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韩持国资政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九
辄恃顾遇之厚,敢以哀诚,上烦台听。
家兄学术才行,为世所重,自朝廷至于草野,相知何啻千数。
今将归葬伊川,当求志述,以传不朽。
然念相知者虽多也,能知其道者则鲜矣;
有文者亦众也,而其文足以发明其志意,形容其德美者则鲜矣;
能言者非少也,而名尊德重,足以取信于人者则鲜矣。
如是,志之作岂易哉?
窃谓智足以知其道学,文足以彰其才德,言足以取信后世,莫如阁下。
家兄素出门下,受知最深,不幸早世,当蒙哀恻。
顾其道不得施于时,学不及传之书,遂将泯没无闻,此尤深可哀也。
恭惟阁下至诚待物,与人有终,知其生必当念其死,爱其人必欲成其名。
愿丐雄文,以光窀穸,俾伯夷不泯于西山展季得显于东国。
则死生受赐,子孙敢忘?
捐躯殒命,未足为报。
率妄之罪,非所敢逃。
孙叔侍郎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九
辄恃垂顾,敢以哀诚,上烦台听。
家兄学术才行,为时所重,出入门下,受知最深,不幸短命,天下孰不哀之?
又其功业不得施于时,道学不及传之书,遂将泯没无闻,此尤深可哀也。
窃惟自昔有道之士,名或未彰,贤人君子为之发扬而后显于后世者多矣。
今将归葬伊川,太一资政韩公为志其墓,思得大贤之笔,共久其传。
恭惟阁下名足以取重将来,道足以流光后世,致诚待物,与人有终,知其生必当念其死,爱其人必欲成其名。
愿求真迹,以贲窀穸。
倘蒙哀矜,曲赐开允,则死生受赐,子孙敢忘!
内循率妄,战越无地。
杨时慰书1085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泣启。
罪恶不弟,感招祸变,不自死灭,兄长丧亡,哀苦怨痛,肝心摧裂。
日月迅速,忽将三月,追思痛切,不可堪处。
远承慰问,及寄示祭文哀辞,足见岁寒之意。
家兄道学行义,足以泽世垂后,不幸至此,天乎奈何!
悲苦之馀,仅存气息,筋骸支离,尤倦执笔,况哀诚非书所能尽。
所幸老父经此烦恼,饮食起居如常,不烦深虑。
伏纸摧咽,言不伦次。
泣启杨君法曹九月十二日。)
十月二十四日葬,韩持国为志,行状自作,徐当寄去。
韩康公小简1086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惶恐再拜启。
仲夏毒热,伏惟台候动止万福。
执耕畎亩,于门下未尝有一日之素,猥蒙过听,荐之于朝,沾被恩命,何以称报?
末由展觌,伏冀上为宗社,善护寝兴。
下情区区之至。
谢帅师直1098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一二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皇恐上诉于知府安抚宝文阁下。
至愚,学道几五十年,惟是自信,行其所知,不敢为世俗所移。
知之罪之,则系乎人焉。
伏睹律节文:诸医为人合药,误不如本方杀人者,徒二年半;
故不如本方杀伤人者,以故杀伤论,虽不伤人,杖六十。
古人造律之意,非特矜死者之无辜,亦以警惧庸医,使不敢轻妄,致害人命,则其为益,岂不甚大?
近世以来,律虽存而实不用。
俗吏拘文,乃云律称合药误不如本方,若用药不如方论,虽日杀千人,法所不禁,官不当治也。
遂使庸医辈恣其盲妄,无所忌惮,杀人如麻。
耳目所闻见,士大夫为庸医反阴阳、背方论而杀之者,不可胜数。
况天下之大,民庶之众,可胜言哉?
嘉祐中,族兄太中嗣宗知扶沟县,尝以医者用药过剂杀人,送府鞭其背。
过剂乃用医之失,非合药误也。
当时众论称之,盖他人未尝用此律故也。
今死者之家,莫肯与医者辨者,其故有三。
以当官者无爱人之心,茍欲省事,不肯为之穷辨,一也。
与医者习熟,不忍讼之,二也。
虑今而后,难复用医,三也。
是皆以利害为心,而无顾骨肉之义,知其冤死而不为之辨,骨肉之义绝矣。
既不能辨,则为之词曰彼无恶意,又曰讼之无益矣,又曰己之命也。
此皆至愚,不知义理之言。
彼有恶意,自当从故杀伤之法,此律正为无故意者设也。
辨之所以申骨肉之义,岂系有益无益也?
