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道宣隋末唐初 596 — 667
雍州沛王沙门不应拜俗启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金河徙辙。玉关扬化。
历经英圣。载隆良辅。
莫不拜首请道。归向知津。
故得列刹相望。仁祠●8BDD布。
天人仰福田之路。幽明怀正道之仪。
清信之士林蒸。高上之宾云结。
是使教分三法。垂万载之羽仪。
位开四部。布五乘之清范
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
过犯滋彰。冒呈御览。
下非常之诏。令拜君亲。
垂恻隐之怀。显疏朝议
僧等斯明命。感悼涕零。
良由行阙光时。遂令上沾优被。
且自法教东渐。亟涉窊隆。
三被屏除。五遭拜伏。
俱非休明之代。并是暴虐之君。
故使布令非经国之谟。乖常致良史之诮。
事理难返。还袭旧津。
伏惟大王统维京甸。摄御机衡。
道俗来苏。繁务攸静。
今法门拥闭。声教莫传。
据此静障拔难之秋。拯溺扶危之日。
僧等叫阍难及。徒鹤望于九重。
天阶罕登。终栖遑于百虑。
所以干冒。陈款披露。
冀得俯被鸿私。载垂提洽。
是则遵崇付嘱。清风被于九垓。
正像更兴。景福光于四海。
不任穷塞之甚。具以启闻。
尘扰之深。惟知惭惕。
谨启。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白朝宰偫公沙门不应拜俗启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君父事理深远。
非浅情能测。
夫以出处之迹。
列圣齐规。
真俗之科。
百王同轨。
干木在魏。
高枕而谒文侯
子陵居汉。
长揖而寻光武
彼称小道。
尚怀高蹈之门。
岂此沙门
不乘閒放之美。
但以三宝向位。
用敷归敬之仪。
五众陈诚。
载启福田之道。
今削同儒礼。
则佛非出俗之人。
下拜君父。
则僧非可敬之色。
是则三宝通废。
归戒绝于人伦。
儒道是师。
孔经尊于释典。
在昔晋宋。
备有前规。
八座详议。
足为龟镜
僧等荷国重寄。
开放出家。
奉法行道。
仰承圣则。
忽令致拜。
有累深经。
俯仰栖遑。
罔知投庇。
谨列内经及以故事。
具举如前。
用简朝议
请垂详采。
敬白。
上荥国夫人杨氏论拜亲无益启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僧道宣等启。窃闻绍隆法任。
必归明哲。崇护真诠。
良资宠望。伏惟夫人夙著薰修。
启无疆之福。早标信慧。
建不朽之因。至于佛教威仪。
法门轨式。实望特垂恩庇。
不使陵夷。自敕被僧徒
许隔朝拜。诚当付嘱之意。
实深荷戴之情。然于父母。
犹令跪拜。私怀徒惬。
佛教甚违。若不早有申闻。
恐遂同于俗。僧等翘注。
莫敢披陈。情用回惶。
辄此投诉。伏乞慈覆。
特为上闻。倘遂恩光。
弥深福庆。不胜恳切之至。
谨奉启以闻。尘扰之深。
惟知悚息。谨启。
荣国夫人杨氏沙门不合拜俗启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自三宝东渐。
六百馀年。
四俗立归戒之因。
五众开福田之务。
王承至道之化。
万载扇唯圣之风。
故得寰海知归。
生灵回向。
然以慧日既隐。
千载有馀。
正行难登。
严科易犯。
遂有稊稗涉青田之秽。
少壮怀白首之徵。
备列前经。
闻于视听。
且圣人在隐。
凡僧程器。
后代住持。
非斯谁显。
故金石泥素。
表真像之容。
法衣剃发。
拟全僧之相。
依而信毁。
因果雨分。
背此缮修。
俱非正道。
又僧之真伪。
生熟难知。
行德浅深。
愚智齐惑。
故经陈通供。
如海之无穷。
律制别科。
若涯之有际。
宗途既别。
名教是依。
设出俗之威仪。
登趣真之圆德。
固使天龙致敬。
幽显归心。
宏护在怀。
流光不绝。
比以时经浊染。
人涉凋讹。
窃服饰诈之徒。
叨倖凭虚之侣。
行无动于尘俗。
道有翳于宪章。
