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皇帝论赵汝愚等无罪乞窜李沐庆元元年四月 宋 · 杨宏中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七七、《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四、《宋史》卷四五五《杨宏中传》
臣闻自古国家祸乱之由,初非一道,而小人中伤君子,其祸尤惨。
君子登庸,杜绝邪枉,要其处心,实在于爱君忧国。
群小得志,仇视正人,必欲尽去其朋类,然后可以肆行而无忌,于是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
党锢毙汉,朋党乱唐,大率由此。
元祐以后,邪正交攻,卒成靖康之变。
我宋不竞,贻祸至今,此臣子所不忍言、陛下所不忍闻也。
臣窃见近者谏官李沐论前相赵汝愚所为乖戾,随即罢去。
若虑陛下父子之际,怀不自安,故黜汝愚以谢天下,亦未为过。
所言,则以为汝愚自居同姓,数谈梦兆,专政擅权,欺君植党,殆将不利于陛下。
以此加诋,其实不然。
汝愚之去,中外咨愤,而言者以为父老欢呼。
蒙蔽天听,一至于此!
章颖发于中,激力辨其非,即遭斥逐。
既而祭酒李祥博士杨简相继抗论,毅然求去。
以祥之沉静自守,之耿介不阿,决非有所利而言者。
人心天理,不可厚诬,善类皇皇,莫知所据。
言者务求己胜,沮抑公论,窥伺间隙,迟回而不敢发;
一旦有补外之命,恶其与扶植正论,洁身而去,极力挤排,同日报罢。
六馆之士拂膺愤怨,涕泣而相告曰:「当异论诪张、群情畏缩之际,随声雷同,固宠缄默,谁肯奋身权要、别白是非、凛凛不屈?
使二人者苟有一毫为己之私,岂肯自附于已去之宰相,而犯虎豹九关之怒哉」!
李沐自知邪正之不两立,而公论之不直于己,乃欲尽覆正人,以便其私,必托朋党以罔陛下之听。
臣谓二人之去若未足惜,殆恐君子小人消长之机于此一判,则靖康已然之验,何堪再见于今日耶!
陛下厉精之初,发推刚德,方将正三纲以维人心,持公议以定国是,遽听奸回,概疑善类,此臣等之所未谕也。
臣等尝摭之佥言,李沐本以庸才猥厕朝列,举动轻疏而无老成之定虑,趋操凡陋而有阿附之邪心,骤躐谏垣,物论不与。
况敢诬蔑大臣,堙塞公道,而陛下从之如流,略不知察。
道路哗然,以为李沐内结权倖,阴有指授,率尔肆言,全无忌惮,庙堂屏息,不敢异议,天下扼腕,气将奚伸?
其气焰已足以熏灼朝路,撼摇国势。
陛下若不亟悟,渐成孤立,后虽悔之,亦无及矣。
陛下独不念去岁之事乎?
人情惊疑,变在朝夕,当是时,假非汝愚出死力定大议,使陛下得以成寿康皇帝揖逊之志,行孝宗皇帝未举之丧,虽百李沐,罔知攸济。
当国家多难,汝愚方位枢府本兵柄,指挥操纵,何向不可?
尚不于此时为利,今朝廷清明,上下安妥,乃有异志乎?
李沐辄以危言悚胁陛下,巧于中伤君子,立威取名,情状败露。
李祥杨简职任师儒,每以名节激厉学校,出位而言,实勇于义。
其学力之充,思虑之深,举世搢绅,心所愧服,士类闻风,莫不兴起,顾以谗言去之,岂不损士气而失士心乎?
愿陛下鉴汉唐之祸,惩靖康之变,精加宸虑,特奋睿断。
汝愚之忠勤,察之非党,灼李沐之回邪,明示好恶,旌别淑慝,窜李沐以谢天下,还以收士心。
臣等虽蹈鼎镬,实所不辞。
情激于中,不能自嘿,惟陛下裁幸。
新安郡夫人邢氏进封才人制 南宋 · 高定子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四、《永乐大典》卷二九七二
朕载饰妇官,聿脩阴教。
眷时硕媛,已开弓韣之祥;
赉我宠章,申锡丝纶之美。
庆彝具举,茂渥有蕃。
具封某氏,懿范温恭,芳姿柔惠。
其仪不忒,雍雍琚瑀之规;
厥德孔嘉,亹亹箴图之戒。
受帝歆之殊眷,应禖祝之精祠。
用进登女御之班,以昭示壸彝之懿。
惟天生德,既膺震夙之符;
与国匹休,永迓穆皇之庆。
缴进嘉绍本议状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一、《鹤林集》卷二二
臣恭惟皇帝陛下以艺祖适传,奉宁皇丕训,入继大统二十有二年,上敬典神天,内尊事宗庙,夙夜永惟万世长策,而未有继嗣,无以安天下心。
臣曩以非材,簪笔禁从,曾取仁宗高宗两朝故事上进。
丙辰之秋,因陈己见,复及国本,且援仁祖王圭曰:「此决自朕怀,非由人臣之言」。
高宗陈康伯曰:「此事出自朕意,非因臣下建明」。
盖欲陛下浚发睿断,遴选宗,保毓深宫,以待皇嗣之降。
是时特蒙陛下和颜听纳,不以为忤。
自端平而嘉熙,历嘉熙而淳祐,凡九年矣,内学既达,而储议未定。
臣虽在畎亩,一念惓惓,未尝忘此。
司马光以一并州尚能开仁祖养育英宗之基,娄寅亮以一上虞丞犹能启高皇选建孝宗之议,况簪履之旧耶?