谓己之命,则为人殴而杀之,亦可以不校矣。
世之人,虽其父母本非死疾,为医所杀,隐忍而不辨者多矣。
众人观之,亦不以为非也。
习俗之迷人也如是。
今之士大夫,使马医治马,误杀马而杖马医者,目所常见,耳所常闻,众人不以为非也。
至以父母骨肉为医所杀而责医者,则未尝见,岂爱亲不若爱马乎?
愚惑不思之甚也。
凡人之疾病,误医者多矣。
若风疾与气药,肝病而攻脾之类,虽不中病,未能害人。
其死乃病死,未得为医杀之也。
若医经明言下之则死,是不下则不死也。
今下而杀之,与操刃而断其喉何异?
古人立法,原其意本不恶,故罪止于徒,恕之至也。
若听其妄杀人而不加治,岂为政之道乎?
侄子某为令醴泉,病阴證伤寒,而邑之医者乃大下之,又与洗心散,遂至冤死。
今有状披诉。
伏惟明公大帅之任,操劝惩之柄,经术政事闻于天下,高识远见卓然绝俗。
法之所无者,尚可权其宜而行之,况有法可依者乎?
民之于令,其义最重。
致令之死,而不加一毫之罪,于义得为安乎?
窃闻邑中愤叹不平之声,闻于道路。
岂当任者独不念之乎?
重思阁下,天下吏师,诚能行之,郡县必多效之者。
若使远近传之,庸医之辈皆知戒惧,不敢轻视人命,则公及人之功,岂细也哉?
匪惟先兄父子怀结草之报,当获上天之祐,后昆享繁衍盛大之福。
不胜哀恳,颐皇恐上诉。
金堂谢君书1098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邵氏闻见后录》卷五、《程子年谱》卷一二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启:前月末,吴斋郎送到书信,即递中奉报,计半月方达。
冬寒,远想雅履安和。
侨居旋为客次,日以延望,乃知止行,甚悒悒也。
来春江水稳善,候有所授,能一访甚佳。
只云忠涪閒看亲,人必不疑也。
偕小子甚安。
来春本欲作《春秋》文字,以此无书,故未能,却先了《论》、《孟》或《礼记》也。
《春秋》大义数十,皎如日星,不容遗忘,只恐微细义例,老年精神有所漏落。
且请推官用意寻究,后日见助,如往年所说,许止、蔡般书葬类是也。
若欲治《易》,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馀人《易》说无取,枉费功。
年亦长矣,宜汲汲也。
未相见閒,千百慎爱。
十一月初九日启。
周孚先(并跋)1102年5月8日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问:先生旧语门人云:「天下至忙者,无如禅客
市井之人,虽曰营利,犹有休息时。
禅客行住坐卧,无不在道。
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至忙」。
孚先窃谓此语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若正若助长,即是忙也。
或者谓此语非为学者设,谓以圣人方之禅客未尝闲,若学者须是行住坐卧在道。
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助长。
方其学也,固当有事,亦当知助长之非。
问:《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孚先窃谓,圣者谓有圣人资质,一不念则流入于狂。
狂者进取,曾晰之徒是也。
借如颜子,不能拳拳服膺,亦必至于此。
若是圣人,则从心所欲不踰矩,虽不念亦无害也。
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圣,通明之称。
狂,狂愚之称。
问: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孚先窃谓乐山乐水状仁知之体,动静述仁知之用,乐与寿明仁知之效。
知则能知之,能知之则务穷物理,务穷物理则运用不息,故乐水。
水谓其周流也,故动。
动谓其理之无穷也,故乐。
乐谓其无疑也。
仁则能体之,能体之则有得于所性,有得于所性则循理而行之,故乐山
山谓其安止也,故静。
静谓其无待于外也,故寿。
寿谓其达生理也。
言意未能体仁知,且宜潜思。
问: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孚先窃谓,此语是告学者,亦是入道之序。
故知及之者,见得到也;
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
庄以涖之者,外设藩垣以远暴慢也;
动之以礼,观时应用皆欲中节也。
或者谓此是人君事。
临政处己,莫不皆然。
所谓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此言未能尽仁,且宜致思。
仁则安矣,所以云守也。
孚先旧讲习太学,建中靖国庚辰冬,过洛阳,游伊川先生之门,预群弟子之列,亲炙模范,时闻诲语。
