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南安懿公碑 隋末唐初 · 于志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五
(上阙)刺史上柱(下阙)子黎阳公于(下阙)夫□□□蒸龙兴豹□□天立极夷难开□□□士以经纶。驾群雄以戡剪。然则轻车飞将。靡刺举之方。拥□□□无折冲之略。其能入陪乘石□□于钩陈出抚名藩。文德被于江介。总英谋以挺秀。敷善政以遐征。见之使君南安公矣。君讳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也。夫运筹帷幄。名□三杰之先。立□□□功居八王之首。属金行不竞。宇县分崩。凉王建定乱之勋。成割地之业。洪源将导江而俱远。层构与干云而共高。龟组相晖。青紫交映。□在简牒。可略□□□祖谊。魏骠骑将军凉州刺史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武威郡公。剖符作牧。恩重玺书。执戟从官。荣隆夕拜。祖皓。周骠骑将军□城郡太守。死王事。赠上柱□□□总管河北壮公。分竹宰民。化光露冕。临难殒命。节重结缨。父辩。随上柱国使持节秦州诸军事秦州总管潭州总管左武卫大将军□□郡开国公。建□□□恩结湘流。横剑禁中。声高文陛。惟公总烟霞之秀气。禀川岳之淑精。器宇深沉。风调爽逸。文□叶上将之略。大树表将军之威。幼挺纵横。缀幡为戏。少□□□聚米成图。起武安以振威。迈淮阴以贾勇。加以琢磨道德。黼藻仁义。砥名励行。闻诸乡党。资孝为忠。形乎家国。少习文史。尤工骑射。沉沙减灶。既练之□□□持短入长。亦精之于剑术。公释褐随奋武尉。于时东夷未宾。阻辽水以为固。频扰黄龙之戍。亟侵元菟之城。随炀帝亲御貔貅。以诛枭獍。公壮踰投石。□□□旗命赏畴庸。以居其最。特蒙标异。授朝散大夫。寻除新郑县令。公济以宽猛。施以韦弦。遂使单父兴谣。萑蒲息盗。善政既著。俄迁颍川郡丞。此乃魏室□□□胡公之故国。元冠成列。朱轮接轸。公绥之以淳化。肃之以严威。千里扬风。百城仰德。时属随人委驭。海县沸腾。或裂壤而鸱张。或分星而□视。丹野涂□□□溺骖。徒怀王允之心。空轸贾生之哭。既而晋野降白云之瑞。秦川开赤玉之图。稷契于是迁虞。张陈所以归汉。高祖大武皇帝御紫极而统天。坐元扈而则地。文为治本。资德教以化民。武以除残。藉干戈以静难。择贤分器。量器授官。除公骠骑将军。□加上开府□□□勋高沙塞。任重中权。黄君望亚鼎司。宠光莫府。以今方古。彼何足云。寻改授左卫中郎将。刘武周称兵马邑。结援龙城。挻祸汾阴。连横河□今上□□□□□公陪从戎麾。蒙授左三总管。公知包三略。勇冠六军。运奇谋以抗千里。舞劲剑而摧八阵。凶徒既殄。反旆还京。除左卫长史。其中郎将如故。王世充□□□□□以戎旃。曾无勤王之心。翻肆问鼎之志。莽卓未足方其罪。浇𤡬岂得比其辜。遂使宗社沦胥。怀生板荡。窦建德同恶相济。共为犄角。王师运九变□□□□□之士风驱电扫。拉朽摧枯。公预官渡之勋。参崤陵之捷。校功追赏。超绝等伦。刘黑闼建德馀孽。尚蓄狼心。拥兵赵魏。搆难漳滏。骋其□突。未革鸮□□□□□纂此一戎。遂清九宇。于是稽天息浸。飞岳□尘。饮至策勋。蒙授上柱国。封南安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又捡校参旗军副。又捡校左领左右中郎将□□□□□卫率近臣。侍奉委之以正人。爪牙寄之以心膂。贞观元年授太子左卫率捡校右武卫将军左领军将军。四年蒙授云麾将军行左卫率如故。□□□□□坊恪勤晨夕。标羽仪于甲观。擅风流于望苑。十年授银青光禄大夫。行睦州刺史。方当班六条于劲越。歌两岐于全吴。望俗变文身。风移凿齿。绍□□□□□追降凤于颍川。岂谓日□难翻。