臣因考绍兴二十八年范如圭言广嗣建储二事,遂纂集嘉祐臣僚章奏三十六通,囊封以进。
或以越职为如圭危之,独陈康伯对上曰:「如圭可谓爱君之至,言之不尽,故类聚以进呈」。
圣心感悟,立子之意遂决。
顾恨其书止于仁宗之世,而搜求有所未尽。
至南渡中兴以来,其贤臣所言,则又未有继而述之者。
臣辄不自揆,窃慕如圭忠爱之忱,网罗放失,会粹见闻,合嘉祐绍兴奏疏共六十三篇,分为三卷。
仍参考事实,疏于其下,间有管见,则自为一说以发明之,命之曰《嘉绍本议》。
臣久已缮写,欲输畎亩之忠,而臣数年以来,扼于媢嫉,弗敢出位缴进。
今睹陛下更新大化,收召群贤,下至微臣,亦蒙简眷,俾窃祠官之廪。
今因表谢,辄附此奏,并同上件《嘉绍本议》三册作一盝,奉表以闻。
伏惟陛下清閒之燕,特赐览观。
圣志既决,公与大臣协议,早定主计,以绵亿万年无疆之休。
臣干冒宸严,罪当万死。
郑清之 南宋 · 吴昌裔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五、《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乾隆《中江县志》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五
臣等惟国家之患莫大于用兵,人臣之罪无加于误国,此汉武所以正王恢之诛,晋穆所以行殷浩之废也。
臣等窃见左丞相郑清之,旧由庠序,骤致显荣,涉历迂疏,智谋短浅,扳援潜藩之旧,冒居宰辅之司。
当陛下亲揽万几,聿新大化,清之亦悉心辅赞,随事更张,如绝苞苴,斥贪佞,召耆德,去副封等事,其于新政岂无小补!
特其不能度德量力,保境息民,妄意功名,经营分表,力排群议,辄启兵端,信轻锐之士以主帷幄之谋,用虚骄之将以分节钺之寄,轻挑强邻,败师河洛,兵民之物故者以数十万计,粮食之陷失者以百馀万计,凡器甲舟车悉委伪境,而江淮荡然无以为守御之备。
清之者能因一蹶之失,翻为百全之图,爱惜馀力,保守旧境,犹可补疮痍之痛,收桑榆之功。
而乃护疾弗悛,私心自用,但求己说之胜,靡恤事力之穷,复妄许于摧锋,不痛惩于覆辙。
继而邳、徐、唐、泗俱以败闻,士气沮失,国威败丧。
遂使骤兴远夷得以归曲于我,始寇关蜀而八郡为之荼毒,旋犯京襄而江面为之绎骚,以叛将召戎,乱兵干纪,外斗内讧之孔棘,左支右吾之莫能。
凡边民之骸骨相枕,国家之膏血无馀,使陛下寒心销志于九重之上,夜不安枕至于累月者,皆清之轻动干戈之罪也,误国孰大焉?
方今春气向深,敌骑将退,正当更改规模,补苴罅漏,两排和战之论,专为守御之谋。
清之固位不去,必不能尽变旧习,载图新功。
滞吝私心,重误国事,不至于危亡不止,傥或狼狈至是,而后如靖康之诛王黼,开禧之窜陈自强,夫果何益!
臣等不避大谴,欲乞圣慈下臣等此章示清之,待其自知引退,即赐允俞,以全陛下进退大臣之节,以谢关、蜀、京、湖四路之民,俾继此为宰执者不敢轻易谋国,以遗陛下之忧,岂胜天下宗社之幸!
