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五經總義類
經解類
孟子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法制類
詔令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醫家類
天文算法類
譜錄類
兵家類
道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曲類
詔令奏議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中觀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清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王尊张敞赵广汉尹翁归之徒皆出于郡县小吏虽
 其禄奉之不薄而入仕则此涂出其待之固优也其
 后朱博不喜儒吏而务抑摧折而吏道始衰矣 光武
 
初立凡六百石以下皆增于西京旧秩盖优小吏也
 卓茂为令自言亭长受米肉馈者置而不问其习见
 小吏之常态而 (第 14a 页)
 以其祖配之则祭及其二祧可知矣此所以不言之
 也
 山阴陆氏曰此言王者后世尝更衰乱统序既绝其
 子孙有特起者若 汉光武
复有天下既复七庙则其
 曾祖祢当别立庙祀之故曰庶子王亦如之也若孝
 文继孝惠虽非适子其承祭祀不言可知 (第 22b 页)
 有中兴大勋业者亦当为不祧之主如祖宗也若汉
 高祖为创业之主文帝为大宗武帝为世宗此二宗
 者后世祧之犹可若 光武
复兴后世安得不立为宗
 也又如东汉既灭刘先主复立汉嗣后世安得不以
 宗事也以此言之则周之文武二祧盖亦 (第 11b 页)
 此章治人之意与夫中庸以人治人之说则皆有未
 合者盖其为恕虽同而一以及人为主一以自治为
 主则二者之间毫釐之异正学者所当深察而明辨
 也至 汉光武
谓郅恽善恕已量主此又启为人臣者
 以贼其君之罪一字之义不明其祸乃至于此可不
 谨哉 曰三诗之序首言家 (第 20b 页)
 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
 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汉兴言礼则鲁高堂
 生
范氏蔚宗曰 光武
中兴爱好经术先访儒雅于是立五
 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礼大小戴太常差次总领焉
 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亲行 (第 76b 页)
 光烈皇后更衣别室而其臣子不敢有加焉魏晋循
 之遂不能革而先王宗庙之礼始尽废矣(案北魏清/河王怿庙)
 (议云古者七庙之堂皆别 光武
以来异室同堂后汉/书祭祀志洛阳高庙加祭孝宣孝元及太宗世宗凡)
 (五帝西京庙成哀平三帝主四时祭于故高 (第 13b 页)
庙则同/堂异室不始于汉明矣又考祭祀志明帝遗诏藏主)
 (于 世祖
庙更衣朱子/则据本纪而言耳)降及近世诸侯无国大夫无邑
 则虽同堂异室之制犹不能备独天子之尊可以无 (第 13b 页)
    崩王莽令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是三
    年之丧在贼莽犹能复也由前言之则汉文
    之失甚矣由后言之则晋武每未尽善尔
汉书 光武帝
纪帝崩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
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史皆无离城郭无遣
吏及因邮奏
三国志魏武 (第 40a 页)
 (传之者虽非其父亦犹父道也汉之惠文亦兄弟相/继而当时议者皆推文帝上继高祖而惠帝亲受高)
 (祖天下者反不得与昭穆之正至于 光武
当继平帝/又自以世次当为元帝后皆背经违礼而不可传者)
 (也凡人君以兄弟为后者必非有子者也引而为嗣 …… (第 28a 页)
 (之惠帝虽皆兄弟此与闵公僖公何异哉存当以臣/子叙之死当以昭穆正之而汉时议者皆推文帝使)
 (上继高祖而惠帝亲受高祖天下者反不与昭穆之/正至于 光武
当继平帝又自以世次元帝之子上继)
 (元帝而为元帝后皆背经违礼而不可传者也自汉/世以来其议尤众皆曰兄 (第 39b 页)
 父曰卫太子太子以罪废及皇孙皆死宣帝起园陵

 长承奉守不敢加尊号于祖父也 光武
继孝元亦不
 敢加尊号于祖父 (第 5b 页)
世祖
父南顿令曰皇考祖钜鹿
 都尉曰皇祖曾祖郁林太守曰皇曾祖高祖舂陵节
 侯曰皇高祖起陵庙置章陵以奉祠之而 …… (第 5b 页)
 五服年月敕并云为人后者为其所后父斩衰三年
 为其父母齐衰期即出继之子于所继所生父母皆
 称父母又汉宣帝 光武
皆称其父为皇考今圭等议
 皇伯于典礼未见明据请下尚书省集议从之台谏
 皆是王圭太后闻之内出手书切责韩 (第 10a 页)
琦等不当议

