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跋陆象山包克堂遗墨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巽斋文集》卷一九
今年春,后林先生第一书道旴江吴君圣可来见。圣可大父显仲公,师象山而友克堂者也。二先生翰墨具在,读之凛然,得此老之为人。然象山于其少壮时,喜其淳厚质直,教以「依本分」三字,历举孔门忠信等语,戒之不必务外以失其本心。而克堂于其老也,见其语不凡,刻时观化,告别好友,如期而逝,为作墓志,标以异人之号。本分之与异微似相反,予思之异日,未得其说。圣可令予书数字于诸公跋之后,不敢轻也。一夕展开,中宵忽若有悟,曰:所谓异人亦无他,正好验此老所得于本分中耳。大率人于死生之变,有能精明不乱,必其平生一依本分。无愧于为人本分也者,如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之类,人道之正也。曾子易箦之言曰:「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平生得正,至此更无分毫缺少不满之处,故于垂绝而自幸焉。康节邵子病革,对程子亦有观化一巡之语,其将逝也,大书诗曰:「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邵子千古人豪,然细读《击壤集》中,每见兢兢敬畏修省之意,更在从容閒适之表。此其浩然无愧,以生以死,岂一朝一夕之积哉!充本分之极,至于邵子、至于曾子临终皆如此,亦无得不谓之异人,非奇怪变幻之谓。盖举世昏冥,醉生梦死之中,得见如此人绝少耳。本分至于为大圣,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告门人以梦奠,寝七日而没,此一时也。不本分至于为大愚,咿嘤涕泣,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区处衣物,平生奸伪,死见真性,亦此一时也。生死正自常理,非谓所学至此,作奇特受用,第人要其终,此时最可以验人之平生。呜呼!吴公得象山片言,真能作本分人。若其出入佛老,要是有见之后,玲珑通透,无所凝滞于彼说尔,彻底依本分三字,乃本领之大者。圣可家有世学,里有父师,嗜学不厌,取友四方,予因其来,增此闻见,可谓幸矣。归过后林先生,愿以予言质之。宏斋包先生天下大老,举世宗师,而圣可以先世师友之好,日从之游,若侍丈席,举此就正,而复以可否告我,又幸之甚也。别教三年,不敢以书渎,故私有望于圣可。庐陵后学欧阳某敬书。
申中书省送朱元升三易备遗状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六、《经义考》卷三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七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九四
窃惟义理之学,托象数而传者也。昔河南程氏倡道于洛,时则邵雍发经世不传之妙;新安朱氏讲学武夷,时则蔡元定明《图》、《书》未发之旨。今其遗编皆在,而世之学者知读程、朱之书而不知穷邵、蔡之学,象数之传无传焉。幸而有一人事此为事,学此为学,盖千百而一二者也。而沉滞下僚,堙厄冗役,无以自振拔于当世。适仕于铉翁之部内,是用忘分出位,具以名闻。窃见承节郎、差处州龙泉遂昌庆元县建宁府松溪政和县巡检朱元升,苦心旧学,笃志遗经,独探象数之传,自悟羲黄之蕴,著《中天归藏书》数万言,为图数十,以述其所自得之学。其说谓伏羲《易》先天学也,黄帝《易》中天学也。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艮巽兑奠于四隅,而为八卦,八其八而为六十四卦者,先天《易》也。