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华峤西晋 ? — 293
武帝疾瘳表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忭舞。
臣等愚戆,窃有微怀,以为收功于所忽,事乃无悔;
虑祸于垂成,祚乃日新。
唯愿陛下深垂圣明,远思所忽之悔,以成日新之福。
冲静和气,啬养精神,颐身于清简之宇,留心于虚旷之域。
无厌世俗常戒,以忽群下之言,则丰庆日延,天下幸甚(《晋书·华峤传》)
散骑常侍谢表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非臣典笔申辞所能陈表(《御览》二百二十四引《华峤集》)
秘书监谢表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伏见诏书,以臣为秘书监,加位常伯
刘向父子,世典史籍;
马融通博,三入东观:非臣肤浅所敢拟迹(《通典》二十六,《御览》二百三十三引《华峤集》。)
皇后宜修蚕礼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先王之制,天子诸侯亲耕籍田千亩,后夫人躬蚕桑宫。
今陛下以圣明至仁,修先王之绪,皇后体资生之德,合配乾之义;
而坤道未光,蚕礼尚缺。
以为宜依古式,备斯盛典(《晋书·礼志》上。太康六年。)
谱叙 其一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歆少以高行显名。
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闲步出,自武关出。
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俱,皆哀欲许之。
歆独曰:「不可。
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
无故受人,不知其义。
既已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
「众不忍,卒与俱行。
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
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
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
众乃大义之(《魏志·华歆传》注,《世说·德行篇》注。)
其二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孙策略有扬州,盛兵徇预章,一郡大恐。
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
稍进,复白发兵,又不听。
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
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
有顷,门下白曰:「孙将军至」。
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
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
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
大会,坐上莫敢先发言,歆时起更衣,则论议喧哗。
歆能剧饮,至石馀不乱,众人微察,常以其整衣冠为异,江南号之曰「华独坐(《魏志·华歆传》注)」。
其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
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同上)」。
其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歆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陈群常叹曰:「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同上)」。
其五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馀为散骑侍郎
时同僚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并兼厉锋气,要召名誉。
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去,即入深文论驳。
不然,事来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议。
司空陈群等以此称之。
,历太子少傅太常
称疾致仕,拜光禄大夫
性清淡,常虑天下退理。
司徒李胤司隶王弘等常称曰:「若此人者,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疏」。
中子博,历三县内史,治有名迹。
少子周,黄门侍郎、常山太守,博学有文思。
中年遇疾,终于家。
有三子。
长子廙,字长骏(《魏志·华歆传》注,《御览》二百二十四。)
《后汉书》江革毛义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孔子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子路曰:「伤哉贫也!
生无以养,死无以葬」。
子曰:「啜菽饮水,孝也」。
钟鼓非之本,而器不可去;
三牲非孝养之主,而养不可废。
夫务器而忘本,乐之过也;
崇养以伤行,养之累也。
故定以道养,则周公之祀致四海之祭;
定以义养,则仲由之粥无骄慢之性。
夫患啜菽粥之粗,干禄以求养,是以禄亲也;
孜孜以致孝,孝成而禄厚者,此能以义养也。
孔子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
言其孝皆合于道,莫可复间也。
先代石氏父子称孝,子庆相齐,人慕其孝而治,此殆所谓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也。
若二子者,推至诚以为行,行信于心而感于人,以成名受禄,可谓能孝养也袁宏《后汉纪》十一)
丁鸿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论语》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行道乎,故尝请论之」。
孔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然则太伯出于不苟得,未始有于让也。
是以太伯称贤人,后之人慕而徇之,夫有徇则激诡生,而取与,妄矣。
故夫邓彪刘恺,让其弟以取义,使弟非服而己享其名,其于义不亦薄乎?
又况乎干有国之纪,而使将来者妄举措哉!
古之君子,立言非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乎哉!
丁鸿之心,其本主于忠爱,何其终悟而从义也?
以此殆知其徇尚异于数世也袁宏《后汉纪》十三)
郎顗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汉之十叶,王莽篡位。
闻道术之士西门君惠李守等多称谶云「刘秀为天子」,自光武为布衣时数言此。
及后终为天子,故甚信其书。
郑兴以忤意见疏,桓谭以远斥忧死。
及明章二帝,祖述此意,故后世争为图纬之学,以矫世取资。
是以通儒贾逵马融张衡朱穆崔寔荀爽之徒忿其若此,奏皆以为虚妄不经,宜悉收藏之。
惟斯事深奥,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托云天之历数,阴阳占候,今所宜急也。
占候术数,能仰瞻俯察,参诸人事,祸福吉凶,既应引之,教义亦有著明,此盖道术之有益于后世,为后人所尚也袁宏《后汉纪》十八)
王允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夫士以正立,以谋济,以义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权,伺其间而弊其罪。
当此之时,天下之难解矣,本之皆主于忠义也。
故推不为失正,分权不为不义,伺间不为狙诈。
是以谋济义成而归于正也(《魏志·董卓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