明年暮春,归省庭闱,期岁复入学,以所疑为书,请质于先生,皆得亲笔开谕,逮今几四十年矣。
以今日视前日,固知学之不博,问之不切。
日月逝矣,功不加倍,只益自歉。
绍兴丁巳冬周孚先谨书。
杨时1102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启:相别多年,常深渴想。
前日自伊川归,得十一月十五日南康发来书,知赴新任,体况安佳,甚慰远怀。
如常,自去冬来,多在伊川
见谋居伊,力薄未能遽成耳。
朝廷设教官,盖欲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茍能修职,则「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赴省试令子,不知其名,中第可喻及也。
名迪者好学质美,当成远器,应未有北来期。
两小子(大者项城,小者鄢陵。)承问,故及之。
此独与诸孙处,岁计稔则自馀,无足道。
春暄,惟进学自爱,不宣。
杨君教授
按:三月六日
答门人书1102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前者奉答,适病倦不能详。
后来亲知讲论,几盈箱矣。
设端虽多,大率意不相远。
于大概尚弗识,况屈伸久速之际乎?
平日不谓至如是,岂皆知不足以及之?
盖为众说漂煦,不能自立尔。
此由见信不笃故也。
之门岂皆贤哲?
固多众人。
以众人观圣贤,弗识者多矣。
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是故求而后得。
今诸君于言,才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异也。
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
姑求自晓,无庸他恤。
深尤不知者,甚无谓也。
鲍若雨书并答问1102年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程子年谱》卷一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咨。
诸君处,常问知动止。
忽领惠书,审已安康,其慰可知。
如常,不烦见念。
示及所疑,百忙中谢君告行,不暇周悉,略奉答,思之可也。
袢暑,千百善爱。
五月十日鲍君秀才
疑难六,谨写拜呈,伏乞详赐指谕。
若雨拜覆。
佛氏轮回之说,凡为善者死,则复生为善人,为恶者死,则变而为禽兽之类。
虽无此实应,窃恐有此理。
何则?
凡禀冲气以生者,未始不同。
圣人先得人之所同者而践履之,故能保全太和。
至死,其气冥会于中和之所,造化之中,自然有复生为人之理。
愚者平居作恶,而冲气已丧。
至死,其气则会于缪戾之所,造化之中,自然有为禽兽之理。
故曰恐有此理也。
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知生则知死矣,能原始则能要终矣。
《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
又曰:「神妙万物而为言」。
观此,则佛氏所谓鬼神者妄矣。
然「祖考来格」,「敬鬼神而远之」之说,则似乎有佛氏所谓。
意者,气类感应处,便是来格,但当致诚,不当亵近,近得却有也。
不知此说如何?
潜心久当自明。
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閒」。
尝谓凡人气量窄狭,只为私心隔断。
茍以直养而无害,则无私心,茍无私心,则志气自然广大,充塞于天地之閒。
气象有可以意会而莫能状者,此所谓难言也。
或谓塞于天地之閒,只是到处去得,此言似无气味。
如是涵养。
正子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云云。)」?
观此一篇,都无圣人气象。
或谓正子从子敖,有激而云,不得不然。
此无疑,真孟子之言。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此言是子路说耶?
孔子说耶?
仲尼言。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所谓二不孝何如?
说者谓陷父于不义,与家贫亲老,不求禄仕,窃恐不然。
何以知不然?
所谓禄仕,凡所以养皆同。
定亲书 其一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皇朝文鉴》卷一二三、《启隽类函》卷一一一
启。
伏以古重大婚,盖将传万世之嗣;
礼称至敬,所以合二姓之欢。
顾族望之非华,愧声猷之弗竞。
不量非偶,妄意高门。
第几男,虽已胜冠,未谐受室。
恭承贤閤第几小娘子,性质(一作资。)甚茂,德容有光。
辄缘事契之家,敢有婚姻之愿。
岂期谦厚,遽赐允从?