十日十二子,纳而为六震甲者,中天《易》也。中天自先天来者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于是以中天六十甲配先天六十四卦,而六十甲之序与先天六十四卦之序自然吻合,不爽锱铢。以是知黄帝作六十甲,所以发先天六十四卦不尽之义,载阴阳五行之功用,被之天下万世者,《中天归藏易》也。孔子于商道而取坤乾,所取者商之《归藏》,而中天之《易》于是乎在。商易名《归藏》而黄帝亦以归藏为氏,商易用《归藏》而商之诸君皆以甲丙辛壬为号,以见《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归藏易》自汉初已亡,元升述其意而为此书,以自然之数纳自然之音,符自然之象,纵施横设,无一不合,皆元升所自悟者也。至于邵之《经世》、蔡氏之图书与近代诸儒象数之学,皆能洞究其义,为之折衷。其用功甚勤,其探讨甚博,非徒掇拾前人之文字语言为之讲解,漫以学问自见者之比。其人早游场屋有声,屡举不第,舍而以右科奋,图窃升斗之禄以供菽水之养。身堕右弁,官为徼巡,而探赜钩深,卧起不辍,穷壮老坚,真士之有志于学者。而恬于进取,不求人知,人亦未有能知之者。铉翁将指于粤,始识其人,是用冒犯斧钺之诛,僭以元升所学上彻于朝,仰祈万一之采录。除已具录奏闻,乞特赐甄擢,收之冗散之役,处以校雠之任,使海内学士知以象数为学,不惟陈言旧说之是务,其于兴起文治,作新斯人,实非小补。伏候指挥。
按:《三易备遗》卷首,通志堂经解本。
易学启蒙小传跋 南宋 · 史子翚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二四、《经义考》卷三六、《宋代蜀文转存》卷九三、民国《合川县志》卷三三
予质颛蒙,固尝读《易》,实未始有得也。友人税巽甫别十二年而会于京,一日出所著《易学启蒙小传》序及图举似予曰:「非吾臆说,此邵子奥学精义,前人偶未之思,吾固发明之尔」。予手其书不能释者累日,盖犁然有会于心也。巽甫谓《先天图》皆两卦相对,合为二九之数,而后天上下经皆为十八卦者,始终不出九数而已。予玩而乐之,因悟《乾》、《坤》纳甲之义,《乾》自甲而壬,《坤》自乙而癸,其数皆九也。巽甫谓后天以《震》、《兑》为用,故孔子谓「归妹,天地之大义」,予因悟《艮》、《巽》者,《震》、《兑》之反也。《震》东《兑》西,乃天地生成之方,日月出没之位,实备《乾》、《坤》、《坎》、《离》,而为下经之用也。故《泰》之六五亦曰「帝乙归妹」,亦以互体有《震》、《兑》焉尔。然则巽甫有得于邵子者固深,予因巽甫之书而有发焉。虽然,巽甫谓《乾》九能兼《坤》六,《坤》阴不能包《乾》阳,予谓六之中有一三五焉,则九数固藏于六也。《乾》、《坤》二卦,阴中包阳,阳中包阴,巽甫以为如何?淳祐八年八月二日,丹棱史子翚谨跋。
按:《易学启蒙小传》卷末,通志堂经解本。
通方宫使造黟侯祠书 宋末元初 · 方逢辰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七一、《蛟峰文集》卷二
某窃谓当今天下何哉?戎狄豺狼,扰我金汤,正智者效谋、勇者效力之时也。而明府乃贴牒劄,奉使府命,俾驾鹤子孙同新鼻祖祠宇。永平一籍,图鸠三千,一似若急今日不急之务,然亦不能无谓焉。田单复齐而有神师教我之诏,东晋淮淝之灵,蒋山草木人形,晴淮涨波,神与有力焉。今日之举,其意亦犹是也。夫悒神贴者,是不一姓,独于吾宗是鸠者,犹清平乌龙之庙成于邵安,乐侍郎之庙成于何?子孙之责也。非惟公上之命不可违,神祖洋洋如在,况虚谷先生又神祖之流芳者也。不以是而应公上之命,其将何辞。吾宗勉旃,伏丐台照。
祭李漕母夫人文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五九、《可斋续藁后》卷一二