臣等非不知台谏弹击大臣,往往与之俱出,第臣等猥蒙亲擢,备数言路,不敢自爱其身而为国家忠计。
谨具觉察以闻,惟陛下裁断。
辛卯满散天基节即事六首 其四 1231年 南宋 · 刘克庄
 押词韵第一部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
约己隆亲礼不同,钧天无宴锡臣工。
太皇勋德侔高帝,陛下谦恭似孝宗
月代 宋末元初 · 许月卿
四言诗
月代太阳,太阳代月。
君逸臣劳,职分无越。
穆皇皇,明明在烈。
光于四方,罔不秉哲。
火明水清,坎离斯设。
日月有明,容光靡阙。
无非教也,教亦不屑。
金取其清,分明之精。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金清月白,助天日明。
日明相续,万物咸睹。
匪今斯今,不瞽万古。
王应麟以明堂恩封鄞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德祐元年九月 南宋 · 宋恭帝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五、深宁先生年谱
嗟臣工而助祭清庙,所以颂于周;
崇礼官而考文明堂,所以图于汉。
若稽古谊,肇举宗禋。
维时持橐之英,相我越绋之事。
肆均骏惠,式协庆馀。
朝请大夫、试尚书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赐紫金鱼袋王应麟,心正而气和,学博而识茂。
钦予时命,皆亹典诏之文;
咨汝秩宗,非屑玉帛之末。
属中辛之飨报,于先甲以思恭
发帝之制则尔润色于皇猷,酌时之宜则尔讨论于玉律。
于昭穆穆皇皇之祀,爰赖元元本本之儒。
矧侍祠而肃然,咸秉聪而对越。
神人欢洽,祉福函蒙。
于邑始封,惟祭有泽。
伯之食四一,兹循六典之□;
礼之仪三千,其懋《中庸》之学。
司徒迎俎宫县黄钟宫丰宁之曲 金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纸韵 出处: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首下
穆皇皇,天子躬祀。
群臣相之,罔不敬止。
俎豆毕陈,物其嘉矣。
馨香始升,明神燕喜。
东丹瘦马图 元末明初 · 胡布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元音遗响卷二
伊昔在天闲,材高四十万。
曾随穆天子,弄影瑶池岸。
一食尽石,骁腾入神观。
知己九方歅,推称价无算。
穆皇狩不返,群牧少刍豢。
所食弗尽材,崎岖策吴坂。
田方仁惠养,伯乐浩才叹。
颜色愧驽骀,精神殆无间。
攻驹尚少齿,劣蹇矜珠汗。
自足侣鸳鸾,何堪弃衰慢。
暮途蓄壮志,千里无留难。
不杂蹄啮材,希君别真赝。
百忧行 明 · 郑善夫
 出处:少谷集卷三
自我结束出门时,正值世路多艰危。
匪才被蒙主司录,壮图恐负平生期。
刑臣干纪作厉阶,此辈乘势为狐狸。
朝中衣冠死桎梏,意外括索空茅茨。
君门万里不可测,虎豹九关那得窥。
所以流殃遍海岱,使我积愤齐峨嵋。
一时安化起作孽,敢睨神器宁无词。
山东铁骑皆王臣,亦忍弄兵于潢池。
高祖社稷岂易改,孝宗惠爱无孑遗。
所赖天子开神聪,大加显诛不复疑。
继是诸贤出补葺,至今万姓犹疮痍。
朔方三边屡入境,桂林群獠长劳师。
意者蛮貊本梗化,虽在平世亦若斯。
荆巴乃是荒服内,五载恃险夫何为。
要之三将爱生事,民瘼肯与朝廷知。
遂令赤子化魑魅,乳臭小儿尽绯衣。
况闻村落吏捉人,比并只为供军需。
去年华林覆大众,今年桃源杀偏裨
乃者狼兵岂得已,所过惨于熊与罴。
四方郡邑所召募,纪律不一皆逃归。
以此公私厌金革,庙议复欲为羁縻。
安得一下罪己诏,民得粒食莫为非。
落花十韵 明 · 柳思规
五言排律 押青韵 出处:桑榆集上
丽景何曾惜,韶华怅莫停。
褪红风索寞,残白雨飘零。
堤上闲追絮,池边细杂萍。
纷纷填小径,片片舞中庭。
有意粘歌扇,多情点酒瓶。
黄泥埋国艳,碧落散天馨。
玉碎随人步,香飘趁鸟翎。
蜂台愁漠漠,蝶幕恨冥冥。