上闻御览。
布君亲之拜。
乃回天眷。
朝议之敕。
僧等内省惭惧。
如灼如焚。
相顾失守。
莫知投厝。
仰惟佛教通嘱。
四部幽明。
敢怀窃议。
夫人当斯遗寄。
况复体兹正善。
崇建为心垂范宫闱
成明道俗。
今三宝沦溺。
成济在缘。
辄用咨陈。
希垂救济。
如蒙拯拔。
依旧住持。
则付嘱是归。
宏护斯在。
轻以闻简。
追深悚息。
谨启。
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妙法莲华经宏传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
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燉煌菩萨竺法护者。
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宏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天竺沙门阇那笈多。
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
时所宗尚。皆宏秦本。
自馀支品别偈。不无其流。
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大小之别。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所以放光现在。开法请之教源。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
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
总历偫籍。四千馀轴。
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
闻而深敬。俱威王之馀绩。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
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元猷。
宏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观夫法王利见。权巧殊途。
或声光动人。或开智摄物。
立仪列相。兴像设之机缘。
聚沙涂地。表乘时之净养。
斯德有归。可略言也。
师子庄严王菩萨者。学周八藏。
智越五乘。籍胜报而开教端。
寄善权而行图范。故使方坛外启。
圆场内罗。列八座而延八圣。
陈四报而成四德。空有两业。
自此修明。大小诸乘。
因兹增长。可谓总摄六度之元略。
统愿行之明规。其道易而可修。
其仪约而难隐。智有通塞。
道涉窊隆。时运所归。
近闻东夏。逮龙朔三年冬十月
天竺三藏。厥号那提。
挟道开萌。来游天府
皇上重法。隆礼真人。
厚供骈罗。祈诚甘露。
南海诸蕃。远陈贡职。
备述神药。惟提能致。
具表上闻。霈然下遣。
将事首途。出斯奥典。
文旨既显。异由来之所传。
道场不昧。赴机缘之浮业。
辄以所闻。序之云尔。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夫净住之来。
其流尚矣。
祖述法王
开化导达之方。
统引偫生。
履信成济之务也。
是以法正存没。
毕乘信毁之功。
神用昏明。
终藉惰勤之力。
窃闻轮王兴运。
肇于有劫之初。
法王膺期。
开于浊惑之始。
其故何耶。
良有以也。
谅由淳薄结于夙心。
故使机感隆于视听。
自教流震土。
六百馀年。
道俗崇仰。
其踪可悉。
至于知机明略。
宏赞被时。
清范于遗黎。
导成规于得信者。
斯文在斯。
可宗镜矣。
昔南齐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萧子良者。
崇仰释宗。
深达至教。
注释经论。
钞略词理。
掩邪道而辟津。