阅川不息。忽感何祇之梦。遂同声伯之悲。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之任。在道寝疾。薨于宋州馆舍。春秋五十有五。痛□□□□□行人考行受名。谥曰懿公。礼也。即以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迁厝于始平之原。公德方琮琬。照荆岫而腾晖。材挺栋梁。茂邓林而耸干。破楚入郢□□□□□齐之谋弹压六奇。笼盖十策。陈力草昧之始。立功云雷之初。功著升陑。勋高战牧。执戟武帐。八舍禀其军容。受律戎轩。四校伫其神算。加以地居□□□□□卿帝乡近亲。莫之比盛。祖母李。景皇帝之女。赠信都郡大长公主。母窦。随文帝之甥。夫人长孙。文德皇后之姊。尚主宾王。光华帝戚。□□□□□映濯龙。未尝富贵骄人。恒以盛满为戒。方应参八骏之驾。高宴瑶池。陪七佐之游。问道襄野。岂谓九转之方莫效。十□之景难留。奄切颓山。忽悲□□□□□子振等。恐炎凉迭代。星纪循环。海变三山。谷迁九地。所以镌□勒石。播美腾芳。譬东都之前。永识滕公之墓。潼亭之侧。长标太尉之坟。乃为铭曰。
(上阙二字)茂绪眇眇长澜。七叶辅汉。五世相韩。绩参经启。业预艰难。代总衡辔。世袭衣冠。山渎降灵。烟霞诞祉。比德圭璧。齐芳兰芷。冲斗浮光。照车蕴美。纵□□□□□图史运属交丧。时逢屯剥。争窃宝符。竞窥帝箓。礼废禋祀。□毁龟王。凶甚拔山。暴踰比角。天地初辟。光华方旦。破袁奇策。灭项神算。受脤除残。执□□□□□三杰绩邻十乱。雾撤云销。功成治定。屡典交戟。频膺宠命。裂壤恩隆。分麾礼盛。储坊述职。江皋从政。岁月易度。生涯若浮。夕峰隐景。夜壑迁舟。□□□□□□回辀。式镌翠石。永树芳猷。
葺周汉以来帝王陵庙诏(元丰六年正月乙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二
周汉以来帝王陵庙久阙修治,其令州县以陵地所入租课葺之。
王陵 宋 · 徐钧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抗议争封独犯颜,周陈只合共持难。
若能坚守长陵约,不但刘安吕亦安。
王陵陈平周勃处吕后之事如何论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三七、《南轩集》卷一六
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夫以吕氏之凶暴,欲王诸吕,其谁扼之!独问此三人者,盖亦有所惮也。非特惮此三人,盖实惮高帝之馀威流泽之在天下也。陵引高帝白马之盟以对,其言明切,固足以折其奸心,如砥柱之遏横流也。使二子者对复如陵,吾知吕氏将悚焉若高帝临之在上,且惧天下之变,或缩而不敢,未可知也。彼二子者乃唯然从之,反有以安其邪志而遂其凶谋,既分王诸吕,而吕氏羽翼成就,气燄增长。然则吕氏之欲篡汉,二子实助之也。予谓二子方对吕氏时,其心特畏死耳,未有安汉之谋也。退而闻王陵之责,顾高帝之眷,思天下后世之议,于是而不遑,则有卒安社稷之言耳。虽然,使二子未及施计,先吕氏而死,则是乃畔汉辅吕不忠之臣,尚何道哉!抑二子安刘氏之计亦疏矣。不遏之于爪牙未就之初,而救之于搏击磔裂之后,观其闲居深念与劫郦寄入北军等事,亦可谓窘迫侥倖之甚,夫岂全谋哉!郦寄不可劫,北军不可入,吕须之谋行,则亦殆矣,忠于人国者顾如是哉?人臣之立朝,徇义而已,利害所不当顾也。功业之成,不必渐出于吾身也,义理苟存,则国家可存矣。借使王陵以正对,平、勃又以正对,吕氏一日而尸三子于朝,三子虽死,而大义固已立,皎然如白日,轰然如震霆,天下之义士将不旋踵四面并起,而亡吕氏矣,安刘氏者岂独二子为能哉!使人臣当变故之际,畏死贪生,不知徇义,而曰吾欲用权以济事于后,此则国家何所赖焉?乱臣贼子所以接踵于后世也。其弊至于如荀彧、冯道之徒,而论者犹或贤之,岂不哀哉!夫所贵乎权者,谓其委曲以行其正也。若狄仁杰是已。其始终之论,皆以母子天性为言,拳拳然日以复庐陵王为事。然其所以纡馀曲折而卒成其志者,则用功深矣。潜授五龙,夹日以飞,仁杰岂必功业于其身者哉!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济大事者,当以狄仁杰为法。