穆帝难蒙帐,宁王岂护铃。
芳魂招不得,聊作醉无醒。
吴少溪宫詹 明 · 郭谏臣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国内贤豪士,如公复几人。
弃繻游上国,弹铗客平津
意气凌霄汉,声华动缙绅。
穆皇初御极,潜邸昔为臣。
昼日方倾藿,秋风忽忆莼。
烟霞堪自老,风月未全贫。
安石登山屐渊明漉酒巾。
竹林群结社,桃实几经春。
坐客金兰旧,庭闱玉树新。
陶朱同晚节,方朔是前身。
人并推耆德,时方礼逸民。
圣朝纁璧诏,早晚下枫宸。
穆皇帝哀挽 明 · 陈履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去年丹陛谒龙颜,清问新承霄汉间。
正拟神谟绵宝历,讵知仙驭弃尘寰。
朝看主鼎心殊赤,野抱遗弓泪独斑。
从此居宸何处觐,千秋松柏郁西山。
献纳李公墓碣铭 明 · 李珥
 出处: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七
明庙冲年。群凶罔圣。大鏺士林。乙巳以来无宁岁。搢绅以知名死者。肩相比。故献纳李公。其一也。公讳致。字可远。年十九。选入太学嘉靖庚子。释褐。由成均馆学谕。迁至博士。升户曹佐郎。时仁庙初陟。诏使临境。调度丝棼难算。公照数无铢两差。吏不敢售奸。大为判书所服。历兵曹佐郎咸镜道都事。拜司谏院献纳。时戊申岁也。公素愤憸人得志。抗言无顾忌。入对启事。闻者悚然。已而两司共劾李芑之罪。公持论尤力。又言外戚不当与政。芑与尹元衡闻之衔甚。未久递礼,兵二曹正郎己酉忠州狱起。革州为维新县。铨曹希芑,元衡旨。托选良吏。左授公本县。将瞯其为。李洪男丧中既害同气。欲占还籍官之财。曳衰麻日来争辨。公严辞却之。邑人经变。常告讦。有奸民造飞语。将挤所嗛于不测。公与观察使李瀣。恐蔓祸无辜。平反其狱。洪男诉于芑以故纵。芑等始得閒。嗾两司诬启公及李观察罪。下禁府。公时持母服。守庐被收。色不动。无一言及家事。元衡治狱。必欲毙诸杖下。狱中有疏。拒不达。公久系无变辞。明庙命减死照律。而公已气尽不复苏。时庚戌八月十日也。春秋四十七。九月初旬。葬于长湍府弘陵洞。从先垄也。公资俊貌伟。望之毅然。可想其有守。孝友直谅。家行无缺。才周不滞。自推步星历。下至百工技艺。率皆通晓。善饮酒。能多而不乱。居官秉正无回挠。惟其刚严嫉恶。不能容人之过。故终罹非命。公惩于乙巳。欲弃官归仁川别墅。以母老不决。此亦天也。高祖讳边。领中枢府事。久典文衡。名播中华。曾祖讳孝宗黄州判官。祖讳璨。成均生员。考讳自。积城县监。妣全义李氏。嘉靖大夫江原道观察使继福之女。公娶李佥正麟寿女。是星山府院君稷之后也。李氏性度端方。女则修备。公殁。持家业无少替。万历乙亥正月十五日。以疾终。年七十一。是年三月。祔于公墓。有二男三女。男长曰师圣。登文科。卒官司饔院正。次曰景。婿曰权俶,李慎言郑锡禧。皆士人。孙男曰廉,序,度,广,庠。是师圣五子。景圣之男女。皆幼。公之嗣孙。因公弟都事𢠳。求铭于李珥。辞固而请愈切。念与公同是德水人。同祖高丽三司使府君。且公死有馀烈。不可无铭。遂铭曰。
懿其质秀其才,天何厚哉。
富于正陨于邪,天胡薄耶。
厚薄在天,公何与焉。
生未始非辱,死未始非荣。
一片嵌石,千古留馨。
八哀诗 其八 秘书南海黎公民表 明 · 胡应麟
 押词韵第五部
嶪嶪罗浮颠,上有瑶石台
秘书起岭表,恍若登峨嵬。
古心亦古貌,多艺仍多材。
悠然葛天氏,醇朴逾婴孩。
青衫困一第,十上仍徘徊。
龙门实有策,狗监嗟无媒。
匏瓜讵足系,一命沾蓬莱。
拙宦三十年,羽毛日摧颓。
风骚炳一念,壮志浩不回。
高歌掩,丽赋酬
梁欧日倡和,王李时沿洄。
馀工入翰墨,落纸皆琼瑰。
龙章剪薤叶,鸟迹行莓苔。
八分走夷貊,四体摅云雷。
邕斯有绝诣,锴铉无兼裁。
缅思穆皇世,京华盛游陪。
杯盂洞肝腹,土木形骸
横当贺老盼,谓我青莲才。
三留瀫水棹,十寄罗浮
老成倏凋谢,涕泗横蒿莱。
闻边报贡虏有变 明 · 陈万言
 押词韵第六部
我曾建节天雄军,赵魏良家负弩群。
鸣弦跃马乐战斗,邯郸易水思前人。
号召材官教五伐,愿言出塞护燕云。
我官六月被移徙,上书幕府等空文。
关西太史王槐野,文章纪述怀慇勤。