宏一乘而扬士众。
世称笔海
时号智山。
或通梦于独尊。
谥天王之嘉称
或冥受于经呗。
传神度之英规。
其德难详。
辄从盖阙。
齐永明八年
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
树立净住净行法门。
因其开衍。
言净住者。
即布萨之翻名。
布萨天言。
净住人语。
或云增进。
亦称长养
通道及俗。
俱禀修行。
所谓净心口意。
如戒而住。
故曰净住也。
子者绍继为义。
以三归七众。
制御情尘。
善根增长。
绍续佛种。
故曰净住子也。
言净行法门者。
以诸业净。
所以化行于世。
了诸法门。
故有性相差别。
始于怀铅。
终于绝笔。
凡经七旬。
两帙都了。
遂开筵广第。
盛集英髦。
躬处元座。
谈叙宗致。
十众云合。
若赴华阴之墟。
四部激扬。
同谒灵山之会。
咸曰闻所未闻。
清心倾耳。
故江表通德。
体道乘权。
综而习之。
用开灵府。
陈平隋统。
被及关河。
传度不亏。
备于藏部。
后进学寡。
识昧前修。
曾不披寻。
任情臆断。
号曰伪经
相从捐掷。
斯徒众矣。
可为悲夫。
余以暇景。
试括检之。
文实菁华。
理存信本矣。
故知今所学教
全是师心。
心何可师。
一至如此。
是以智度论云。
佛灭度后。
凡所制述。
宏赞佛经者。
并号阿毗达磨。
即十二部经之所摄也。
圣教明诀。
理绝凡谋。
但以初学惑昧。
未能瞻及。
辄又隐括。
略成一卷。
撮梗概之贞明。
摘扶疏之茂美。
足以启初心之跬步。
标后锐之前踪。
又图而赞之。
广于寺壁。
庶使愚智齐晓。
识信牢强。
万载之道遐开。
七众之基成立。
敬而信者。
是称净行之人。
宗而行之。
不亡净住之目。
贻厥诸友。
知其意焉。
释迦方志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惟夫大唐之有天下也。将四十载。
淳风洽而浇俗改。文德修而武功畅。
故使青邱丹穴之候。并入提封。
龙沙鸟塞之区。聿遵声教。
膜拜稽首。显朝宗之羽仪。
输琛奉贽。表怀柔之盛德。
然则八荒内外。前史具书。
五竺方维。由来罕述。
岂非时也。虽复周穆西狩。
止届昆邱。舜禹南巡。
不踰沧海。秦皇画野。
近袤临洮汉武封疆。
关开铁路。厥斯以降。
遐讨未详。所以崆峒问道。
局在酒泉之地。昆崙谒圣。
实惟玉门之侧。至于弱水洞庭
三危九陇燕然龙勒
沙障黎河。具历夏书。
咸图雍部。及博望之寻河也。
创开大夏之名。轩皇之游梦也。
初述华胥之国。贰师之伐大宛
定远之开铁门。由余入秦。
日磾。声荣覆于葱岭
帝德亘于耆山。赫奕皇华。
其徒繁矣。而方土所记。
人物所宜。风俗之沿革。
山川之卓诡。虽陈之油素。
略无可纪。岂不以经途辽远。
游诣之者希乎。以事讨论。
纵有传说。皆祖行人。
信非躬睹。相从奔竞。
虚为实录。何以知其然耶。
积石河源。西瞻赤县。
昆崙天柱。东顾神州。
鸣砂以外。咸称胡国。
安用远筹。空传缃简。
是知身毒之说。重译臻焉。
神异等传。断可知矣。
自佛教东传。荣光烛汉。
流十代。年将六百。
輶轩继接。备尽观方。
百有馀国。咸归风化。
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
而前后传录。差互不同。
事迹罕述。称谓多惑。
覆寻斯致。宗归译人。
隋代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彦琮。著西域传一部十篇。
广布风俗。略于佛事。
得在洽闻。失于信本
以为八相显道。三乘陶化。
四仪所设。莫不逗机。
二严攸被。皆宗慧解。
今圣迹灵相。杂沓于华胥。
神光瑞影。氤氲于宇内。
义须昌明形量。动发心灵。
洎贞观译经。尝参位席。
傍出西记。具如别详。
但以纸墨易繁。阅镜难尽。
佛之遗绪。释门共归。
故撮纲猷。略为二卷。
贻诸后学。序之云尔。
释迦氏谱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古德流言。
祖佛为师。
羞观佛□之本系。
