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春秋類
易類
詩類
書類
經解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史鈔類
正史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洞真部
正一部
太清部
清代道教文獻
  宋何承天幼好律历之学尤善弹筝文帝赐之银装筝
一尝考魏晋之世孙氏善广旧曲宋识善击节倡和陈
左善清歌刘和善吹笛郝素善弹筝朱生善琵琶而刘
和郝素皆与 荀勖
同定律吕故傅休奕曰人多钦所闻
忽所见不亦惑乎设此六人生于上世越古今而无俪
何但夔牙同契哉 (第 5b 页)
  十二箱笛


  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增损有所不同故 晋荀勖
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钟箱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钟
宗之减为三尺七寸奚纵又减五分为三尺三寸七分
纵又减一寸一 (第 11a 页)
  自唐以来雅乐曲调法著旋宫一律五音相生二变起

自黄钟为始循于中吕为终十二律揔十二均音六十
声成八十四调皆汉之京房晋之 荀勖
参定凡十二宫
调并是正宫七声以归一律其正宫声之下更无浊音
故五音以宫为尊释乐以之为重也十二商调调各下 (第 6a 页)
  晋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创采汉魏之遗范览景文之
垂则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先代旧仪但命
傅休奕更造郊庙歌曲四十六章而已是以郊庙歌辞
有四十六曲存焉非先王功成作乐化平裁曲之意也
其后命 荀勖
作古尺以调声韵仍以张华等所制之文
陈诸下管永嘉之乱象舞歌工自胡归晋琴瑟磬筦百
无一焉其歌曲又可知矣( (第 1b 页)
  晋乐舞


  晋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创郊祀明堂礼乐并权用魏
制但改乐章而已继而 荀勖
领其事使郭夏宋识等造
正德大豫二舞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之舞羽籥舞曰
宣文之舞咸宁初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乃 (第 3b 页)
  古者天子食日举以乐卒食以乐彻于造盖无大丧大
荒大礼则必以乐侑食使闻和声则心平而气行也语
曰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每饭异乐每
大食为侑食之乐大致如此然王日一举以乐侑食者

膳夫之职至于大食三侑又大司乐之职也古者饭必
告饱告饱必侑特牲三饭告饱而侑则九饭三侑矣荀
卿大戴皆言三侑之不食则以乐侑食至于三礼之大
成也礼之大成者皆令奏钟鼓则非三侑之食无钟鼓
矣传曰王者饮食有食举之乐所以顺天地养神明求
福应盖本诸此汉太乐旧传食举十三曲章帝推用鹿
鸣一曲 晋荀勖
去鹿鸣旧歌更造食举东西箱乐歌宋
齐食举十曲则以乐侑食先王所不废况后世乎 (第 7b 页)
  仲吕长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


  汉刘歆 晋荀勖
所造律管皆用货泉尺宋蔡元定著
律吕新书大率宗此尺则其黄钟与歆勖之黄钟大
同小异歆勖之黄钟空径三分元定 (第 17b 页)
  韩邦奇曰圣人不能以一身周天下之用故制为器数
以教万世是以天下后世人非圣人而道则圣人之道
也昔孔子闻韶于齐夫其考击而搏拊者固非皆夔伦

也而其美如此者器数存也且圣人之道有文有本天
地之道有纤有洪自然之理也苟不论度量衡之数而
曰妙在其人则圣人当时止为一支之木一块之土一
句之金足矣何必为钟为磬为瑟为笙又从而为弦为
簧有烦有简若是哉今试以祭祀之时燕享之际琴瑟
缺其弦笙竽去其簧又从而尽去八音使万宝常击食
荀勖
摇牛铎可乎不可乎是故君子不为无益之空
言必究制作之实用 (第 1b 页)
黄钟之声遂浊黍小则尺短而由是黄钟之声
遂清夫黄钟宫音也最长最浊是其本音则黍之最
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刘歆 荀勖
王朴之流皆不知此
理而泥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之
乐哀非中和之声矣此不可不辨也为今之际且从 (第 15a 页)
  其论周尺曰按此尺出于汲冢之律与刘歆之斛最为
近古盖汉去古未远古之律度量权衡犹在也故班氏
所志无诸家异同之论王莽之制作虽不足据然律度
量衡当不敢变于古也自董卓之乱而乐律散亡故杜

夔之律围径差小而尺因以长 荀勖
虽定此尺然其乐
声高急不知当时律之围径又果何如也意者后世尺
度之差皆由律围径之误也今司马光所傅此尺者 …… (第 2b 页)
  亥仲吕长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丝六忽


  汉平帝时命刘歆同律度量衡变汉制从周制盖伪
周尺也王莽因之以铸钱货铜斛望臬晋武帝时
因钱货铜斛望臬重制此尺故名曰晋前尺历代
尚之周世宗时王朴造乐用此尺而略有所增焉 …… (第 6b 页)
  宋太祖嫌其尺短音哀命和岘更增之仁宗时丁度
高若讷仍据王莽钱货定尺以献而司马光刻之于
石蔡元定著之于书遂名此为周尺误矣隋志开载
十五种尺以此尺为主然无补于律今皆不取也