呜呼!母道称于天下者,隽以平反喜,圭以知人称,滂以立节,轲以善教,盖非是母不生是子也。夫人夙有懿范,嫔于德门,训道有方,为时名臣。骃辔载驱,江汉之滨,安车䌽袖,熙然其春。天盍锡之,寿齐冈陵,胡为一疾,以梦幻闻!鸾诰新封,鹤发华龄,死生昼夜,始终哀荣。呜呼夫人,亦何憾之云。子失贤母,乃一家之私;民赖贤姥,正一道之依。郎宿移躔,福星沉辉,此则十五城之耆老童竖,深为使者恋而重为夫人悲也。南浦兮草离离,城西兮柳垂垂。丹旐摇风兮情凄凄,薄奠三行兮夫人其鉴之。
三易备遗序 宋 · 林千之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一、《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三、《经义考》卷三九、民国《平阳县志》卷四八
自昔圣智开物,必有为之先者。圣人有作,天不爱其道,发祥阐灵,无复隐秘。圣人则而象之,天地阴阳之情,始为天下泄。此《河图》、《洛书》,天所以开圣人,而圣人所为画卦以开天下后世也。《大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图》、《书》并出于伏羲之世矣,其言《河图》示羲,《洛书》赐禹者,非也。《周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是八卦已重于伏羲之世矣,其言文王重之者,非也。秦燔六籍,《易》以卜筮之名得全,然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夫子已叹杞、宋文献之不足證,则二书不待至汉而亡久矣。水檐朱公博极群书,尚友千载,绝识异解,玄感冥契。自初年于邵子之书有所悟入,著《邵易略例》若干卷,首明《河图》、《洛书》之辨,以为孔安国、马融、郑康成、关子明诸儒皆谓自一至十为《河图》,自一至九为《洛书》,惟刘牧反是,牧非无见而然也。案《春秋纬》:《河图》之篇有九,《洛书》之篇有六,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图》本于天,宜得奇数而居先;《洛书》本于地,宜得偶数而居后。此其所据依以为左验者也。由是因往顺来逆之八卦,推五行纳音,以明四十五数之为《河图》,因起《震》终《艮》之八卦,推五行生成,以明五十五数之为《洛书》,而三《易》之大纲定矣。《连山》,夏《易》也,贾公彦谓《连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氏,夏后氏之《易》不可见,即伏羲之《易》可见矣。夏时之行,自汉《太初历》至于今未之有改。《连山》之《易》不可见,即春首纯艮之义可见已。《说卦》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又曰「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邵子虽以此一节为明文王之卦,要之首《艮》之秘,固已具于所成始、始万物之两言。是以述《连山象数图》以备夏后氏之《易》之遗。《大传》曰「显诸仁,藏诸用」,《说卦》曰「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贾公彦《周官疏》曰「《归藏》以纯《坤》为首,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案《归藏》,黄帝《易》也,商人用之。昔黄帝命大桡作甲子,使泠纶造律吕。日辰有十干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数究于六十;律吕有五声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数亦究于六十。