绍释为姓。
耻寻释氏之根源。
以今据量。
颇为实录。
既云革俗。
义匪凭虚。
南齐僧祐律师者。
学通内外。
行总维持。
释迦谱一帙十卷。
援引事类。
繁缛神襟。
自可前修博观。
非为后进标领。
余年迫秋方。
命临悲谷。
屡获劝勉。
力复陈之。
试举五科。
用开三返。
想同族法种。
详斯意焉。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原夫大雄御宇。
岂惟拯拔一人。
大教膺期。
总归微显一理。
但由偫生著欲。
欲本所谓我心。
故能随其所怀。
开示止心之法。
然则心为生欲之本。
灭欲必止心元。
止心由乎明慧
起假于定发。
发定之功。
非戒不宏。
是故特须尊重于戒。
故经云。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一心持净戒。
持戒之心。
要惟二辙。
止持则戒本最为标首。
作持则羯磨结其大科。
后进前修。
妙宗斯法。
故律云。
若不诵戒羯磨。
尽形不离依止。
日西隐。
法水东流。
时兼像正。
人通淳薄。
初则二部五部之殊。
中则十八五百之别。
末则众锋互举。
各竞先驱。
人或从缘。
法无倾坠。
然则道由信发。
宏之在人。
人几颠危。
法宁澄正。
所以羯磨圣教。
绵历古今。
世渐增繁。
徒盈卷轴。
考其实录。
多约前闻。
覈其宗绪。
略无本据。
师心制法者不少。
披而行诵者极多。
轻侮圣言。
动挂形网。
皆务异同之见。
竞执是非之迷。
不思返隅。
更增昏结。
致使正法。
与时潜地矣。
故佛言。
若作羯磨。
不如白法作白。
不如羯磨法作羯磨。
如是渐令正法疾灭。
当随顺文句。
勿令增减。
违法毗尼。
当如是学。
慈诰若此。
妄指实难。
昔己在诸关辅撰行事钞。
其罗种类。
杂相毕陈。
但为机务相训。
卒寻难了。
故略举羯磨一色。
别标铨题。
若科择出纳。
兴废是非者。
彼钞明之。
此但约法被事。
援引證据者。
在卷行用。
然律藏残缺。
义有遗补。
故统关诸部。
撮略正文。
必彼俱无则理通。
决例并至。
篇具显便。
异古藏迹。
夫羯磨虽多。
要分为八。
始从心念。
终乎白四。
各有成济之功。
故律通标一号。
敢就其时用显要者。
类聚编之。
文列十篇。
义通七众。
岂令传诸学司。
将以自明恒务也。
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若夫无上佛觉。
回出笼樊。
超三界而独高。
截四流而称圣。
故使提封所渐。
区宇统于大千。
声教所覃。
沐道沾于八部。
所以金刚御座。
峙阎浮之地心。
至觉据凭。
布英圣之良术。
遂有天人受道。
龙鬼皈心。
挹酌不相之方。
散释无明之患。
然夫圣人所作。
起必因时。
时有邪倒之夫。
故即因而陶化。
天竺盛于六谛。
神州重于二篇。
遂使儒道互先。
真伪交正。
自非入證登位。
何由分析殊途。
致令九十六道。
竞饰浇词。
六十二见。
各陈名理。
在缘或异。
大约斯归。
莫不谓无想为泥洹。
指梵主为生本。
故二十五谛。
开计度之街衢。
六大论师
立神我之真宰
居然设教。
亿载斯年。
摄统尘蒙。
九土崇敬。
考其术也。
轻生而会其源。
论其行也。
封固而登其信。
故有四韦陀论。
推理极于冥初。
二有天根。
寻生穷于劫始。
臆度悬远。
冒罔生灵。
致有赴水投岩。
坐热卧棘。
吸风露而曰仙。
袒形骸而号圣。
守死长迷。
莫知回觉。
如来哀彼黔黎。
降灵赤泽。
曜形丈六。
金色骇于人天。
敷扬四辩。
慧解畅于幽显。
能使魔王列阵。
千军碎于一言。
梵主来仪。
三轮摧于万惑。
于是鍱腹戴炉之辈。
结舌伏于道场。
敬日重火之徒。
洗心仰于觉教。
舍卫城侧。
大偃邪锋。
坚固林中。
倾倒巢穴。
能事既显。
将务宏通。
玉关扬正道之秋。
金相表乘机之瑞。
清凉台上。
图以灵仪。
显节陵中。
陈兹圣景。
度人立寺。
广仁风。
抑邪通正。
于斯启辙。
于斯时也。
喋喋黔首。
无敢抗言。
琐琐黄巾。
时牵异议。
然其化被不及于龙勒
名位无践于槐庭。