王陵论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二、《悦斋文钞》卷七
君与亲孰重?曰臣子均。忠与孝孰大?曰义命均。不幸而难以两立,君子何以处之?权之得则两全,权之失则两丧,此必然之理也。曰:「王陵从汉王,项羽取陵母置军中,母伏剑而死,陵卒从汉,陵可谓忠臣乎」?曰:陵,万世之罪人,焉得忠?汉帝不戮,非治世也;班固不诛,非良史也。陵与汉,非有肺腑之亲,帷幄之任,其去与就不足为楚汉之重轻,徒使慈母之身膏于鼎镬,丧其亲而求为忠,其罪大矣。曰:「陵知项羽之必亡,是以决于从汉,恐虽从母而卒与之俱亡也」。曰:汉祖宽仁之君,不学而性明达,尚能多栾布之义而免其死,陵以母故而从羽,帝必不罪,不幸而见诛,则命也。天下岂有无母之国哉!曰:「羽初无诛陵母之意,母自引决以坚陵志,非陵之罪,陵母之见成败亦明矣」。曰:使陵之才如韩淮阴,足以亡楚而兴汉,羽虽得其母,犹将畏而不敢害。今陵之从汉,不过数千人,何啻九牛之一毛。羽之剽悍残贼,傥怒陵之不至,知陵之无能,必甘心于其母,母亦匹妇之智,自全无术,遂至于死,谁之罪欤?曰:「陵之不往,殆如伍子胥欲借吴以报楚尔」。曰:楚之召子胥,将诛之,羽之召陵,将用之。胥知必死,又度其才必能报雠,是以决于奔吴。陵若从羽,则母子可以俱生,非胥之比;况陵于汉初无奇谋,又无勇功,亦乌在其能复雠也?曰:「陵从羽,羽必使将,从之则废义,拒之则取怒,是与母俱死也」。曰:无益于亲而使之独死,宁与之俱死,伍尚是已,陵岂得违之?况陵本无从汉之心,汉之待陵亦薄,其与母孰为轻重耶?曰:「观陵母告使者之辞,则从汉之谋当出于母,陵从其命者也」。曰:使谋出于母,陵当与母俱不当舍去;谋不出于母,陵当去汉不当违母。陵罪不可赎也。「然则为陵者当如何」?曰:诚告汉王而去之,以全其母。羽使将则诚告而辞之,为禄仕以致其养,母没则致为臣而去,躬耕以终其身,则臣子之分,庶几其两全乎。曰:「告汉王而不许,则如之何」?曰:告之不许则逃,逃而不免则死可也。善乎徐庶之为子也,始事先主,情契已深,及荆州之退,母获于曹公,则辞先主曰:「所以从将军图霸王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老母被获,方寸乱矣」。乃诣曹公,然终其身不大用于操,忠孝之节,岂不一举而两全耶?呜呼!陵,庶之罪人也,事亲若徐庶可也。
王陵论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七
利于其自便,饕安者之为也。而古之君子或便于其私,而不失成天下之大功,于是好名者趍之,而小人亦资焉以济其奸欺。悲夫!天下之祸,盖出于君子之权,而小人盗之也。故夫权者,道之变而义之贼也。士而未能道之变,则亦莫若无功,其无求以贼义而已矣。吕后欲封诸吕,王陵固争之,而平、勃适顺其意。卒安刘氏,平、勃也,故夫天下愚陵之忠。呜呼!其功不至于平、勃,吾未见其不为陵而非小人者哉!昔者,管仲不死于子纠,子路疑而问诸夫子曰:「管仲未仁」?夫子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仁也」。而不曰其仁则在于不死,然则圣人之意亦恕乎其晚之有以盖乎其初,而薄其悦生以逃难之责。