《乾》老阳之策三十有六,《坤》老阴之策二十有四,此六十也;《震》、《坎》、《艮》少阳之策三十二,《巽》、《离》、《兑》少阴之策二十八,亦六十也。稽之以纳音,定之以策数,巳、亥为阴阳之终,子、午为阴阳之始。六甲纳音遇己亥、子午之间,阴阳终始之际,数必定,音必藏,交则生生之机不息,藏则化化之迹不露,一象一数,莫不与《图》、《书》合。是以述《归藏象数图例》,备商《易》之遗。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此以六变而成八也。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有八,此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其说尚矣,未有究先天后天之体用,因象数之合以验羲文之合者。《乾》、《坤》之体不互;《图》、《姤》、《剥》、《复》具乾坤之体,不互;《既济》、《未济》具《坎》、《离》之体,不互;其馀互体,为卦五十六。其说尚矣,未有悉以繇辞、爻辞、彖象之辞證之者。是以演《反对互体图例》,备《周易》之遗。公于三《易》,可谓补苴隙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者矣。抑公之于《图》、《书》,非求于文公先生之说异也。先生释「圣人则之」之义,曰:「则《河图》者虚其中,则《洛书》者总其实。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则虚其中者亦太极也。奇偶之数各二十者,皆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一二三四而含九八七六,纵横十五而互为七八九六,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坎》、《离》,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四方之正以为《乾》、《坤》、《坎》、《离》,四隅之偏以为《兑》、《震》、《巽》、《艮》,则亦八卦也」。且毕之曰「又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也邪」!由是观之,公之说若与文公异,而未尝不与之合也。《备遗》既脱稿,当路以之传闻,悉上送官,籍记后省,而公老矣,亡禄即世。其子起予在丙子岁以示千之,时方干戈抢攘,欲考订肯綮未皇也。明年,起予即世,仲子起潜独抱手泽于风波溟涬中,十有八年于兹。公遗言:「我书必得能一为序」。于是缮写成编,惠而好我,口授手画,亹亹忘倦。其间视旧书多所补正,犹司马子长成一家言于周南执手之后,而《太玄》可无俟后世之子云。幸哉,有子如此夫!千之少以三《礼》从公之族子元夫先生游,辱公忘年定交,虽不获面受此书,请问论著大指,厥既从起潜尽见其书而读之,窃窥其槩,后死不佞,序焉敢辞!起予名士可,世登右科,起潜名士立。癸巳腊月朔,林千之能一序。
按:《三易备遗》卷首,通志堂经解本。
严光大先天图义序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八、《陵阳先生集》卷一二