王何达其上贤。
马隆其袖贬。
安得与夫释门相抗。
雷同混迹者哉。
斯何故耶。
良以博识既寡。
信保常迷。
今则通观具瞻。
义必爽开前惑。
且夫其流易晓。
阚泽之对天分。
其理难通。
孙盛之谈海截。
然犹学未经远。
情弊疏通。
邪辩通真。
能无猜贰。
孔子之在东鲁。
尚启虚盈。
卜商之据西河
犹参参疑圣。
自馀恒俗。
无足讨论。
今以天竺胥徒。
声华久隔。
震旦张
交论实繁。
故商搉由来。
铨衡叙别。
笔削无滥。
披图藻镜
总会聚之号。
曰佛道论衡。
分为上中下三卷。
如有隐括。
览者详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观夫圣人之利见也。妙以清澄界系亡我倾倒以为言焉。
张三学之教源。显八正之道业。
扬四部之清训。树五众之良规。
莫不横厉重关。高翔极有者矣。
然则学虽多位。诚戒居先。
岂不以众善宏基。依因之所本也。
自古详教。咸分两途。
化教则通被道俗。专开信解之门。
行教则局据出家。惟明修奉之务。
三轮则摄于忆念。四藏则统在毗尼。
义约则行教所收。从文则归承法聚。
止作两善。名实昧于即机。
受随二戒。愿行标于时众。
所以前修后进。成诵维持。
代渐浮讹。不无沿滥。
自法流东夏。开务实繁。
戒本羯磨。净分异辙。
良由受体止持。摄修之极。
无越戒本。据行作持。
量处之要。其惟羯磨。
戒本序致。如别所陈。
羯磨众氏。义须详显。
或单翻出(即古本曹魏所翻者)。或依律文(即令一家依本直诵)
或准义用(即光师所述首云三藏者)。或引缘据(即愿师后述广子注者)
雠校诸本。成务纷纶。
增减繁略。互见得失。
单翻则失于文旨。包举难寻。
依本则得在执据。前后易惑。
准义理虽无爽。藏迹可嫌。
缘据似是具周。止存别见。
并随事寻诵。臧否冥然。
惟可卷收。信如龟鉴。
又依本缀疏。广引游辞。
附文摘义。鲜逢其器。
逮于近世。继有作者。
盛解律文。空张辞费。
至于行事。未见其归。
抚务怀仁。实增劳想。
今不揆庸昧。试纂圣言。
削彼繁芜。增其遗漏。
具依正量。傍出行用。
各显部类。仍随义举。
指瑕则知过宜改。摘理则思择有踪。
时务则广树厥仪。同废则略题名相。
本虽行世。于理未陈。
故复相从。勒开文义。
余老矣。恐徒移日晷。
妄损正功。耽滞无益之辞。
以送有涯之命。诚不可也。
大集法行之言。律颁常一之教。
此而不审。馀竟何言。
所题昙无德者。中梵本音。
唐言译之。名为法镜
部谓党类之别名。运起正法之初位。
四分即说之断章。言律乃行所诠教。
对彼繁略。故题删补。
对彼潜务。故曰随机。
羯磨天音。人翻为业。
凡百所被。莫不成济。
且开大略。广要如后。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四分戒本者。斯乃通万行之关键。
实三乘之阶辙者也。昔梦氎告徵。
机分利钝之本。喻金显道。
教无离合之宗。然则二部五部
随务或张。五百十八。
任缘时举。同孚声教。
并会真空。导达化源。
通明理性。故能乘津五众
覆焘偫萌。开务摄持。
允符元旨。至如四分肇兴。
祖习绵远。正法初百。
便列其宗。斯人博考三机。
殷鉴两典。包括权实。
统收名理。集结兹藏。
通被时实。故使韦编成规。
钦承无绝。自诸部远流。
咸开衢术。独斯一宗。
未坏支派。良田师禀有踪。
知时不坠故也。蕴结西土。
千有馀年。译传东夏
将四百载。诸有传授
同异非无。元魏季历
慧光律师随义约文。重出一本。
首题归敬者是也。此与姚秦觉明所出。
颇得相符。高齐末祀。
法愿律师诵律计文。又出一本。
略于归敬。首题戒德者是也。
斯则三本行世。宏魏者多。
见心纷扰。于今未静。
考覈诸集。盖不足陈。
经远大观。义无雠抗。
余以暇日。遍览偫篇。
互击波澜。仅分其异。
至于行事。盛结迟疑。
岂非单写本文。通略正解。
致令后锐。罔冒愈深。
所以敢依律部。具集正经。
仍随本律。即为注述。
卷成流广。随务可归。
至于义理。未遑修葺。
今有二三游学。共结山门。
每以戒为入道之清途。出有之明略。
讲通既寡。悟入何从。
大律广而难求。斯经约而易授。
