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谏东征疏黄初四年八月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昔南越守善,婴齐入侍,遂为冢嗣,还君其国。
康居骄黠,情不副辞,都护奏议,以为宜遣侍子,以黜无礼。
吴濞之祸,萌于子入;
隗嚣之叛,亦不顾子。
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今六军戒严,臣恐舆人未畅圣旨,当谓国家愠于登之逋留,是以为之兴师。
设师行而登乃至,则为所动者至大,所致者至细,犹未足以为庆。
设其傲很,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臣愚以为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
外曜烈威,内广耕稼。
使泊然若山,澹然若渊。
势不可动,计不可测(《魏志·王朗传》)
明帝营修宫室疏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
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愿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
大禹将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用能尽有九州,弼成五服。
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馘夫差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
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
故能割意于百金之台,昭俭于弋绨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
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
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
自汉之初,及其中兴,皆于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凤阙猥天渊,德阳并起,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
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
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
其余一切,且须丰年。
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
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魏志·王朗传》)
屡失皇子上疏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昔周文十五而有武王,遂享十子之祚,以广诸姬之胤。
武王既老而生成王成王是以鲜于兄弟。
此二王者,各树圣德,无以相过。
比其子孙之祚,则不相如,盖生育有早晚,所产有众寡也。
陛下既德祚兼彼二圣,春秋高于姬文育武之时矣,而子未举于之奥房,藩王未繁于掖庭之众室。
成王为喻,虽未为晚。
取譬伯邑,则不为夙。
《周礼》六宫内官百二十人。
而诸经常说,咸以十二为限。
至于秦汉之末,或以千百为数矣。
然虽弥猥,而就时于吉馆者或甚鲜,明「百斯男」之本,诚在于一意,不但在于务广也。
老臣慺慺,愿国家同祚于轩辕五五,而未及周文之二五,用为伊邑。
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
若常令少小之缊袍,不至于甚厚,则必咸保金石之性,而比寿于南山(《魏志·王朗传》)
上请叙主簿张登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主簿赵郡张登,昔为本县主簿,值黑山贼围郡,登与县长王隽帅吏兵七十二人直往赴救,与贼交战。
吏兵散走,隽殆见害,登手格二贼,以全隽命。
又守长夏逸为督邮所枉,登身受考掠,理逸之罪。
义济二君,宜加显异(《魏志·王朗传》》注引《王朗集》,又见《御览》二百二十九,隽作携。)
奏贺朔故事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故事,正月朔贺,殿下设两百华镫,封于二阶之间。
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钲,月照星明,虽夜犹昼矣(《宋书·礼志一》引魏司空王朗《奏事》,《初学记》二十五引王朗奏)
奏宜节省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诏问所宜损益,必谓东京之事也。
若夫西京云阳汾阴之大祭,千有五百之群,祀通天之台,入阿房之宫,斋必百日,养牺五载。
牛则三千其重,玉则七千其器。
文绮以饰重席,童女以蹈舞缀;
酿酎必贯三时而后成,乐人必三千四百而后备;
内宫美人,数至近千,学官博士七千馀人;
中厩则騑騄驸马六万余匹,外牧则扈养三万而马十之。
执金吾从骑六百,走卒倍焉。
太常行陵,幸车千乘。
太官赐官奴婢六千,长安城内治民为政者三千,中二千石蔽罪断刑者二十有五狱。
政充事猥,威仪繁富,隆于三代,近过礼中
夫所以极奢者,大抵多受之于秦余,既违茧栗悫诚之本,扫地简易之指,又失替质而损文、避泰而从约之趣。
岂夫当今隆兴盛明之时,祖述之际,割奢务俭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详刑慎罚之教,所宜希慕哉?