三郡邦畿不设卫,豪雄寂寞为编民。
上恬下熙博胜负,谁排阊阖一敷陈。
穆皇践祚改元日,东夷西虏何纷纷。
匈奴饮马潞河水,沧州一老射绝伦。
掌中主客兵十万,不遗一矢徒逡巡。
昨日报称虏远道,今朝槌岩鏖战频。
东山张君真将种,饮血帐下期策勋。
长驱跳堑冲虏阵,射雕先锋翳荆榛。
橐驼人马相枕藉,傍岩百仞翻车轮。
后军割级献枢府,皇恩犹贷贲军臣。
诏从边外封京观,威震穹庐千万春。
天生纠纠谭襄敏都护横戈起七闽。
遂拟筑台扼胡吭,累累相丽齿与唇。
二十年来氛祲熄,谁云市马犬戎亲。
偎予分竹都城下,谭公召饮酒数巡。
抵掌高谈理燕蓟,我兵凭高战技新。
书生借箸前画策,何不建置于西秦
公云马价入兵府,财力裕蓟应及邻。
顺义虎视图西市,羌戎茶马沾皇仁。
假虞伐虢乃其计,吾兵不守边城闉。
遂致折将虏士女,西人洒泪空沾巾。
明明天子见万里,求贤易将纷丝纶。
吾友郑君负奇气,十年勋业动旒宸。
一朝统驭连八镇,扯勒夫妇走恂恂。
蹲刀衔土誓终服,外攘内治静边尘。
杞人忧天斗西揭,安得长殳西海滨。
南海上渔樵侣,欲作铙歌寄雁宾明张邦翼岭南文献》卷三二)
河图 明末清初 · 赵纬韩
 出处:玄谷集卷之一
厥初伏羲,继天立极。
至化坱圠,神功不测。
乾坤定位,坎离对峙。
众妙无门,斯文未备。
于时萦河日稷,彩雾祥云。
龙驹跃波,背负星文。
山川献瑞,神物效灵。
是曰河图,厥数纵横。
一三为奇,二四为偶。
阴成六八,阳著七九。
森布列而不错,俨相对于十五。
近取为法,天俄可度。
极其数而测天,达其变而析理。
日月有迟速而道分赤黄,星辰有经纬而不失躔次。
二仪扶舆兮雨旸时若,六气调和兮风雷顺轨。
人文焕然大彰,天道昭乎可纪。
夫岂独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
亦可以见天地之心矣,然则是图也。
体天地协阴阳,具众理统万方。
受符于上帝,为瑞于圣王。
覆载以之平成,昏明以之有常。
物得其宜,人得其道。
为纲常于万古,作栋梁于宇宙。
由是推衍四象,创画八卦。
参奇偶而表里,合阴阳而终始。
其理则甚微甚妙,其象则至简至易。
幽而为鬼神,大而为天地。
近而民彝物则,远而千世之日至。
莫不炳炳焯焯,昭布罗列于方寸之中。
直与洛书并美匹休,同作指南于群蒙。
是知圣人御世,与天为徒。
天不爱宝,地不秘灵。
产祥锡瑞,拔蔀开冥。
输乾坤于数点,该万象于一画。
主宰于两仪之橐钥,元气于空中之细物。
虽复洪水滔天而不能溺,大旱流金而不能铄。
后羿之艺而不能射,共工之力而不能触。
女娲鍊石而不能补其数,蚩尤干纪而不能乱其度。
生天而生地,终古而不老。
帝得之而为帝,王得之而为王。
高辛氏氏、大禹氏、殷汤氏,咸得之而不倍,作传受之心法。
猗欤休哉,灵莫测兮。
虽然,道不常亨,一治一乱。
否泰迭承,污隆相间。
一自姬辕不西,文运告讫。
纲坏纪轹,大业溃裂。
抛畴范于草莽,磔象数于战伐。
皇灵晦蚀,芜没于豺虎之埸。
帝象流离,消沈于风雨之域。
以其时考之,天未欲乎平治
诞生宣尼,文不在玆。
接百王之统,继千圣之绪。
构乾坤而树正气,廓屯蒙而扫荒秽。
修春秋、制礼乐,而与天下更始。
其为事功,与庖羲以并驾。
将见图出而凤至,应玄圣之神化。
天何为而惜此,发浩叹于夫子。
我知之矣。
天之生大圣。
岂偶然而已哉。
天既生庖羲于大道未显之前。
而使彝伦肇修于元始。
天又生尼父于大道既熄之后。
而使彝伦复明于叔季。
则前圣也后圣也。
易地则皆然。
惟彼图之出不出。
无益损乎上天之载。
呜呼。
圣人既出。
虽无此图何害。
圣人不出。
虽有此图何贵。
图则为圣人出。
圣人非有意于符瑞。
然其有有圣人而图不出之时。
未有无圣人而图虚出之世。
此图之所以只见于庖羲之御天下之日。
而总皇王兮冠六经者也。
厥今黄河清泰阶平
调玉烛穆璿衡。
登万姓于春台
囿一世于寿域。
黄龙紫凤赤雁白雉之属。
骈进而迭兴。
景贶殊徵。
肸蚃而毕集。
所未致者惟图也。
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耶。
遂作颂曰:于穆皇道。
隐于沕芒。
微莫显兮。
握乾酌元。
探玄赜黄。
帝所眷兮。