邵子发先天之秘,不过四图。然自一分而二推之,至于无穷。邵子以为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而朱子亦云本是小底,变成大底,到那大处而变成小。似非假图以明之,则四图之义未易悉究。是以朱子谓东北以之西南,便是自否以之泰,是两角尖射,上与乾坤相对。又谓邵子「天地定位,否泰反类」诗八句,是说方图中两交股处,意欲分作四层看。又谓「文王八卦,应地之方」,是邵子见得四正卦,生出四角,是方底意思。皆若有取于图者。严君养晦,心通于《易》,尝取《方圆》、《定位》二图,演之为四十九图,毫分缕析,如机织之错综经纬,布置粲然可睹,而未始有所牵合穿凿,大抵一本于邵子、朱子之说。如八卦相错、一卦分八卦、上下顺逆、对待博易、数从中起、天根月窟、乾坤六子纵横之类,皆有以发其义,遽数之不能终乙。自非潜玩默察,先具此图于胸中,安能与之吻合乎?亦可谓精且详矣。最后一图,乃《易》之所谓「太极」,邵子所谓道即太极,心即太极,而朱子所谓象数未形之全体也,两仪四象之所攸生也。今顾列于诸图之后,严君之意,自流溯源,盖欲复其性初于寂然不动之时。尤见先天图心法,是当求之象数之外。
晋阳侯集其日上番门客之姓为韵。命门下诗人辈赋冬日牡丹。予亦和进。傍韵自押 金 · 李奎报
出处:东国李相国全集卷第十八
闻有名花谁所种,白则丰山紫大宋(牡丹有丰山白大宋紫。)。
玉颜倩瘦微含笑,正似畏风皇后赵。
天然姿色不脂粉,画眉肯待张京尹。
深藏勿遣寒气夺,忍使西施冬衣葛。
若到东风求尔敌,岂欠千花竞红白。
反将松竹成三友,羞向芳时殿杨柳。
猎梅秋菊揂难比,安数纷纷桃与李。
公今手提造化妙,万户封侯食于邵。
天令珍玩日见借,载以香车或宝马。
冬月得花亦天付,人皆骇异无柰鲁。
公若有命谁不听,美白曼姬来自郑。
花之自至真可爱,嫣然尚可迷下蔡。
一枝若向玉皇奉,从此始有牡丹贡(钱丞相置驲贡花进姚黄。)。
我犹未信出于天,妄拟巧幻回春权。
此花无种恐不繁,要且培养长其孙。
人间何处得致哉,独有朱邸贤侯崔。
清晨甘露滴鲜鲜,咽之可以滋丹田。
细看剪刻费功夫,盍侔楚国娃侔吴。
前身莫是多情娘,名疑好好姓认张。
欲教蛱蝶来相寻,化自玉钱与黄金(太平广记云。韩志和。穆宗朝。喜雕木作鸾鹤之状。上于殿前种千叶牡丹。及花始开。一朵千叶。每观黄白蛱蝶万数。飞集花间。上令张网得数百纵嫔。御追从为乐。平明视之。皆金玉也。后开宝厨。睹金屑玉钱之内。有将化为蝶者。宫中始觉焉。)。
此蝶环绕舞蹁跹,四筵罗绮熏傍边。
咄嗟办作韶光和,金钟行酒如倾河。
绛葩齐绽醉晕醺,交映红裙云锦文。
忆昔沈香爱此花,游赏多乘炤夜车。
立进清平白也豪,续而和者无馀曹。
我公门下富丽儒,词锋凛凛森湛卢。
作诗譬况巧相当,笔端立致生姬姜。
千篇万首尚欲吟,个中谁诉才难任(韵险且多。皆有难色故云。)。
况公所命避之难,一挥便就即寿安。
请见徐公赋一篇,景星卿云下圆玄。
散而钟此瑞花新,此意何不诗中申。
格卑乃是潜溪绯,高者亦或有京奇。
如于雪里得一遭,宜若不必论卑高。
矧兹绝品未易评,何幸适与斯时丁。
朔风卷地色自如,可怜态度愈狳徐。
不论时节得相看,顷刻能开勿要韩。
酷寒揂不冻琼肌,何必更浴温汤池。
元谶 元 · 无名氏
押真韵
大元之后有庚申。
西湖志馀:或问宋祚于邵子,邵子对以「五更头」,盖谓五庚申也。而元谶亦云云。顺帝庚申生,才六庚耳。
寄叔盛叔雍叔叙诸侄 明 · 王绅
余宗本名门,历年逾五百。
家世笃忠贞,奕叶传清白。
大父常山公,举代称儒宗。
厥生子三人,衍庆流无穷。
伯也实乃祖,季也为叔父。
出处虽不齐,辛勤植门户。
仲即我严君,力学贯天人。
斯文绍前哲,盛名天下闻。
余生蹇且劣,髫年失怙恃。
蓼莪重兴哀,风木感劬瘁。
间关四十载,无术周其身。
黾勉缉先业,缕发悬千钧。
朅来被虚名,万里宦川蜀。
一官未云满,又窃太学禄。
太学贤俊关,衿佩何珊珊。
李桓既杂遝,陈杜相后先。
自从尘师席,强颜僚寀后。
但恐贤路妨,齑盐甘所受。
敝裘雪霜里,孤灯风雨中。
芳颜日凋谢,老丑形青铜。
故山渺东浙,无由赋归去。
骨肉不在眼,梦寐常相晤。
昨朝乡人来,语我消息真。
喜汝兄及弟,幸与诗书亲。
富贵果何物,有隆还有替。
譬若风中花,时去即憔悴。
惟有积善者,不啻日晷长。
虽然猝难见,后嗣绵绵昌。
我愿汝等贤,背恶力趍善。
立德须象先,行道毋惮远。
桥门适公退,掩关缀新诗。