及夫寝庙日一太牢之祀,郡国并立宗庙之法,丞相御史大夫官、属、吏、从之数,若此之辈,既已屡改于哀平之前,不行光武之后矣。
谨案图牒所改奏,在天地及五帝、六宗、宗庙、社稷,既已因前代之兆域矣。
夫天地则扫地而祭,其余则皆坛而埒之矣。
明堂所以礼上帝,灵台所以观天文,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高禖所以祈休祥,又所以察时务,扬教化。
稽古先民,开诞庆祚,旧时皆在国之阳,并高栋夏屋,足以肆飨射,望云物。
七郊虽尊祀尚质,犹皆有门宇便坐,足以避风雨,可须军罢年丰,以渐修治。
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或商贾惰游子弟,或农野谨钝之人,虽有乘制之处,不讲戎阵。
既不简练,又希更寇。
虽名实不副,难以备急。
有警而后募兵,军行而后运粮,或乃兵既久屯,而不务营佃,不修器械,无有贮聚一隅驰羽檄,则三面并荒扰,此亦汉氏近世之失,而不可式者也。
当今诸夏已安,而巴蜀在画外
虽未得偃武而韬甲,放马而戢兵,宜因年之大丰,遂寄军政于农事。
吏士小大,并勤稼穑。
止则成井里于广野,动则成校队于六军。
省其暴繇,赡其衣食。
《易》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今之谓矣。
粮畜于食,勇畜于势,虽坐曜烈威,而众未动,画外之蛮,必复稽颡以求,改往而效用矣。
若畏威效用,不战而定,则贤于交兵而后威立,接刃而后功成远矣。
若奸凶不革,遂迷不反,犹欲以其所虐用之民,待大魏投命报养之士,然后徐以前歌后舞乐征之众,临彼倒戟折矢乐服之群,伐腐摧枯,未足以为喻(《魏志·王朗传》》注引《魏名臣奏》)
四孤议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收捐拾弃,不避寒暑,且救垂绝之气,而肉必死之骨,可谓仁过天地、恩逾父母者也。
吾以为田议是也(《通典》六十九,大理王朗议。)
兴师与吴取蜀议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
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可无余事。
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魏志·王朗传》)
遗针御衣议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至于遗针御衣,惧伤至尊之体,故加之以髡刑。
欲将惩戒先伤,以防绝后伤(《御览》八百三十引王朗新奏议)
孙策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朗以琐才,误窃朝私。
受爵不让,以遘罪纲。
前见征讨,畏死苟免。
因治人物,寄命须臾。
又迫大兵,惶怖北引。
从者疾患,死亡略尽。
独与老母,共乘一𪲔。
流矢始交,便弃𪲔就俘,稽颡自首于征役之中。
朗惶惑不达,自称降虏
缘前迷谬,被诘惭惧。
朗愚浅驽怯,畏威自惊。
又无良介,不早自归。
于破亡之中,然后委命下隶。
身轻罪重,死有馀辜。
申脰就鞅,蹴足入绊。
叱咤听声,东西惟命(《魏志·王朗传》》注引《献帝春秋》称禽虏对使者。)
太祖遣咨孙权称臣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孙权前笺自诡,躬讨虏以补前愆;
后疏称臣,以明无二。
牙兽屈膝,言鸟告欢,明珠南金,远珍必至。
情见乎辞,效著乎功。
三江五湖,为沼于魏。
西吴东越,化为国民。
鄢郢既拔,荆门自开。
席卷巴蜀,形势已成。
重休累庆,杂沓相随。
承旨之日,抚掌击节。
情之畜者,辞不能宣(《魏志·王朗传》》注引《魏略》)
刘公干 曹魏 · 应璩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
鹑鴳栖翔凤之条,鼋鼍游升龙之渊,识真者所为愤结也(《文选》陆机吴王朗中时从梁陈作诗》注。)
上疏请恤役平刑 曹魏 · 王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三
大魏承百王之极,生民无几,干戈未戢,诚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静遐迩之时也。
夫务畜积而息疲民,在于省徭役而勤稼穑。
今宫室未就,功业未讫,运漕调发,转相供奉。
是以丁夫疲于力作,农者离其南亩。
种谷者寡,食谷者众。
旧谷既没,新谷莫继。
斯则有国之大患,而非备豫之长策也。
今见作者三四万人,九龙可以安圣体,其内足以列六宫显阳之殿,又向将毕。
惟泰极已前,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或作。
诚愿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深悯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
取常食廪之士,非急要者之用。
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一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则莫不悦以即事,劳而不怨矣。
计一岁有三百六十万夫,亦不为少,当一岁成者,听且三年。
分遣其馀,使皆即农,无穷之计也。
仓有溢,民有馀力。
以此兴功,何功不立?
以此行化,何化不成?
夫信之于民,国家大宝也。
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
夫区区之晋国,微微之重耳,欲用其民,先示以信。
是故原虽将降,顾信而归,用能一战而霸,于今见称。
前车驾当幸洛阳,发民为营,有司命以营成而罢。
既成,又利其功力,不以时遣。
司徒营其目前之利,不顾经国之体。
臣愚以为自今以后,傥复使民,宜明其令,使必如期。
若有事以次,宁复更发,无或失信。
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
然众庶不知,谓为仓卒。
故愿陛下下之于吏,而暴其罪,钧其死也。
无使污于宫掖,而为远近所疑。
且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
是以圣贤重之。
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
汉时有犯跸惊乘舆马者,廷尉张释之奏使罚金,文帝怪其轻。
释之曰:「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
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之,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臣以为大失其义,非忠臣所宜陈也」。
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犹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谬乎?