有矫风骊。
超波跳沫。
背负图兮。
受而为则。
象天图物。
至德符兮。
孟夏陪祀太庙仿颜延之郊祀歌 明 · 许獬
四言诗 押纸韵 出处:御选明诗卷十三
皇祖于昭,宾于帝里。
照临万方,匪远伊迩。
享祀苾芬,陟降来止。
其祀维何,大辂玉几。
穆皇皇,百辟卿士
其德馨香,升闻不已。
皇祖居歆,醉饱具起。
孝孙有颙,报以繁祉,自今伊始。
大观赋 明末清初 · 鲜于浃
 出处:遁庵先生全书卷之五
窃观夫太极之未判也,一理无形,沦沦混混。
理寓于气,气著理隐。
理无际气有限,气万殊理一本。
无方无所,无体无象。
微乎微乎,自形而上。
暨夫太一肇判,阳升阴降。
一动一静,磨戛相荡。
乾男坤女,两仪斯立
互为其根,刚柔配合。
位乎上下,生成阖辟。
天之为天也,其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
其性至健,周行一日九十万里。
转如车毂之运,倾如砧杵之倚。
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确然而常见不隐。
南极入地下三十六度,隤然而常隐不见。
上下七十有二度,一轴共贯而斡转。
至高无上,秉阳包地。
明明贞观,垂象下示。
广无穷远不极,苍色浮赤阳积。
太极之子,诸阳之父。
大地之所囿,万物之所覆。
大哉乾元,荡荡难名。
司一言而尽,不过曰诚。
地之为地也,其体至方,四海内相距,五亿十万九千馀步。
其性至顺,八柱下承载,一亿一万七千馀丈。
元气之所生,品物之所养。
兼五行而次序,统六府而孔脩
输五岳之方舆,载百货之大舟。
至卑无底,秉阴流谦。
食弘光大,柔顺安恬。
老夫之妻,诸阴之母。
敏树养材,九地五土。
为阳之根,应天无疆。
其静也柔,其动也刚。
至哉坤元,其德含章。
无成有终,直而且方。
人之为人也,得二气之正理,禀五行之秀气,合理气而成形。
一能言之天地,其体至正,头向天而足履地。
其性至善,仁与义而忠信。
圣人又得其秀之秀者,纯粹至精,而与天齐准
首出庶物,宠于四方。
继天立极,穆穆皇皇。
皇者煌也,明一者曰皇。
帝者天,号治功之表。
王者人,称御以正度
君者群也,群天下而为君。
臣者伏也,伏于君而为臣。
王者位乎两间,兼天地而统万类。
是以王字三画而连其中,象一人贯三才以为主。
王者建国于华夏之中,设都于天室之下。
橧巢列乾象之墟,营窟镇坤灵之野。
南朝北市,左祖右社。
蒿宫不陋,土阶可舍。
垂衣而治,卷领而化。
合而观之,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自然。
阴阳之谓天,刚柔之谓地,仁义之谓人,名虽殊而理不异。
是故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元以生贞以成。
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仁以爱,智以别。
教化法度,无非义也。
何以守位,曰仁与义中正
何以保民,曰纲与纪而财利也。
为辅相也,大则范围天地而不过,小则曲成万物而不遗。
一岁裁为四时,一月裁为三十日,一日裁为十二时。
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而不差毫釐。
其为制礼作乐也,天高地下,百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流而不息,万化合同而乐文兴焉。
礼以配地,乐以应天。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乐敦而无忧,礼备而不偏。
远取诸物,定万用之限。
近取诸身,严一身之限。
议德行求中节,贵贱上下。
各安其分,日月星辰之为天四象也。
日者实也,大阳之精。
月者阙也,大阴之灵。
在天为日月而成象,在地为水火而成形。
昼夜乎黄道青道,朝夕乎东溟西溟
人君之象,天使之行。
后妃之德,地使之灵。
金乌腾翥,光满六合。
玉兔飞空,清煇八极。
双镜乎弦望之际,合璧乎晦朔之间。
曾泉赤水,至连石之苍山