 称皇考上命权宜罢议令有司博求典故以闻范镇
 时判太常率礼官上言汉宣帝于昭帝为孙 光武

 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称皇考然议者犹或非之谓
 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也今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
 王则 …… (第 10b 页)
 今欲言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之服若不谓之父母不
 知如何立文此乃政府欺罔天下之人谓其皆不识
 文理也又言汉宣帝 光武
皆称其父为皇考臣案宣
 帝承昭帝之后以孙继祖故尊其父为皇考而不敢
 尊其祖为皇考以其昭穆同故也 (第 12a 页)
光武
起布衣诛王
 莽亲冒矢石以得天下名为中兴其实创业虽自立
 七庙犹非太过况但称皇考其谦损甚矣今陛下亲 …… (第 12a 页)
 礼官台省合词奏曰舜受尧之天下禹受舜之天下
 当时未闻帝其所生万世称圣焉汉宣帝继孝昭后
 追谥史皇孙王夫人曰悼考悼后而已 光武
上继元
 帝钜鹿南顿君以上立庙章陵而已皆未闻有追尊之
 号而考后之称后之议者犹非之晋元帝由琅邪王 …… (第 24b 页)
 者惟大宗大宗尊之统也皆主宗祀言汉至今千七
 百岁矣未有庙本生父大内者汉宣帝以兄孙继统
 为叔祖昭帝后立所生父庙于奉明园 光武
埽平僭
 乱奋然崛起盖取位于新莽非继统于平婴一闻张 (第 30b 页)
   天子服外祖父母

通典天子为母党服议后汉和熹邓太后新野君薨时
安帝服缌百官素服 魏太和六年四月明帝有外祖
母安成乡敬侯夫人之丧(即甄后/母也)太常韩暨奏天子降
周为外祖母无服尚书奏汉旧事亡阙无外祖制仪三代
异礼可临毕御还寝明日反吉便膳尚书赵咨等奏哭
敬侯夫人张帷幕端门外之左群臣位如朝皇帝黑介
帻进贤冠皂服十五举声则罢诏问汉旧仪云何散骑
常侍缪袭奏后汉邓太后新野君薨时安帝服缌百官

素服安帝继和帝后邓太后母即为外祖母也但太后
临朝安帝自蕃见援立故也又案后汉寿张恭侯樊宏
以光禄大夫薨宏即 光武
之舅也亲临丧葬准前代宜
尚书侍中以下吊祭送葬博士乐祥议周礼王吊弁绖
锡衰礼有损益今进贤冠练单衣又诏当 (第 21b 页)
 (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礼郊特牲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蔡邕独断汉仍秦法群)
 (臣上书皆言昧死言王莽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 光/武
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舍臣拜君何可通用今人盖未讲稽首之义故也吴/草庐云稽颡即 (第 49a 页)
古夐无其文周加太王王季文王之谥但
以德合王周遂加王号未闻改谥易主且文物大备礼
法可称最在两汉并无其事 光武
中兴都洛阳遣大司
马邓禹入关奉高祖以下十一帝后神主祔洛阳宗庙
盖神主不合新造故也自魏晋迄于周隋虽代有 (第 48a 页)
大司马曹真薨王肃为举哀表云在礼大臣之
丧天子临吊诸侯之薨又庭哭焉同姓之臣崇于异姓
自秦逮汉多阙不脩暨 光武
颇臻其礼于是群臣莫不 (第 13b 页)
 (是则以皇考为曾祖之庙号也魏相谓汉宣帝父宜/称尊号曰皇考既非礼之曾祖之称又有尊号之文)
 (故魏明帝非其加悼考以皇号至于 光武
亦于南顿/君称皇考庙义出于此是以加皇号为事考之尊称)
 (也屈原称朕皇考曰伯庸晋司马机为燕王告祢庙 (第 24a 页)
 岂弟君子永能厉兮嗟呼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
 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后汉书文苑传大司马吴汉薨 光武
诏诸儒诔之杜笃
于狱中为诔辞甚高帝美之赐帛免刑
 刘熙释名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
 晋中兴书郤超死之 …… (第 4a 页)
 尊而阔略四句乎杜笃之诔有誉前代吴诔虽工而