穆卜良辰,恭伸言定。
有少仪物,具如别笺。
答求婚书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启。
族望非高,声猷弗竞。
猥蒙谦眷,屡致勤诚,爰稽合姓之文,将卜宜家之庆。
伏承某人,性质挺立,器蕴夙成,以第几女子,年已及笄,义当有适,特枉缄题之及,俾交秦、晋之欢。
仰认深诚,敢言非偶!
在姆师之训,虽愧未闲;
而箕帚之勤,愿俾恭事。
与人书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
前书谕使求光禄丈神道碑文,今得范内翰祖禹许撰。
此公文章德望世所称许,可托也。
已送行状去,数月间可得,得即求的人附去也。
上。
子侄共四人,长侄端懿,近长安吕丞相辟知京兆醴泉县,未受敕。
长子端中,授汾州介休,来阙。
次侄端本,应举未第。
少子端彦,今秋方就铨试。
承问及,故具言之。
按:《新安文献志》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谢执政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公知射乎?
有人执弓于此,发而多中,人皆以为善射矣。
一日,使羿立于其傍,道之以彀率之法。
不从,羿且怒而去矣;
从之,则戾其故习而失多中之功。
故不若处羿于无事之地,则羿得尽其言,而用舍羿不恤也。
才非羿也,然闻羿之道矣,虑其害公之多中也。
傅伯寿手谒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谨诣行馆拜谢长官秘书
十月日,河南程颐状。
晁以道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遗文
尧夫同里巷居三十年馀,世间事无所不论,惟未尝一字及数耳。
易传序元符二年正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伊川易传》卷首、《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一、《皇朝文鉴》卷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七 创作地点:重庆市市辖区涪陵区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
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
去古虽远,遗经尚存。
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
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
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
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
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
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在乎人焉。
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谨序。
春秋传序崇宁二年四月1103年4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二、《古文集成》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
暨乎三王迭兴,三重既备,子丑寅之建正,忠质文之更尚,人道备矣,天运周矣。
圣王既不复作,有天下者虽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为而已。
事之谬,秦至以建亥为正;
道之悖,汉专以智力持世,岂复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当周之末,以圣人不复作也,顺天应时之治不复有也,于是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儒之《传》曰:「游、夏不能赞一辞」。
辞不待赞也,言不能与于斯耳。
斯道也,惟颜子尝闻之矣。
「行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其准的也。
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
《春秋》大义数十,其义虽大,炳如日星,乃易见也;
惟其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
或抑或纵,或与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义理之安,文质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也。
夫观百物,然后识化工之神;
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
于一事一义而欲窥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
故学《春秋》者,必优游涵泳,默识心通,然后能造其微也。
后王知《春秋》之义,则虽德非,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学不传。
予悼夫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也,故作《传》以明之,俾后之人通其文而求其义,得其意而法其用,则三代可复也。
是《传》也,虽未能极圣人之蕴奥,庶几学者得其门而入矣。
宋崇宁二年癸未四月乙亥伊川程颐序。
禊饮诗序元丰二年1079年3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一、乾隆《河南府志》卷八一、《程子年谱》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
上巳禊饮,风流远矣,而兰亭之会,最为后人所称慕者,何哉?
盖其游多豪逸之才,而右军之书,复为好事者所重尔。
事之显晦,未尝不在人也。
颍川陈公廙始治洛居,则引流回环,为泛觞之所。
元丰己未,首修禊事。
公廙好古重道,所会皆儒学之士。
既乐嘉宾,形于咏歌,有不愧山阴之句。
诸君属而和者,皆有高致。
野人程颐不能赋诗,因论今昔之异,而为之评曰:以好贤方逐乐之心,礼义为疏旷之比,道艺当笔札之功,诚不愧矣。
安知后日之视今日,不若今人之慕昔人也哉?
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程子年谱》卷五
先兄明道之葬,状其行,以求志铭,且备异日史氏采录。
既而门人朋友为文以叙其事迹,述其道学者甚众。
其所以推尊称美之意,人各用其所知,盖不同也;
而以为孟子之后,传圣人之道者,一人而已,是则同。
文多不能尽取,取其有补于《行状》之不及者数篇,附于《行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