扬火德于王渊漾水精于金波。
绕四维而色正,历九野而光多。
乾坤以之而明暗,庶类以之而燥湿。
诚天道之大用,照万古而无息。
至若星者,散也,五行之精。
辰者,天壤无物之名。
随天运而隐见,拱北辰而环向,本在地而应天。
像人间之物,象三光之末。
七曜之一,曜丽乎天,迭行从日。
水火土石之为地四象也,水生天一,为云为雨
在天为月,在地为水。
果行其材,润下其性。
道玄枢,洁洁净净。
坎西北而潮汐,泽东南而底定。
通远道之任重,准万里之平格。
涵九万之乾纲,环大地之坤轴。
若夫火生地二,成于天七。
于地为火,于天为日。
文明之材,炎上之质。
丽物而起,无形而成。
焰焰灼灼,内暗外明。
俾夜为昼,为灯为烛。
易坚为柔,变腥成孰。
君子以之,顺天休命。
破暗长明,其德炳炳。
及夫山者,宣也,阳土之散。
成元气,流通江汉。
秀出太虚,峻极于天。
飞鸟集焉,走兽伏焉。
留春深谷,导风绝巘。
兴云作雨,生物不倦。
至若石者,托也,托为止物。
太柔之精,少刚之质。
小石曰磝,大石曰礐。
礐者学也,小学而大积。
云触水投,生金鞰玉。
秦梁汉柱,神鞭仙迹。
文镜磨平,炊鼎凝重。
神灵滋液,万民宝用。
是以日月星辰而天之象尽矣,水火土石而地之体尽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变化之成象成形,阴与阳而已,动植之生也。
动物飞走之属,植物草木之类。
自根生者草木,自首生者禽兽。
洪纤高下,各正性命。
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
鸟飞天而兽走地,草则柔而木则刚。
阴与柔而阳与刚,各以所性而循其常。
且复鸟有鸾凤,兽有麒麟。
凤质其文,麟性其仁。
有芝兰,木有松柏。
兰馨香,松柏贞节
抑有蜂蚁之君臣,虎狼之父子。
一路明而能通,物亦有乎仁义。
然则塞中之通,偏中之正。
比于吾人,则犹众之于贤圣。
人而不仁,气质之恶。
五中之偏,通中之塞。
其唯圣人,与天地同。
正中之正,通中之通。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观于山,山于天地,为物最高。
恒垈启东北之阯,衡华表西南之郊。
惟嵩山之秀出,镇元气之磅礴。
秩视三公,名雄五岳。
巍然中立,万山之特。
观于水,海于天地,为物最大。
东为溟海,南则涨海。
西云弥海,北曰瀚海
四海之外,通谓之裨。
倾泻百川,回洑万里。
吞济纳汉,浮天动地。
委水为纲,积流为纪。
大而愈谦,深而益下。
包荒外夷,襟带中夏
其馀三山五岭,云峰霞壁
青丘丹穴,石闾金阙。
暨乎四渎五湖,九河十洲。
玄灞行险,素浐奔流。
互为流峙,脉络绸缪。
抑有中州西北一万六千馀里,天竺之北,大夏之西,有山而名曰昆崙,乃地之头。
石栈天梯,直上一万八千丈,周围五百馀里。
百源之所自出,千脉之所从起。
水有三条,山有四列。
三条者,一曰黄河,二曰长江,三曰鸭绿,而为天下三大水之条。
四列者,一曰岍岐,二曰西倾,三曰嶓冢,四曰岷山,为天下四大山之列。
岐之列,至于碣石。
西倾之列,至于桐柏。
嶓冢之列,至于大别。
岷山之列,至于南岳
中原清淑之气,于是焉穷而郁积。
又有黄河发源于昆冈,而初为三江而奔流。
南出者,捞玉江
东出者,碧玉江。
北出者,黑玉江
合流而为黄河,东至于大荒。
隐流地下三百馀里,涌出地上,北至于朔方,逶迤于月窟。
折而南流,略过乎积石。
盘涡毂转,震动龙门,洪波喷箭。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
泾渭之所属,伊洛之所合。
天一之真源,地六之正色。
又有中州东北二千馀里,浚句之东,三韩之北,有山而名曰长白
镇吾东之坤,极其高七百里。
横亘一千里,西与昆崙为伯仲,相对而屹立。
水有三派,山有四支。
三派者,东海鸭绿粟米也。
四支者,太白金刚智异阿斯也。
昆崙,天下之宗山,故流而为中州五岳。
长白,东方之宗山,故流而为三韩四山。
山与山而对待,寅与亥而相关。
是故伏羲之模写乾坤,置艮位于亥地。
文王之整顿天地,置艮山于寅位。
居亥而根着于地,居寅而成终成始。