故尝论之,子路惟讲于此也,而自虞无以赎过,而不敢徒袭其为,是以宁死于卫。而或者以为由也一决之躁,亦失于考之不详矣。尝观夫子见南子,应公山之召,皆行之孤者也,而诸子以意安之,汎然莫之疑者,独由也不悦。盖子路审于自料,固其守而不眩于名者如此。是故食焉而任其患者,其智之所以知而及,是则彼诚有所未见。夫舍其所安,冒而姑为,而幸合焉,则亦可以谢天下;不幸而不合,则流而入于小人。与其幸焉而庶几于合,孰若不欺其中之无愧?由之死卫也,夫岂偶然暗者之决哉!圣人于卫之难固以死处之,盖好高而取名者,非由之素也。夫惟天下之士好高而取名也,则曰子路愚于勇者也,王陵愚于忠者也。于是党邪以孤正,荣存而丑亡,身图而国不计,君逋而雠是与,而风俗之弊至于颓坏而不可起,而人主莫之倚仗。以愚观之,非管仲、平、勃,则凡若是者,亦皆利于自便,僭君子之美名,以文小人之奸而已矣,君子恕之乎?不恕也。
王陵论 南宋 · 蔡戡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五七、《定斋集》卷一二
论者多曰,处天下之事者,贵于济不贵于速。危言极谏,直撄其锋,则事败而身危;蒙垢忍辱,待时而发,则事成而身安。噫,此一说也。后世患得患失之士,往往藉此说以文其奸。平居暇日,持禄养交,浑然不见圭角,世亦莫测其故;及其临事,伈伈伣伣,俯首强颜,偷合苟安,以固爵位。慷慨敢言者,反以轻虑浅谋嗤之。愚俗无知之人竞信其说,曰,彼固有所待也。其人幸而死且斥,不预于成败之际,又以为不幸而痛惜之。若人者,外窃君子长者之名,内规市井屠沽之利,一唱百和,自以为是,而人莫能破其说,此孟子所谓德之贼也。昔者高后欲王诸吕,王陵面折廷争,平、勃唯务顺从,卒能诛诸吕、安刘氏者平、勃也。以成败而论,陵可谓之无谋。夫白马之盟,当时大臣皆预焉,传不一再,遽欲背约,陵安得默默哉?平、勃阿意承旨,隐之于心,有愧于陵多矣。平诡辞自解,乃曰「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不如臣」。且诸吕之王、高后称制之初年,禄、产盖未用事。当是时,刘氏固自安也,平何以知其必危?平固多智,或能逆料其然,身为大臣,要当为国远虑,绝其萌芽,遏其源流,无使滋甚;今也坐视不问,养而成之,激而溢之,徐起而缓图,岂不殆哉?况以有限之年,求难必之事,邂逅不如意,二公或废或死,遗之后人,乌能保其必济乎?愚是以知平、勃之功适有天幸也。方其廷议之时,陵已白发其端,平、勃从容,一言以继之,若曰高帝盟血未乾,「天下共击」之语,诸侯王所知也,诸吕之王,恐非所以爱之。持是说以进,为有词矣。后虽强悍,或可以利害动;不然,以死争之可也。后内畏人言,外惧祸变,其谋必沮,诸吕之王亦因以少抑矣。不知出此,反逡巡畏避,莫敢忤其旨,委曲承顺,唯恐或后,至使吕氏四人分王大国,几半天下,放肆纵弛,无所忌惮。幸而不数年间,高后死,吕氏子弟材智下,不足以为大患,故偶成平、勃之功。借使产、禄辈一人杰立挺出,高后百岁,为之宗主,成其羽翼,王莽之祸未必不起于此时,平之权谲,勃之庸鄙,亦不敢保其为汉纯臣也。善乎,爰盎之言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方诸吕用事,擅相王,太尉本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共诛诸吕,太尉适会成功」。此当时目击者之言也。夫所谓社稷臣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如陵不负高帝之约,坚守固执,有去而已,近于社稷臣也。世以成败论人者,退陵而进勃,果公论乎?