故不获己。试复叙之。
博要适机。己绝唱于前达。
舒演义类。敢程器于将今。
且酬来贶。隐括详后。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夫戒德难思。
冠超众象。
为五乘之轨导。
实三宝之舟航。
依教建修。
定慧之功莫等。
住持佛法。
偫籍于兹息唱。
大师在世。
偏宏斯典。
爰及四依。
遗风无替。
逮于像季。
时转浇讹。
争锋唇舌之间。
鼓论不形之事。
所以震岭传教。
九代闻之。
拔萃出类。
智术而已。
欲明扬显行仪。
匡摄像教。
垂彝范。
训末学。
纽既绝之元纲。
树已颠之大表者。
可得详而评之。
岂非凭虚易以形声。
轨事难为露洁者矣。
然则前修托于律藏。
指事披文而用之。
则在文信于实录。
而寄缘良有繁滥。
加以学非精博。
臆说尤多。
取类寡于讨论。
生常异计斯集。
致令辨析衅戾。
轻重倍分。
众网维持。
同异区别。
自非统教意之废兴。
考诸说之虚实者。
孰能辟重疑。
遣通累。
括部执。
诠行相者与。
常恨前代诸师。
所流遗记。
止论文疏废立。
问答要抄。
至于显行世事。
方轨来蒙者。
百无一本。
时有锐怀行事。
而文在义或。
复多列游辞。
而逗机未足。
或单题羯磨。
成相莫宣。
依文用之。
不辨前事。
并言章碎乱。
未可披检。
所以寻求者非积学不知。
领会者非精鍊莫悉。
余因听采之暇。
顾盼偫篇。
通非属意。
俱怀优劣。
斐然作命。
直笔具舒。
包异部诚文。
括众经随说。
及西土贤圣所遗。
此方先德文纪
搜駮同异。
并皆穷覈。
长见必录。
以辅博知。
滥述必剪。
用成通意。
或系文以显事用。
或略指以类相从。
或文断而以义连。
或徵辞而假来问。
如是始终交映。
隐显互出。
并见行羯磨。
诸务是非。
导俗正仪。
出家杂法。
并皆揽为此宗之一见。
用济新学之费功焉。
然同我则击其大节。
异说则斥其文繁。
文繁谁所乐之。
良由事不获己。
何者。
若略减取其梗概。
用事恒有不足。
必横评不急之言。
于钞便成所讳。
今图度取中。
务兼省约。
救急备卒。
勒成三卷。
若思不赡于时事。
固有阙于行诠。
则略标旨趣。
以广于后。
然一部之文。
义张三位。
上卷则摄于众务。
成用有仪。
中卷则遵于戒体。
持犯立忏。
下卷则随机要行。
托事而起。
并如文具委。
想无紊乱。
但境事实繁。
良难科拟。
今取物类相从者。
以标名首。
至于统其大纲。
恐条流未委。
更以十门例括。
方镜晓远诠。
删定四分僧戒本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自戒本之行东夏也。曹魏中世。
法护创传。羯磨乃明。
戒本盖阙。姚奏关辅
方译广文。觉明法师
首开律部。因出戒本。
附译传写。高齐御历。
盛昌佛日。三方释侣。
二百馀万。法上大统
总而维之。沙门慧光
当时僧望。班联统。
摄御是图。以夫振纽提纲。
修整烦惑。非戒不立。
非戒不宏。更以义求。
纂辑遗逸。重出一本。
广流千世。则其本首题归敬者是也。
隋运并部。沙门法愿
所出。宗理爽文。
后学凭附。卒难通究。
乃准的律部。连写戒心。
通被汾晋。最所倾重。
则其本首题戒德者是也。参互三本。
雠校同异。通会皆附正经。
摘理义无不可。是以先达晚秀。
奉而莫遗。意在忘筌。
岂惟文绮。世有惰学浮侈之徒。
博观未周。随言计执。
同我则审难为易。异听则达是言非。
比周成俗。卒未惩晓。
尝以馀景。试为通之。
所诠。我今说戒。
之所出。我说木叉。
及披律解。木叉是也。
出初戒。则云不还。
所传词。便言不舍。
检律诚释。违
取意统文。莫非还净。
如斯举例。其相可知。
若夫戒德戒宗。诚明定慧。
销烦静务。超世超生。
初涉门津。会归舟济。
非文不启。非义不通。
妙识两缘。双袪二执。
荡焉无累。纷诤何从。
今余所述。还宗旧辙。
芟略繁芜。修补乖竞。
词理无昧。投说有踪。
庶几言行并传。愚智通解。
悠悠来裔。未达斯归。
略为题引。序之云尔。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惟夫慢幢难偃。三界由此轮回。