斯重于为己,而轻于为君,不忠之甚也。
周公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言犹不戏,而况行之乎!
释之之言,不可不察;
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魏志·王朗传》)
受禅表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维黄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禅于汉氏。
上稽仪极,下考前训,书契所录帝王遗事,义莫显于禅德,美莫盛于受终。
故《书》陈「纳于大鹿」,《传》称「历数□□□是以降」。
世且二百,年岁三千,之事,复存于今。
允皇代之上仪,帝者之高致也。
故立斯表,以昭德□义焉。
皇帝体乾刚之懿姿,绍有虞之黄裔。
九德既该,钦明文塞。
齐光日月,材兼三极。
及嗣位先皇,龙兴飨国。
抚柔烝民,化以醇德。
崇在宽之政,迈恺悌之教;
宣重光以照下,拟阳春以播惠。
开禁仓,散滞积。
冢臣□□□□□之锡,众兆陪台,蒙赒饩之养。
兴遗勋,继绝世。
废忘之劳,获金爵之赏,襁褓之孤,食旧德之禄。
善无微而不旌,功无细而不□。
□□戎士,哀矜庶狱。
罢戍役,焚丹书。
囹圄虚静,外无旷夫。
玄泽云行,冈不沾渥。
若夫覆载简易,刚柔允宜。
乾川之德,阴阳□□□□□□类育物,奋庸造化之道,四时之功也;
宽容渊嚜,恩洽群黎,皇戏之质,之姿也。
孜孜业业,迈德济民。
伯禹之劳□□□□□睿智神武,料敌用兵,殷汤之略,周发之明也。
广大配天地,茂德苞众圣。
鸿恩洽于区夏,仁声播于八荒。
虽象胥所□□□□□□和而来王。
是以休徵屡集,和气烟煴。
上降乾祉,下发川珍。
天关启闱,四灵具臻。
涌醴横流,山见黄人。
所以显受命之□□□□□之期运也。
其余甘露零于丰草,野蚕茧于茂树,嘉禾神芝,奇禽灵兽,穷祥极瑞者,期月之间,盖七百余见。
自金天以□□□□□嘉禅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
是以汉氏睹历数之去已,知神器之有归。
稽唐禅虞,绍天明命,厘嫔二女,钦授天位,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
于是群公卿士,佥曰陛下圣德,懿侔两仪,皇符昭晰,受命咸宜。
且有熊之兴,地出大蝼;
夏后承统,木荣敷,殷汤革命,白狼衔钩;
周武观□□□□□。
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而犹以一至之庆,宠神当时。
绍天即祚,负依而治,况于大魏灵瑞若兹者乎。
盖天命不可以辞□□□□□以意距,大统不可以久旷,万国不可以乏主,宜顺民神,速承天序。
于是皇帝乃回思迁虑,旁观庶徵,上在璿玑,筮之《周易》,卜以守龟,龟筮袭吉,五反靡违?
乃览公卿之议,顺皇天之命,练吉日。
□□□□唐典之明宪,遵大鹿之遗训。
遂于繁昌筑灵坛,设壝宫,𨃉圭璧,储牺牲,延公侯、卿士常伯、常任、纳言、诸节、岳牧、邦君、虎□□□□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之群,入自旗门,咸旅于位。
皇帝乃受天子之籍,冠通天,袭衮龙,穆穆皇皇,物有其容。
上公策祝,燔燎棫朴,告类上帝,望秩五岳,烟于六宗,遍于群神,□□□晏,祥风来臻,乃诏有司,大赦天下,改元正始
开皇纲,阐帝载,殊微帜,革器械,修废官,班瑞节,同律量衡,更姓改物,勒崇垂鸿,创□作则,永天禄,传之罔极(碑本《隶释》十九。案:唐韦绚录《刘宾客嘉话》:「魏受禅表,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今据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则受禅表卫觊撰并书,牟准去魏未远,语尤可信也。」)
公卿将军奏上尊号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相国安乐乡侯太尉都亭侯御史大夫安陵亭侯使持节都督督军车骑将军□□臣仁,辅国将军清苑乡侯虎牙将军南昌亭侯臣辅,轻车将军都亭侯臣忠,冠军将军好畤乡侯臣秋,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卫将军国明亭侯使持节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使持节都督督军杨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使持节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使持节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安乡侯臣霸,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臣合使持节右将军乡侯臣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臣辽,使持节将军乡侯臣灵,匈奴单于臣泉,奉常臣贞,郎中令臣洽,卫尉安国亭侯臣昱,太仆臣夔,大理东武亭侯臣繇,大农臣霸,少府督军史将作大匠千秋亭侯臣照,中领军中阳乡侯臣楙,中护军臣陟,屯骑校尉都亭侯臣祖,长水校尉关内侯臣凌,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射声校尉关内侯臣质,振威将军乡亭侯臣题,征虏将军都亭侯臣触,振武将军亭侯臣当,忠义将军乐乡亭侯臣生,建节将军平乐亭侯臣圃,安众将军元就亭侯臣神,翼卫将军都亭侯臣衢,讨夷将军亭侯臣慎,怀远将军关内侯臣巽,绥边将军常乐亭侯臣俊,安夷将军高梁亭侯臣炳,奋武将军长安亭侯臣丰,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臣褚等稽首言:
臣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臣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祗之心乎!