孟子曰:「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又曰:「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故为人臣,当以王陵为法,讵可优柔委靡,阉然媚于当世,以侥倖一旦不可必之功乎?又况有平、勃之功则可以赎过,无平、勃之功,徒窃名以规利,迹其本心,不容于《春秋》之诛。愚恐患得患失之士以平、勃藉口,后之学者靡然从之,士风日以衰坏,天下不复有节义之士,其流祸岂浅鲜哉?故愚不得不辨。
陈平周勃王陵论 南宋 · 陈耆卿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一八、《筼窗集》卷二
诛诸吕事,是王陵者非平、勃,是平、勃者复非王陵,要皆一偏之见。大凡人才固要相济,高帝遗命,必欲以平助陵,而又以平制勃,则平、勃之不可无陵,犹陵之不可无平、勃也。夫明大义当有正论,定大难当有沉几。诸吕之王,高后未敢专决,而以问三子,其心犹有所忌也。使三子者括囊阴拱,无一语略攻其非,则是吕后忌三子,而三子乃以无可忌示之,一决藩篱,封王者岂特四人而已?故陵奋不顾身以争之。高皇帝之神灵皦如天日,而吕后则窃者之夜行尔。陵死不恨,夺之相,何足道哉!然陵之术可用于陵,而不可尽用于平、勃。夫樊哙之憾,吕媭之谮,吕氏磨牙于平、勃久矣,特未有以发尔。若又效王陵之争,则以旧郤杂新忿,宁免于诛?纵不显于此事诛,岂不能旁摭他故以诛之邪?夫二子诛不辞也,为汉惜也。或谓举事计是非,不计成败,使王陵以死争,平、勃复以死争,吕氏一日尸三子于朝,三子虽死,而大义固已立,天下之义士将四面并起而亡吕氏矣。不知夫能死非难,处死实难。三子非不能死也,顾其时未可尔。盖君子之死,有以有益于国而死,有以智力已竭无可奈何而死。诸吕虽王,犹有可图;汉氏虽危,犹有可续。未画一计,未施一术,而俛首以死,是适以激变稔祸尔,安在其为能死哉!借使吕后未诛三子,而姑夺之权,今日陵谢病免,明日平谢病免,又明日勃谢病免。一人去位,则以吕氏一人居之,回环四顾,尽在掌握,汉之事去矣。且陵争诸吕之后,退处十年,自杜门不朝请之外,有何巧哉!若二子效之,又可知矣。然则王陵未可非,而平、勃亦未为不是也。平、勃虽均为诛诸吕,而勃又与平不同。平性狡诈,故多避祸求全;勃性刚直,故多犯难不顾。文帝钱谷之问,平对勃不对;王陵背约之问,平对勃不对。对者未优,不对者未劣也。盖平未当难时,善于自解,有急则委之他人。勃未当难时,辩不如平,有急则自任甚确。辩不如平者,少文也;自任甚确者,重厚也。故诛诸吕时,平尝安徐,勃尝急迫。平不入北军,而勃入北军,使北军有变,则勃先及矣。平不谕谒者,而勃谕谒者,若不受,则勃先及矣。平专以难者遗勃,而自处以易。后来相位之逊,虽欲不逊,亦不可得也。勃知己之位在平上者,以功大尔。岂知所以犯帝之忌,而取捕逮之辱者,亦以此哉!然勃亦有以自取之也。远权退势出于己则善,出于君上之迫促,则已非矣。陈丞相卒,上复用勃为相,亦以资历功劳无以易勃故尔。要亦有不得已焉者也。十馀月而遣归,则本心见矣。夫为丞相不自抽身,而待其君之遣,则已可哂矣。为勃之计,惟有深藏远蹈,而被甲以见守尉,果何为者邪?借使汉家欲戮一退休之相,甲胡足以御之?然则勃非能反者,特不学而愚尔。使文帝谅其愚,则自可以保其不反,逮治之事,何待薄太后提絮诘责而后止哉!故尝谓文帝平生宽厚,惟诛薄昭、逮周勃二事最忍。然就二者较之,薄昭罪已著,则诛之犹有说;周勃反未明,则治之无名。世谓文帝能保全周勃,而宣帝不能保全霍光,以是为优劣。不知诸霍之炎,真有危汉之理,以勃之重厚无能,而又已谢事就国,气象衰落,自危不暇,而何暇危汉?使帝无捕治一事,是真保全勃矣。既捕治之,则何保全之有哉!惜也,以帝之宽厚,而犹少恩若是也!