  伪尺辨疑

  旧说晋武帝泰始九年 中书监荀勖
校大乐八音
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馀勖乃部
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
铸铜律吕 (第 7b 页)
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
差又汲郡盗𤼵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
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
钟吹律命之皆应勖铭其尺曰晋泰始十年中书

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 一
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
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
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铭八十
二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 荀勖

新钟律与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惟散骑侍郎
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声高则悲非兴国之音亡国
之音也亡国之音哀 …… (第 8a 页)
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不知所出何代果长勖
尺四分时人服咸之妙而莫能厝意焉(见晋书律志)
儒章如愚曰 荀勖
所制尺铭其制非不详审其铭
非不周复犹未免阮咸之诮岂非汲冢玉律乃魏
襄王所制未能尽合古制者耶不然春秋以 …… (第 8b 页)
  辨疑曰伪周尺者汉平帝时刘歆所造隋志谓之晋
前尺盖以 晋荀勖
所定故也至宋儒或谓之校汉钱
尺或谓之汉铜斛尺名虽小异理亦无错但不可直
认为周尺耳其谓之周尺者不过因战 (第 9a 页)
国时魏襄王
冢中所获玉律乃晚周之物故云耳夫晚周之物岂
可便谓成周之律度哉魏自文侯已耽郑卫而厌古
乐降至襄王则其时世又可知也梁武钟律纬云古
玉律八枚惟夹钟有题刻然则馀无题刻明矣而

不知何故舍有题之夹钟而求诸无题之姑洗小
吕夫彼既无题不能的知何律但以勖之姑洗小吕
比较长短与彼偶同吹 …… (第 9a 页)
朝廷以此
观之岂可信哉故今从隋志名此尺为晋前尺未敢
以为真周尺也名为伪周尺庶几得之矣

  京房刘歆 荀勖
律尺每寸十分元定律尺每寸九分
今于歆尺背面除去一寸止用九寸每寸均作九分
每寸九釐是名蔡氏律尺若造律管 (第 10a 页)
以铜或竹依蔡
氏所算新分及京氏所算旧分相校始知二家长短
无异但所言分釐之数不同耳其空围内径三分者

京氏刘氏之法也径三分四釐六毫者胡氏蔡氏之
法也空径之数但依歆尺蔡氏所谓径围之分以十
为法是也按王莽本传伪天凤六年初献新乐于明
堂太庙或闻其乐声曰清厉而哀非兴国之声也此
则刘歆所造之乐其在当时已有是讥矣 荀勖
复用
其法而阮咸讥之王朴再用其法而李照讥之盖刘
(第 10b 页)
荀勖
王朴蔡元定四家之律声音高下相去不远
为用货泉之尺及汉志之法也以纵黍尺古律较之 …… (第 10b 页)
  谨按世之言律者多宗蔡元定其法备载性理书中
朱熹因之著于仪礼通解其说益详明矣然观二子
虽尝著书而实未尝审定其音盖儒者所明惟律之
理耳至于听音或未尽善抑有其要而未之得也夫
审音乃乐律之本岂徒空言已乎故述其造律审音
之要并辨其可疑者焉

  已上辨蔡元定之律太短之失(刘歆 荀勖
王朴蔡元定律皆失之短)

  文献通考曰宋仁宗景祐二年时承平久上留意礼乐 (第 11b 页)
  古人之律凡有三品上品以玉中品以铜下品以竹王
子年拾遗记曰黄帝吹玉律正璇衡晋志曰黄帝作律
以玉为琯舜时有玉律曰昭华之琯汉章帝时泠道舜
祠下得白玉琯晋武帝时汲郡魏襄王冢中得古玉律 荀勖
依姑洗玉律小吕玉律以造尺隋志引梁武帝钟
律纬曰从上相承有古玉律八枚惟夹钟有昔题刻刘
贶曰书传言舜有白 (第 28b 页)
黄钟之声遂浊黍小则尺短而由是黄钟之
声遂清夫黄钟宫音也最长最浊是其本音则黍之
最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刘歆 荀勖
王朴之流皆不知
此理而泥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
之乐哀非中和之声矣此不可不辨也为今之计且 …… (第 25a 页)
也臣
以其种种之遂获数斗固非难得之物尝准此黍造
尺比较货泉货布正与史志分寸全合故知刘歆误
用者阴黍耳 晋荀勖
用歆尺为法以造乐器阮咸讥
其声高而悲乃亡国之音也非尺短所致欤是故此
尺或谓之汉前尺以刘歆作之也或谓之 (第 28b 页)
晋前尺以 荀勖
述之也二名当矣宋儒深信以为周尺则非也
臣尝详考之自汉至于宋初其乐往往失之焦杀盖 (第 28b 页)
  今按论语曰谨权量四方之政行焉是乃为政之要
务不可忽者而丘氏之言益为详切也以今时俗论
之他郡臣不知只以弊郡为说民间布绢市尺以钞
尺一尺七寸五分为一尺斗以铁斛之斗一斗三升
五合为一斗秤有以天平十八两为一斤亦有以二
十两已上为一斤者因而号为官尺斗秤然又时或