话言固覼缕,庶写长相思。
邀处士不得。再用前韵以与之 明 · 申光汉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企斋别集卷之六东槎录
木石心肠亦有人,寂寥应与太初邻。
渠能自信非为谅,吾未归仁肯许亲。
三十六旬中作体,图书百点半成春。
邵雍去后还千载,今古何人悟到真(处士深于邵易者。五六寓相质之意。)。
先天 明 · 罗洪先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念庵文集卷二十二
图书曾识先天象,却恨无言自仲尼。
岂意二千馀岁后,更闻三十六宫诗(三十六宫之说始于邵子以反覆卦观之即六十四卦反覆含阴阳意故曰朝屯暮蒙又曰损益见义)。
天根已属阳生候,月窟初含刚反基。
说向世儒浑未悟,不知康节果谁师。
观物赋 明末清初 · 张显光
出处:旅轩先生文集卷之一
理岂难知,一而万万而一者。分而言,道与物物与我也。合而言,我亦物物亦道也。人能不局于形气,眼可通于四方上下。屹空中之楼阁,挺人豪于聚奎之乾坤。早从方外而得一图,庖牺心事兮此焉存。卦六十四兮圆而方之,宇宙乎其中。几年冬不炉夏不扇,纵横错综兮鞭霆驾风。年五十学尽乎天人之情,欲求己滓兮无可得。不出乎安乐窝户庭,悠悠兮天地万物。观夫苍苍然者动而圆,日月星辰其斯备。膴膴然者静而方,水火土石之攸比。天以变兮暑寒昼夜,地以化兮雨风露雷。爰交感而互应,物纷纭于九垓。纵分而性情形体,横别而飞走草木。物大小于焉千万,人贤愚于以兆亿。体备于耳目口鼻,用悉乎气味声色。十与十二相乘而变化,可毫分而缕析。世皇王帝霸之相承,经易书诗春秋之迭作。应之以圣贤才术,尽之以道德功力。大而元会运世,小而岁月日辰。迭终始而往来,治乱兴亡之可分。一而二二而四,十六而天地之数穷矣。消而长者天道,因而革者人事。曰有权存乎其间,非圣神其孰尽。于以观之,物虽微而孰遁。大自天地,小至毫忽。近自吾身,远至六合。无非物兮,理在我而无阙。统言之而曰道,散言之而曰理。形器之则物也,推步之则数耳。会在我而此心,一以贯兮包括。是尧夫之观物,其诸异乎众目。心与身兮,物与世举。观万之以一,岂特水鉴。能一乎物形,玆可以物情之能一。于是孰天孰地,一方寸兮何古何今。一胸中兮,无高深其不致。宁微细而未稽,观之兮何为。反而会诸吾身,性可尽兮命可顺,心而仁兮物皆春。使当年获尽其蕴抱,庶见夫内圣外王之大业。可杜南人之构乱,岂有靖康之巨孽。竟作无名之一公。吁嗟乎数耶命耶,观物只足以为独乐。不能使万物各所,天下一家。然皇极经世之一书,当与天地而终始。因先生而知孔子,因孔子而知伏羲。又因伏羲而知天地,先天学发明于万世。钥实启于邵子,而今天地昔日之天地。万物昔日之万物,此理之在此心,又何异夫今昔。知易理为知天,余未暇于数学。万物静观皆自得,程伯子亦有是说。数不外乎理中,愿从事于穷格。物求所以然兮,事求所当然。由是而往兮,可以尽性至命。道理尽处,数在其中。穷神知化,亦何外乎此敬。
次岳君韵。送郑佥使(忠信) 明末清初 · 李明汉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白洲集卷之七
相门宾客散如烟,泽畔相逢亦偶然。
天意不曾遗一老,世间无复见真仙。
侯芭负土青山日,王粲从军紫塞年。
去住即今俱是客,晚风和泪洒江天。
送鲜于遁庵还关西赋 明末清初 · 金炰
出处:敬窝先生文集卷之一