霜天晓角 王陵夕照 元 · 张可久
押词韵第十八部
暮蝉声咽。
几树白杨叶。
细看云岚旧隐,遗庙在、表忠烈。
翌结。
弓剑冗。
苔花碑字灭。
远水残阳西下,今人见、古时月。
王陵 元 · 李齐贤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益斋乱稿卷第四
当时王吕议难胜,他日安刘力可能。
慈母一言今在耳,不因存没负长陵。
戆庵(鄞江张孟善氏貌古性方好直言慕王陵汲黯之为人与俗多忤因扁其所居之室曰戆庵以自况室傍别开小圃圃中无花卉蔬果之冗唯值药数畦以资邻里之贫病者其友西域鹤年取古史苦言药也之遗意作戆夫治药圃诗以贻之其词曰) 元末明初 · 丁鹤年
押药韵
小圃不盈亩,偪侧背江郭。
种药有戆夫,庵居甘澹泊。
参苓充服食,杞菊成帷箔。
抱瓮不辞劳,荷锄宁改乐。
平生慕陵黯,直道尽謇谔。
固知逆耳言,即是瞑眩药。
世无狄公笼,谁收治民瘼。
何须持方柄,龃龉纳圆凿。
余亦种瓜人,岁晏同盘礴。
首露王陵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四佳诗集补遗三
金陵往事与谁论,千古犹存首露坟。
龟旨曲亡人不见,伽倻琴在妙堪闻。
铜驼故里山如戟,翁仲遗墟树似云。
百六十年能享国,可怜荒垄几斜曛。
挽赵别提(蓠)父母移葬(坟在丰镶东十五里许。将为太上王陵。故移葬于某原。) 明 · 金宗直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佔毕斋集卷之五
劈开长夜移蒿里,华柩容衣更俨然。
好向新阡妥精魄,周遭不异旧山川。
金氏陵(即阏智大王陵) 明 · 金时习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梅月堂诗集卷之十二
千章木里若堂幽,想像当时德义修。
藤绕石床无一酹,他生那似此生休。
善德王陵 明 · 金时习
出处:梅月堂诗集卷之十二
君不见吕氏凭陵汉室时,汉室岌岌嗟将危。
又不见武氏鸱张唐帝家,唐家功业终纷拿。
由来哲妇必倾城,妇有长舌厉非轻。
新罗女王名善德,治则莫闻崇怪慝。
一生好事无与比,大喜浮屠神异事。
死犹不悛瘗兜率,狼山之南神所室。
驯致新罗自灭亡,只缘佞佛为滥觞。
而今原野有培塿,萑苇丛中狐兔走。
百年后事但留名,遗臭遗芳人所评。
但得功业一生足,衣薪弃野亦不恶。
首露王陵 明 · 郑希良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虚庵先生遗集卷之三
代异功何在,山空水自流。
白云龙驭远,青嶂杜鹃愁。
海岳馀灵气,衣冠閟古邱。
邦人怀旧德,蘋藻荐春秋。
谒首露王陵(是余始祖) 明 · 许𥛚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水色集卷之二(东冥金世濂批评)
旧国龟峰下,荒阡蟒泽边。
本支犹百世,馀泽已千年。
城郭周遭在,山溪陵谷迁。
生民与来嫁,遗事至今传。
靖陵迁葬挽辞(中宗大王陵) 明 · 宋麒秀
押先韵 出处:秋坡先生集卷之一
乔山松桧锁云烟,攀号遗弓几岁年。
过金海首露王陵口占 明 · 洪玮
五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西潭先生文集卷之一
故国周遭在,荒陵暮草秋。
繁华馀海月,曾照几人愁。
重谒孝陵(仁宗大王陵) 清 · 李夏镇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六寓堂遗稿册一
六载重来谒孝陵,日斜丁阁闪觚棱。
杜鹃未是无情物,啼在青山最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