物,然后识化工之神;
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
于一事一义而欲窥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
故学《春秋》者,必优游涵泳,默识心通,然后能造其微也。
后王知《春秋》之义,则虽德非,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学不传。
予悼夫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也,故作《传》以明之,俾后之人通其文而求其义,得其意而法其用,则三代可复也。
是《传》也,虽未能极圣人之蕴奥,庶几学者得其门而入矣。
宋崇宁二年癸未四月乙亥伊川程颐序。
禊饮诗序元丰二年1079年3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一、乾隆《河南府志》卷八一、《程子年谱》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
上巳禊饮,风流远矣,而兰亭之会,最为后人所称慕者,何哉?
盖其游多豪逸之才,而右军之书,复为好事者所重尔。
事之显晦,未尝不在人也。
颍川陈公廙始治洛居,则引流回环,为泛觞之所。
元丰己未,首修禊事。
公廙好古重道,所会皆儒学之士。
既乐嘉宾,形于咏歌,有不愧山阴之句。
诸君属而和者,皆有高致。
野人程颐不能赋诗,因论今昔之异,而为之评曰:以好贤方逐乐之心,礼义为疏旷之比,道艺当笔札之功,诚不愧矣。
安知后日之视今日,不若今人之慕昔人也哉?
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程子年谱》卷五
先兄明道之葬,状其行,以求志铭,且备异日史氏采录。
既而门人朋友为文以叙其事迹,述其道学者甚众。
其所以推尊称美之意,人各用其所知,盖不同也;
而以为孟子之后,传圣人之道者,一人而已,是则同。
文多不能尽取,取其有补于《行状》之不及者数篇,附于《行状》之后。
姬宗世谱序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
孔子之道学于文、武,而文、武之道实惟周公成之。
余自□发受书,心向,欲东至阙里,西至成周,拜谒圣人故里,亲见其车服礼器,以遂瞻仰之诚。
势暌地隔,而其愿未偿也。
嘉祐庚子之冬,调主鄠县簿
窃念鄠为丰京旧都,周公退老告终之地,意先圣遗迹犹有存焉者乎。
甫莅任,急为采访,于古陵得拜王季,于西郊于丰水之东见丰宫辟雍遗址,于东郊获遇灵台、灵沼、灵囿旧基。
先圣遗迹,宛然在目,恍然如见圣人于几筵也。
而毕祀典尤属鄠邑分办,遂北至咸阳,拜文、武、周公鲁公陵寝,圣君贤相,洋洋如在仰止。
夙愿已属克遂,而致祭之时见有衣冠来谒,陪祀行礼者,则姬公讳辅也。
询其履,乃元圣周公六十二代裔孙。
温文儒雅,洵有圣人风度。
遂与订交,时相友善。
予益自喜,幼读圣人书,今官圣人地,获瞻圣人陵墓,复得圣人子孙而晤对于一室,真属快事。
天若体予私淑之衷而默为之作合者,订交圣门,信非偶然也。
姬公出其家乘,问序于予。
予阅其世系,乃元圣仲子之裔,世德衍庆。
虽微显各异,而其忠厚传家,世世象贤,不愧家声则一也。
我朝崇文重道,超越前代,酬功报德之典,必有特加于圣门者矣,余拭目望之。
因为序以弁其谱。
嘉祐四年辛丑二月撰。
按:乾隆咸阳县志》卷一八,乾隆刻本。
书养鱼记后元丰二年正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程子年谱》卷九
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
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
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乎?
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
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