立宇宙而长啸,抚古今而大观。追前脩于已远,究迹于不刊。尝有感乎三仁之在殷兮,几掩卷而兴叹。或去位或死直兮,曰微子及比干。惟太师罔为臣兮,悲祖业之已残。挈半万而到辽,留圣教于东韩。夷俗于礼让,变被发为衣冠。今去逾千载兮,激志之心肝。思一接其云仍,盖求索之多端。岁乙丑之月,始得君而交欢。邈风标之可爱,映出海之珠玕。玉屑之清谈,淡凝精而相看。曰自髫年而志学兮,膏粱与绮纨。读时习于鲁论,诵日新于汤盘。要从于克己,总百体于心之官。忧耳目之孤陋,饱学味辛酸。慕司马之奇游,遵东路之曼曼。有联璧之从行,才驾陆而追潘。月之二而离家,时忽逾于岁单。仍客于蓬山,挹灏气之清寒。峰皆骨而削立,若天划神剜。立杨雪于邵庐,闻妙旨于弄丸。才春风之获接,觉胸海之已宽。况陶院之在我东,方与云谷而一般。台天渊兮斋玩乐,俨遗迹之未刓。遂投趾而来游,明月之重团。袭遗馨于简编,想馀清于林峦。恒矻而不敢怠兮,夕忘寝兮朝忘餐。生于三而事一,责人其亦难。君独行夫心丧,力所及而能殚。信厥志可尚,不徒事乎儒翰。肩颖悟之端木,迈孝廉之周盘。顾吾生之性拙,同陆子之业镘。朝驰余马兮书林,弭节兮骚坛。昧四方之所适,独行舟于漫汗。临万之长途,尚学步于邯郸。廓无与而寡俦,宜夫余行蹒跚。众皆圆而己方,亦宜世人之所拌。获与子而处,拟同枝之双鸾。朝对床而讨论,夜联枕而团圞。玄奥之抽发,又高坚之仰钻。欲溯源乎伊洛,回既之狂澜。何夙愿之未副,起离忧之溥溥。怅乡山之望,惊节候之向阑。挽征衫而莫留,横流涕兮双汍。之山兮屹屹,洛之波兮漫漫。鸟在树而绵蛮,篁在而檀栾。沙皎洁以铺雪,石穹隆而伏羱。追而送之口,弄潺湲之激湍。临岐路而展席,恐饯杯之易乾。俱深于去住,情未恰于笑欢。属梅子之初黄,暑已于衣禅。念行装之跋涉,越重岭之巑岏。云绕袖而英,露沾鞋而漙漙。犹徒步而囷载,不必乘乎夏缦。当瑞于德辉,龙岂久于泥蟠。学颜渊兮志伊尹,应帛之戋戋。说停筑而相武,吕投钓而起磻。须思补舜裳,莫终老于严滩。是古人之遗则,岂余言之敢谩。慨淳古之莫回,愁在眉而几攒。倚日暮之脩竹,采谷之幽兰。歌薰风之应律,伫五弦之一弹。览旱物欲焦,思雨露之蒙𩆓。唉时俗之溷浊,多弃德而崇奸。世皆慕乎簪笏,人竞趋于金鸾。戒山木之自冠,嘉树之液瞒。聊晦迹于象外,把江湖之钓竿。甘泥尾龟曳,笑云翼之鹏抟。美刘公之格言,谓事定于阖棺。感华阴之善喻,譬读书于鍊丹。食何忧乎不饱,衣耻乎不完。毋自欺而自愧,庶心体之广胖。惧此身有愆,终未息夫众欢。筑书室而临溪,听环佩之珊珊。期用拙而存道,守陋巷之空箪。闻西都之佳丽,擅胜于平安。山锦绣兮丛丛,江大同兮洹洹。恨不得吾君而远游,驾苍龙之蜿蜿。奠一杯于仁贤之遗墓,进黄焦兮爇紫檀。徒匏系于一室,取残篇而手摊。自叙而成章,付千里之征鞍。思悠悠兮不自由,空日而盘桓。
赠徐世臣并示蒋驭闳 清 · 陈维崧
出处:湖海楼诗稿卷之四
槜李城中多故人,云间蒋生情最亲。
槜李城西多上客,武林徐郎交莫逆。
六萌之车七宝鞭,南湖布席明秋天。
越娥如花飘绛罗,嫣然一笑歌采莲。
徐郎太息哀王孙,十年之事愁心魂。
王褒旦谒常山公,褚渊夜宿司马门。
景阳钟声听不得,凉州义从那可论。
客从西陵来,颇知西陵事。
西陵轻薄多少年,翠袷雕鞍工作使。
乡里小儿剧可怜,贤豪长者不得志。
忆昔陆大行,花月人争羡。
时休公府沐,屡预词流宴。
登楼诸子皆朱颜,斗鸡射雉常相见。
紫箫一夜满倡楼,缥缈轻红水上舟。
灵隐寺前金犊煖,钱塘门外玉车柔。
常时宾从真妖冶,尔曹不识倾城者。
醉后攀将宣武枝,老来盘得征西马。
君不见蒋生捉搦徐郎舞,吾辈风流映千古。
次晚庵(李公尚真号)李相国志喜韵 其三 清 · 赵持谦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迂斋集卷之二
吉祥徵陋宅,阴德种仁贤。
蓬矢门前设,狮图壁上悬。
庆因宗愈重,慈以晚尤专。
为把桃花洗,扬杯祝大年。
自注:小女生才三岁。失其恃。独余辛勤育养。得以长成。幸托婚于德门。今生男子。私心欢慰。有不可喻。相国閤下以暮年始见曾孙。题志喜诗三篇。辱赐下示。且教以奉和。敢不揆鄙拙。率尔步韵呈献下执事。以伸区区庆贺之情。
后彫堂。同诸友赋诗 清 · 李玄锡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游斋先生集卷之五优游录
