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二十六叔等手帖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周子抄释》卷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
惇实启:孟秋犹热,伏惟二十六叔、三十一叔、诸叔母、诸兄长尊体起居万福。周兴来,知安乐,喜无尽。惇实守官外,与新妇幸如常,不劳忧念。来春归乡,即遂拜侍。未间,伏望顺时倍加保爱,不备。侄男惇实状。拜上二十六叔、三十一叔、诸叔母、诸兄长座前。七月六日夜。诸弟诸侄安乐,好将息!好将息!
与仲章侄手帖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周子抄释》卷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邵阳市
仲章:夏热,计新妇男女安健!我此中与叔母、李老、通老、韩姐、善善以下并安。近递中得先公加赠官诰,赠谏议大夫。家门幸事幸事!汝备酒果香茶,诣坟前告闻先公谏议也。未相见,千万好将息,不具。叔付仲章。六月十四日。
诸处书立便使周一父子送去。叔母、韩姐传语汝与新妇、侄女、侄儿各计安好,将息将息!百一百二,附兄嫂起居之问,善善与新妇安安。汝切不得来!不得来!周三翁夫妻安否?周一父子看守坟茔小心否?周幼二安否?何如也?
回谒乡官昌州司录黄君庆牒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
承奉郎、守太子中允、签书合州判官厅公事周惇实。右,某谨祗候谢都曹员外,伏听处分。件状如前。谨牒。嘉祐元年十一月日具位某牒。
贺傅伯成手谒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
从表殿中丞、前合州从事周惇实,专谒贺新恩先辈傅弟。三月十二日手谒。
彭推官诗序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同治《庐陵县志》卷五○、同治《壁山县志》卷一○、民国《巴县志》卷二○上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合川区
惇实庆历初为洪州分宁县主簿,被外台檄,承乏袁州卢溪镇市征之局。局鲜事,袁之进士多来讲学于公斋,因谈及今朝江左律诗之工。坐间,诵吉州彭推官篇者六七人。其句字信乎能觑天巧,而脍炙人口矣。俄闻分宁新邑宰上未踰月,而才明之誉已飞数百里。有谓惇实曰:「邑宰太博思永,即向所诵推官之子也」。吉与袁邻郡,父兄辈皆识推官。第为善内乐,殊忘官之高卑,齿之壮老,以至于没,其庆将发于是乎!惇实故又知推官之德。暨还邑局,闻推官之诗益多,亦能记诵不忘。十五年,而太博为刑部郎中、直史馆、益州路转运使。惇实自南昌知县就移佥署巴川郡判官厅公事。益、梓,邻路也。溯流赴局,过渝州,越三舍,接巴川境间,有温泉寺。舣舟游览,忽睹榜诗,乃推官之作。喜豁读讫,录本纳于转运公。公复书重谢,且曰:「愿刻一石。若蒙继以短序,尤荷厚意」。故序于诗后,而命工刻石置寺之堂焉。实嘉祐二年正月十五日云。承奉郎、守太子中舍、佥署合州军事判官厅公事周惇实撰。将仕郎、守合州石照县令王梦易题额。
澹山岩题名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光绪《零陵县志》卷一四、嘉庆《湖南通志》卷二一○
比部员外郎、通判永州军州事周惇颐,治平四年二月一日,沿牒归舂陵乡里展墓。三月十三日回至澹山岩,将家人辈游。侄立,男寿、焘,侄孙蕃侍。
连州城西大云岩留题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
转运判官、尚书驾部员外郎周惇颐茂叔,尚书屯田郎中、知军州事何延世懋之,熙宁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同游。
德庆府三洲岩留题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
濂溪周惇颐茂叔,熙宁元年季冬二十六日游。
东林寺题名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
周惇实茂叔、余从周元礼、孙俨安礼、王深之长源、沈遁睿达、乐岳惟岳,嘉祐庚子十月二十一日,相会东林寺。
澹山岩扃留题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
周惇颐携二子寿、焘归舂陵展墓。三月六日,与乡人蒋瓘、区有邻、欧阳丽、理掾陈赓同游含晖洞。
阳春铜石岩题名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
转运判官周惇颐茂叔,熙宁二年正月一日游。登仕郎行县事梁邻令工刊。住持监院僧瑞昙监。
肇庆府星岩留题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
转运判官周惇颐茂叔,熙宁二年正月七日游。
高要七星岩题名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
转运判官周惇颐□□,熙宁二年三月七日游。军事推官谭允、高要县尉曾绪同至。
爱莲说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方舆胜览》卷一七、《群书考索》卷一九九、《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三二、《文章类选》卷九、《名世文宗》卷三○、《古文真宝》后集卷二、正德《南康府志》卷八、嘉靖《九江府志》卷三、道光《濂溪志》卷二、同治《桂阳县志》卷二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赣州市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舂陵周惇实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抟篆额。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拓上石。
养心亭说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六、《文章类选》卷九、《性理群书句解》卷八、道光《濂溪志》卷二、民国《合川县志》卷四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贤圣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张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净。予偶至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谢且求说,故书以勉。
太极图说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一、《皇朝文鉴》卷一○七、《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文章类选》卷九、《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七、《楚纪》卷一七、《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二八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通书一 其一 诚上第一 北宋 · 周惇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其二 诚下第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其三 诚几德第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其四 圣第四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