宜蒙纳许,以福海内欣戴之望。
丁卯制书诏臣等曰:「以德则孤不足,以时则虏未灭,若以群贤之灵,得保首领,终君魏国,于孤足矣。
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
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
是以未敢闻命」。
臣等伏读诏书,于邑益甚。
臣等闻《易》称「圣人奉天时」,而《论》曰:「君子畏天命」。
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
是以唐之禅虞,命以在尔;
虞之顺唐,谓之受终。
知天命去已,故不得不禅;
舜知历数在躬,故不敢不受。
不得不禅,奉天时也;
不敢不受,畏天命也。
汉朝虽承委末陵迟之馀,犹务奉天命以则尧道,是以愿禅帝位而归二女。
陛下正于大魏受命之初,抑虞夏之达节,尚延陵之让体,所枉者大,所直者小;
所详者轻,所略者重。
中人凡士,犹为陛下陋之,殁者有灵,则重华必忿愤于苍梧之神墓,大夏必郁邑于会稽山阴武王必不悦于高陵之玄宫矣。
是以臣等敢以死请。
且汉政在奄宦,禄去帝室七世矣。
遂集矢石于其宫殿,而二京为之丘虚。
当此之时,四海荡覆,天下分崩。
武王亲衣甲而冠胄,沐雨而栉风,为民请命,则活万国;
为世拨乱,则致升平。
鸠民而立长,筑官而置吏,元元无过罔于前叶,而始有造于华裔。
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
勤恤民隐,视之如伤:惧者宁之,劳者休之;
寒者以暧,饥者以充;
远人以德服,寇敌以恩降。
迈恩种德,光被四表。
稽古笃睦,茂于放勋
网漏吞舟,裕于周文。
是以布政未期,人神并和。
皇天则降甘露而臻四灵,后土则挺芝草而吐醴泉
虎豹鹿菟,咸素其色;
雉鸠燕爵,亦白其羽。
连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鱼,珍祥瑞物,杂还于其间者,无不毕备。
古人有言:「微禹,吾其鱼乎」!
微大魏,则臣等之白骨既交横于旷野矣。
伏省群臣内外前后章奏,所以陈叙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条河洛之图书,授天地之瑞应,因汉朝之款诚,宣万方之景附,可谓信矣著矣,□矣裕矣,高矣丘矣,三王无以及,五帝无以加,民命之悬于魏邦,民心之素于魏政,卅有余年矣。
此乃千世时至之会,万载壹遇之
达节广度,宜昭于斯际;
拘挛狭行,不施于此时。
久稽天命,罪在臣等,辄营坛场,具礼仪,择吉日,口昭告昊天上帝,秩群神之礼,须禋祭毕;
会群寮于朝堂,议年号正朔服色当所以施行,臣谨拜表朝堂
臣歆、臣诩、臣朗、臣仁、臣若、臣辅、臣忠、臣、臣柔、臣洪、臣真、臣休、臣尚、臣霸、臣合,臣晃、臣辽、臣灵、臣泉、臣贞、臣洽、臣昱、臣夔、臣繇、臣霸、臣林、臣照、臣楙、臣陟、臣祖、臣凌、臣福、臣质、臣题、臣触、臣当、臣生、臣圃、臣神、臣衢、臣慎、臣巽、臣俊、臣炳、臣丰、臣褚,诚惶诚惧,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碑本《隶释》十九,《魏志·文帝纪》引《献帝传》。案:《古文苑》、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言「群上尊号奏卫觊撰,钟繇书」。)
王朗(太和元二间)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夫忠至者辞笃,爱重者言深。
君既劳思虑,又手笔将顺,三复德音,欣然无量。
朕继嗣未立,以为君忧。
钦纳至言,思闻良规(《魏志·王朗传》)
封外曾祖母及从母诏(四年)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三
外曾祖母故司徒王朗夫人杨氏,舅氏尊属,郑、刘二从母,先后至爱。
每惟圣善,敦睦遗旨,渭阳之感,永怀靡及。
其封杨夫人及从母为乡君,邑各五百户(《晋书·文明王皇后传》)
赞述太子(并上赋表) 曹魏 · 卞兰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
伏惟太子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于无外。
是以武夫怀恩,文士归德。
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此四字从《初学记》十《皇太子篇》补。)
正使圣人复存,犹称善不暇,所不能间也。
昔舜以蒸蒸显其德,周旦不骄成其名,岂因南面之尊以发称,假鼎足之盛以取誉哉?