 他篇颇疏岂以见称 光武
而改盼千金哉傅毅所制
 文体伦序孝山崔瑗辨絜相参观序如传辞靡律调
 固诔之才也潘岳搆意专师孝山巧于序 (第 5a 页)
帝祖母曰恭悯皇后虽不系子为号亦祭于陵寝
不配章安二帝则此二汉虽有太后皇后之异至于并
不配食义同阳秋惟 光武
追废吕后故以薄后配高祖
庙又卫后既废霍光追尊李夫人为皇后配孝武庙此
非母以子贵之例直以高武二庙无配故 (第 8b 页)
   废后丧礼
宋仁宗废后郭氏(天圣二年立为皇后后废为净妃居/长乐宫景祐元年出居瑶华宫薨上)
(悼之追复皇后而/停谥册祔庙之礼)
名臣琬琰之章欧阳修撰刘敞墓志至和三年祫祭礼
臣请祔郭皇后于庙自孝章以下四后在别庙者请毋
合食公议曰春秋之义不薨于寝不称夫人而郭氏以
废薨案景祐之诏许复其号而不许其谥与祔谓宜如

诏书又礼于祫未毁庙之主皆合食而无帝后之限且
祖宗以来用之传曰祭从先祖宜如故皆从公言
明宪宗废后吴氏(上即位七月立寻废居西内孝宗始/生后保抱惟谨孝宗德之即位命宫)
(中进膳如母后礼正德中薨刘/瑾欲焚之王鏊不可乃得葬)
武宗实录正德四年春正月宪宗废后吴氏薨大学士
李东阳等言汉成帝废后许氏葬延陵交道厩西 光武
废后郭氏葬北邙山凡皇后废黜史册犹称废后书其
葬地不曾有降为庶人之礼后吴氏原奉宪宗皇帝诏 (第 40a 页)
 (方悫曰子高之爱人可知矣观公叔文子/乐瑕丘而欲葬则子高之所得不亦多乎)
汉书张汤传汤死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
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
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朱云传云年七十馀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
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棺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后汉书 光武
纪建武七年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 (第 1b 页)
 (于墓圣人所以知幽明之故也然/则太公无五世反葬之事明矣)
汉书韦玄成传建昭三年薨父贤以昭帝时徙平陵玄
成别徙杜陵病且死因使者自白曰不胜父子恩愿乞
骸骨归葬父墓上许焉
后汉书温序为护羌校尉为隗嚣将所拘伏剑而死主
簿从事持尸归敛 光武
闻而怜之命送葬到洛阳赐城
旁为冢长子寿梦序告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
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归旧茔 …… (第 2a 页)
   招魂葬
陈留风俗传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
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于是丹蛇在水自洒濯之
入于紫宫其浴处有遗发故谥曰昭灵夫人
水经注黄沟县故阳武之东黄乡沛公起兵野战丧皇
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因作

寝以宁神也
后汉书邓晨初娶 光武
姊元后没于乱兵光武即位追
封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及晨卒诏遣中谒者备官属礼
仪招迎新野主魂与晨合葬
晋书永 …… (第 13b 页)
安神也伯姬火死而叔弓如宋葬共姬皆其證也宋玉
先贤 光武
明主伏恭范逡并通义理公主亦招魂葬岂
皆委巷乎孔衍荅曰祭必立坛不可谓神必墓中也若
神必墓中则成周雒邑之 (第 17b 页)
 在殿北提封田七十四顷五亩
 东平王傅帝(章帝/也)欲为原陵显节陵起县邑苍闻之
 遽上疏谏曰伏闻当为二陵起立郭邑窃见 光武皇
 帝
躬履俭约之行深睹始终之分勤勤恳恳以葬制 …… (第 3a 页)
 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
 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
 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
  光武
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
 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
 臣孝子宜思仲尼丘 (第 1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