纯乎天理,参以人事。
体用一源,假象显义。
前圣后圣,其揆一致。
因阴阳之实体,悟流峙之通气。
仰二山之止德,运玄机于静里。
于是藉江山风景,揭日月光荣。
顾眄乎地维,仰观乎天庭。
旁通奥义,曲察幽情。
洪洪细细,色色形形。
上下经纬,左右纵横。
踰鸿濛于太初,贯万里而高厉。
因既往之前范,察将来之后世。
文章制度,随世损益。
三纲五常,万古不易。
呜呼,天高地下,万象交错。
妙乎妙乎,不可谈悉。
顿思息虑,归来蓬荜。
玩阴阳之变化,顺天理而奉行。
善观道者,必以道而求物,善观物者,必以道而思诚
观其然而不见其所以然者,何足与论于道哉。
其然者,费也气也。
所以然者,隐也理也。
器根于道矣,道著于器矣。
器者,气也,气以成形而为物者也。
道者,理也,无形寓气而物之所以为物者也。
自理而观,则即体而用在其中,自象而观,则即显而微不能外。
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
如斯观之,则近于道矣。
客曰:子之言则然矣,抑有圣人之观。
贤人之观,学者之观乎。
曰:有之,圣人,生而知之,即始见终。
安而行之,自诚而通。
博厚业广,高明智崇
观天下之赜,拟诸其形容。
见事物之动,以断其吉凶。
异乎人之观,神妙无穷。
贤人,学而知之,推测而识。
利而行之,自明致曲。
曾笃实而三省,颜颖悟而四勿。
瞻前顾后,见大道之卓立。
真积力久,闻一贯而入室。
学者困而知之,勉强而行。
窥见不大,童观难明。
不见百官之富,安知数仞之墙。
外而不内,粗而不细。
信善之间,半上半落。
末而不本,粗而不精。
谁睹乎高明之域,十哲群贤。
七十诸子,求仁适道已见大义。
后之学者,其鉴乎此。
客退而喜之曰:问三者之观,得圣学之宗旨。
其旨伊何,诚敬而已。
乌飞于浴七章 明末清初 · 许穆
四言诗 出处:记言卷之六十七
亲蚕之礼。盖莫大焉。实与亲耕之礼一体。而本朝亦有公桑蚕室之礼。不传。亦不载于五礼仪。不敢率尔讲定。更询于诸大臣。召致中外博学知礼之士。广询施行。臣意如此。伏惟上裁。四年。有李,之狱。论按法无法。上劄曰。臣见判义禁金锡胄上疏。其按狱可谓明慎无私。而何人之言至此也。古人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之言可畏。人事可胜。人心不可胜。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遂之。又从而为之辞。臣昏耄。以古人事。责望今之人。不亦迂且疏乎。臣非以有罪者为无罪。周官诘囚。有五听三讯。谨之至也。今令囚不得尽其辞。而罪先之。臣未知其故也。按法之吏。不敬不严。专以形势拘持。他日太史书之曰。某朝某时。某与某各以怨隙。某告某事。某发某言。皆下吏。按法无法。为朝廷羞。盖前古未闻而恐朝廷之祸自此无穷也。未上。锡胄已谢病不出。吴始寿代之。继而有坚事。上之四年。上寿庆礼。后献诗七章。其序曰。上既谅闇三年。冕祀先王于太庙。明年十一月己丑越三日壬辰。上寿太王太妃王太妃二圣。国家多事。不举此礼。今两朝二十年。方召郡国歌乐。瞽奏琴瑟管磬。登歌下舞。颂祝无疆之庆。称盛礼。以今年湖右江左失稔。上不欲重困百姓。特蠲凡上燕物数。出于地产者。命有司令勿责于其邦。百姓莫不曰吾王子惠之仁也。举欢忻相庆。臣穆作诗。以歌颂圣德。亦二雅之遗也。拜手稽首以献。其诗曰。
乌飞于浴,诸生蒙蒙。
君王式燕,钟鼓逄逄。
乐既和奏,矇瞍于公(兴也。)(一章)

嘉殽脾臄,醓醢燔炙。
上寿秩秩,洗爵奠斝。
于皇慈圣,天锡纯嘏(赋也。)(二章)

陈馈八簋,礼仪孔盛。
于皇圣母,于千万年,邦家之庆(赋也。)(三章)

昭明有融,君哉嗣服。
孝思有则,享膺多福(赋也。)(四章)

穆皇皇,宜君宜王。
岂弟君子,四方之纲(赋也。)(五章)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宜民宜人,万寿无疆(赋也。)(六章)

黎民以休以豫,邦家之光。
百福来求,永绥吉祥(赋也。)(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