增损人各不同焉是与丘氏之说异矣盖习俗既久
不可辄变者也古之律度量衡所以得天地自然之
道者适中而已矣夫中也者无过不及之谓也于此
而益焉非也于此而损焉亦非也是故为黄钟之律
者失于短小则乐均太高刘歆 荀勖
王朴蔡元定之
律是已失于长大则乐均太下李照范镇魏汉津冷谦之
乐是已隋唐宋元之度量较之累黍则失于长大汉 (第 65b 页)
二卷琐语十一卷周王
游行五卷说周穆王游行天下之事今谓之穆天子传
此四部差为整顿汲郡初得此书表藏秘府诏 荀勖

峤以隶字写之勖等于时即已不能尽识其书今复阙
落又转写益误穆天子传世间偏多史记魏世家云哀
王二十三 (第 10a 页)
 始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并有谱无辞虽东平
 王苍有武德舞之歌未必用之大抵汉魏之世舞诗
 无闻至晋武帝泰始九年 荀勖
曾典乐更文舞曰正 …… (第 10a 页)
 事者度量衡也一定而不易易则害于乐者律也今

 失其难者而反取则于其易者失其不可易者而反
 取则于其屡易者何哉窃以为必欲制律必如杜夔
  荀勖
阮咸张文收之徒自有宿悟神解而后可以语
 此如其不然或专求之于累黍或专求之于周釜汉
 斛魏尺之属毋异刻 (第 17a 页)
趣于战国哉汉
贾谊主父偃之谋有鉴于此
羽父请杀桓公
奸臣固宠多好为谗间骨肉以市其忠晋齐王攸之死
冯紞 荀勖
搆成之宋魏王廷美燕王德昭之死赵普预 (第 47b 页)
趣于战国哉汉
贾谊主父偃之谋有鉴于此
羽父请杀桓公
奸臣固宠多好为谗间骨肉以市其忠晋齐王攸之死
冯紞 荀勖
搆成之宋魏王廷美燕王德昭之死赵普预 (第 38b 页)
八寸奚纵
又减三尺六寸五分岂非于此欤

  十二箱笛陈氏乐书曰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
增损有所不同故 晋荀勖
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 (第 41a 页)
  蔡子曰律书此章所记分寸之法与他记不同以难晓
故多误盖取黄钟之律九寸一寸九分凡八十一分而
又以十约之为寸故云八寸十分一本作七分一者误也

今以相生次序列而正之其应钟以下则有小分小分以
三为法如历家太少馀分强弱耳其法未密也今以二千
一百八十七为全分七百二十九为三分二千四百五十
八为三分二馀分之多者为强少者为弱列于逐律之下
其误字悉正之隋志引此章中黄钟林钟太簇应钟四律
寸分以为与班固司马彪郑氏蔡邕杜夔 荀勖
所论虽尺
有增减而十二律之寸数并同则是时律书尚未误也及司
马真索隐始以旧本作七分一为误其误亦未久也沈 …… (第 4b 页)
者在于上下相生若李照蜀公之法其合于三分
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以下则其臣民事物岂能尊
卑有辨而不相陵犯乎 晋荀勖
之笛梁武帝之通亦
不知此而有作者也

  变宫变徵第七 …… (第 28b 页)
渐研精班氏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并房所出也
至于后汉尺度稍长魏代杜夔亦制律吕以之候气灰
悉不飞晋 光禄大夫荀勖
得古铜管校夔所制长古四
分方知不调事由其误乃依周礼更造古尺用之定管
声韵始调左晋之后渐又讹谬至梁武帝 (第 34b 页)
五等并异同之说如


  一周尺

  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泰始十年 荀勖
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铜尺

  徐广徐爰王隐等晋书云武帝泰初九 (第 3a 页)
中书监荀勖

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
馀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
尺更铸铜律吕 (第 3a 页)
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
差又汲郡盗发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
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新律命之皆
应梁武钟律纬云祖冲之所传铜尺其铭曰晋泰始十
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
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两京铜望臬四曰

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钱八曰建武
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铭八十二字)
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杜夔尺也雷次宗何胤之二人
作钟律图所载 荀勖
校量古尺文与此铭同而萧吉乐
谱谓为梁朝所考七品谬也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
尺云

  二晋田父玉尺 …… (第 4a 页)
  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

  萧吉乐谱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
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 荀勖
新造钟
律时人并称其精密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 (第 5a 页)
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 荀勖
今尺短校四分时人
以咸为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调律比晋前尺一尺四寸七釐魏陈
留王景元 (第 5b 页)
四年刘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
今尺四寸五釐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釐即 晋荀
所云杜夔尺长于今尺四寸半是也

  六晋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寸二釐

  萧吉云晋氏江东所用 (第 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