夫至尊至贵,能令人畏,不能令人誉,故桀不能变龙逢之心,不能易三仁之意,怀近服远,非德无施。
太子博纳多容,海渟岳峙,学无常师,惟德所在;
恩无所私,唯德所亲;
观士察人,秋毛无失。
望色则知其情,览始则达其终,遏伪辨于未言,绝谗巧于未形。
其所以包罗殊类,鉴观成败,德生于性,明出自然。
太子所行,晏然休著,皆群下所常吟咏,诚不复须臣赞扬懿美,褒称盛行,然后令夜光之璧显于金匮,隋侯之珠彰于韫椟者也。
今相钟繇大理王朗,海内英儒,国家柱臣,博物多识,通洽君子,年耆德茂,所更多矣。
若游海者难与论水,睹前世者不可为言,然咸归太子巍巍之美,叙述清风,言之有永,听者欣欣,忘日之夕。
流景耀于无穷,布芳阴于四远,璧若麟龙发足,群兽追踪;
鸾凤举翼,众鸟随风。
小臣区区,嘉乐无已。
窃怡绵绵之属,忘愚戆之言,谨触冒上赋一篇,以摅狂狷之思。
超古人之遐迹,崇先圣之弘基。
耽八素之秘奥,遵二仪于大猷。
正往昔之常弊,定当世之旧仪。
禀休和之上性,应五百之运期。
著典宪之高论,作叙欢之丽诗。
越文章之常检,扬不学之妙辞。
蹈布衣之所难,阐善道而广之。
道无深而不测,术无细而不敷。
论古贤以叹息,觌懿德以欢娱。
历精思于训籍,忽日移而忘劬。
虽明略而无上,犹博纳以自扶。
宾故老以劝俗,讽六经以崇儒。
嘉通人之达节,笑俗士之守株。
匿天威之严厉,扬恺悌之和舒。
惟凡百之咏德,感恩惠之有馀。
信清风之休著,非臣下之敢虚。
乃作颂曰:
明明太子,既睿且聪。
博闻强记,圣思无双。
猗猗左右,如虎如龙。
八俊在侧,旁无谀凶。
富不忘施,尊而益恭。
研精书籍,留思异同。
建计立议,廓然发蒙。
天下延颈,歌颂德音。
闻之于古,见之于今。
深不可测,高不可寻。
创法万载,垂此休风(《艺文类聚》十六、《初学记》十两引)
上书言祖父不合从坐 东晋 · 卫展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今施行诏书,有考子正父死刑,或鞭父母问子所在。
近主者所称《庚寅诏书》,举家逃亡家长斩。
若长是逃亡之主,斩之虽重犹可。
设子孙犯事,将考祖父逃亡,逃亡是子孙,而父祖婴其酷。
伤顺破教,如此者众。
相隐之道离,则君臣之义废;
君臣之义废,则犯上之奸生矣。
秦网密文峻,汉兴,扫除烦苛,风移俗易,几于刑厝。
大人革命,不得不荡其秽匿,通其圯滞。
今诏书宜除者多,有便于当今,著为正条,则法差简易(《晋书·刑法志》。展为晋王大理,考擿故事有不合情者,上书云云,又见《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又《通典》一百六十四。)
辅臣论 其五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八
英辨博通(《御览》作「辨博通幽」,今从《文选·魏都赋》注。),见传异庆。
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
解疑释滞,剖散盘诘者,王司徒(《书钞》五十二。原注:王朗也。《御览》二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