后彫堂主人。漂转于邵乡杨庄。使洛下朋亲。抱停云之恋久矣。今为疫疠所逼。乃返于终南旧第。亦可谓寻遂初者耶。余闻而喜之。亟来访焉。则如休卿宗之诗酒。旧要皆不约而会矣。见必酒。酒必诗。平日犹然。况积岁契阔馀哉。醉后呼韵均赋。仍以数语记之。
园花留待主人来,三月初旬烂熳开。
对景那能无好客,吟诗且要把深杯。
宁论宠辱浮云变,须忆江山醉梦回。
谈笑一场催翰墨,满笺春兴为君裁。
述志赋 清 · 蔡之洪
出处:凤岩集卷之一
粤姬仲之懋德兮,袭麟趾之休庆。遵大龟之故墟兮,与鲁吴而伯仲。春秋降而国绝兮,聿著姓于中华。流派延于海东兮,寔涓涓乎济罗。咨世远而史缺兮,文献渺而罔徵。际松京之隆熙兮,肇启封于邵城。勋名逴于上将兮,仍父子而秉钺。文芒耀于锦城兮,振大雅于箕域。圭组缤其舄奕兮,世传九而弥昌。或彯缨于践斗兮,或联武于登瀛。属圣祖之龙兴兮,赞皇猷于经幄。前光胚而毓英兮,韪湾溪之潜德。珠玑播于艺林兮,兰玉萃于门阑。曰有弟于懒斋兮,绾墨绶而驰芬。丰碑屹于海甸兮,民没世而永怀。葵亭席其父业兮,历玉署而银台。怀刚肠而不发兮,退盘桓乎丘壑。懿新村之干蛊兮,齿鹤天之羽翼。由岭表而至湖兮,爰契龟乎西原。星光叶于少微兮,隐德称于松村。抽关键于洛闽兮,赜玄妙于羲文。始铲迹于伦斁兮,卒应聘于时泰。提义旅而执靮兮,立殿里而戴豸。方进道之大辟兮,惜鞭绳之遽掣。工虽溃于九仞兮,芳至今犹未歇。衋吾祖之夙殒兮,考龆龀而偏孤。奉绩学之慈训兮,能自力而成儒。高才推于翰墨兮,笃行著于孝友。本无心于躁竞兮,早谢迹于名臼。仙筹富于海屋兮,聊卒岁而徜徉。秩仍跻于西枢兮,果天报之靡爽。欸孤蒙之不肖兮,痛绪业之将坠。缅爷娘之降余兮,年既强而有二。惟癸亥其月正兮,乘赤龙之闻鸡。曾何神之不祷兮,幸吉梦之有稽。恩偏笃于鞠育兮,教亦切于扬立。顾愚昧之根钝兮,慨傲惰之成习。既书剑之不成兮,又农圃之未学。羞前非而晚悟兮,立丈雪而叩箧。虽螟诲之不倦兮,奈乌头之无力。酌沧海于倾蠡兮,泪歧路于亡羊。茧丝难于䌷绎兮,悍马易于奔狂。百魔纷其交集兮,工进寸而退尺。违帅旨于善诱兮,负庭训于式谷。恒战兢而惕厉兮,若临渊而履冰。缘虚名之谬彻兮,滥叨命于弓旌。蹑荐雷之讲肆兮,忝帷幄之顾问。僬侥微于扛鼎兮,狗矢污于玉瓒。揣己分而靡宁兮,奈玷辱于朝班。心非在于遁世兮,迹同归于废伦。一佩符于百里兮,荷晋昼之三接。颜虽近于咫尺兮,言岂补于毫发。君恩重于到底兮,养莫大乎专城。泣萱草之先萎兮,喜春树之尚荣。曾何足以久留兮,旋复迷而归来。嗟小子之恶积兮,奄道木之缠哀。方茕茕而在疚兮,遘天祸之未悔。哭壮子于庐侧兮,所人理之难耐。亲弥懿而日稀兮,惨此世之无乐。年未衰而气消兮,形虽存而神铄。蓬蔂行于四方兮,复家业之零替。知沟壑之是分兮,惧蒸尝之将废。寻平生于点检兮,信伊蒿而非莪。成底事于白首兮,已百年之虚过。况时俗之迫隘兮,好蔽美而嫉妒。嗤荆岑之抱璞兮,费棘刺之造猴。圆其凿而正枘兮,前则跋而后疐。生乎今而反古兮,固前圣之所戒。遵东冈而屏迹兮,望西方而延伫。折琼枝与瑶华兮,将以遗夫下女。璇闺邃而阻碍兮,猛犬狺其迎吠。飘埃风余上征兮,浮蠛蠓而临睨。腥尘涨于帝京兮,茂草鞠于圣路。斯文涸其渊源兮,大义视以弁髦。知此道之已矣兮,又何怀乎故都。欲远举而忘返兮,情眷眷而未休。归将修吾初服兮,复何往而何求。尚一念之耿耿兮,惧所学之虚抛。怜孤陋之益甚兮,觉鄙萌之难除。江斋虚而永閟兮,丽泽杳而何许。既卒业之无所兮,独伥伥于迷涂。惟寻数之一事兮,功可期于桑榆。倘十年之天假兮,庶分寸之跻攀。追抑诗而自励兮,要夕死于朝闻。流光倏其不淹兮,恐朝露之先溘。续潘张之遗词兮,摭家传而自述。
题唐名贤小集诗(有序。) 其三十二 于邵集 清 · 法式善
押庚韵 出处:存素堂诗二集卷四
儒服面降盗,罗拜称先生。
撰上尊号册,赐皆三品荣。
当时大诏令,皆公一手成。
陆贽与不睦,坐贬衢州城。
樊泽程元翰,甫见心为倾。
卒年八十一,孝悌修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