爱水未清。四惑因兹流湎。
自非独拔开士。出有至人。
何能裂爱网而辟重关。质深疑而启昏趣。
有离垢慧菩萨者。道高初住。
德跨八恒。假时俗之津途。
发深识之嘉问。如来以无缘之胜辩。
赴有待之幽情。断五趣之盖缠。
藉五轮之礼念。所以五通五眼。
自此增修。五位五生。
承斯圆满。蕴结中夏
千六百年。颓运有踪。
载闻东壤。洎龙朔二年
天竺三藏。厥号那提。
统括六异之宗。穷微四围之典。
九部八藏。词无昧于自他。
十谛一乘。义有乖于空色。
并详略名理。妙达宏致。
来仪帝里。频谒天庭。
降厚礼于慈恩。将归飞于海表。
以此偫圣之发轸。凡众之初心。
乃出流布。传于道路。
俗遂依缮写。所在通之。
恐未悉其由来。故因叙其缘致云尔。
教诫新学比邱行护律仪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观夫创入道门。
未即闲其妙行。
要遵承以法训。
方乃晓其律仪。
事若阙于师承。
持护冥然无准。
故知不有教诫。
行相谁宣。
不有学人。
轨模奚设。
释迦行化。
法本西天。
自金口收光。
言流东域。
化教含其渐顿。
洒定水于三千。
制教轻重斯分。
熏戒香于百亿。
律制五年依止。
意在调伏六根。
有智听许离师。
无智犹须尽寿。
屡有初心在道。
触事未谙。
曾不寻其教章。
于法每缠疑网。
或非制而制。
是制便违。
或云我是大乘之人。
不行小乘之法。
如斯者众。
非一二三。
此则内乖菩萨之心外阙声闻之行。
四仪既无法润。
乃名枯槁。
众生若此等流。
古今不绝。
自非持法达士。
孰能鉴之者哉。
时有学人。
运情疏躁。
求行者少。
求解者多。
于制仪门。
极为浮漫。
夫以不修椫刐三昧。
长乖真智之心。
不习诸善律仪。
难以成其胜行。
是以古今大德。
实为世者良田。
净业成于道仪
清白圆于戒品。
气高星汉。
威肃风云。
德重邱山。
名流江海。
昂昂耸杰。
秀学千寻。
浩浩深慈。
恩波万顷。
怀师子之德。
象王之威。
人天赞承。
龙神钦伏。
实谓苍生有感。
世不空然。
所以德燄联辉。
传光靡绝。
雅行坚操。
真僧宝焉。
余乃愧省下流。
实怀惭于上德。
准教纂斯清训。
以将呈诲。
未闻夫戒律之宗。
理有任持之志。
遂使内自增其心善。
外令仪轨可观。
诸行条件。
录之于后。
用光新学。
并题叙云。
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夫三宝利见。其来久矣。
但以信毁相竞。故有感应之缘。
自汉洎唐。年馀六百。
灵相肸蚃。偫录可寻。
而神化无方。待机而扣。
光瑞出没。开信于一时。
景像垂容。陈迹于万代。
或见于既往。或显于将来。
昭彰于道俗。生信于迷悟。
故撮举其要。三卷成一部云。
宾主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夫损己利他者。盖是僧家之义也。
害物安身者。非为释子之理也。
有赏善罚恶之能。断是非不平之事。
若道先人后己。契诸佛之慈心。
如或尔死我活。乖六合之妙行。
为主者倘存仁义。感十方衲子之云臻。
若乃私受人情。招千里恶名之远播。
为宾者怀恭执礼。有义而到处安身。
苟取狂图。无义而随方惹怨。
今者幸生中国。得赖空门。
脱万丈之火坑。抛千里之羁网。
如囚出狱。似鸟开笼。
履布金积善之场。住七宝无殃之地。
天龙恭敬。神鬼钦崇。
非桑蚕而著好衣。不耕田而飧美馔。
何须结怨饕利。非理图财。
蜗角虚名。闭人天之坦路。
取龟毛之小利。穿地狱之。
深坑。积恨结于今生。
受波吒于后世。纵使满堂金王。
牵缠自己愚身。直饶罗绮盈箱。
斗乱子孙业重。少求俭用。
免逼迫于心田。知足除贪。
幡馨香于意地。或住梵刹。
或挂云堂。莫论他非。
但省己过。若有才高之□把三藏以研穷。
志浅之流。览五乘而课诵。
切莫口行慈善。肚裹刀鎗。
面带笑容。心藏剑戟。
贫者不恤。老者不怜。
忘慈亲鞠养之深恩。乖师长提携之厚德。
如斯用意。退十方檀越之信心。
执假迷真。惹四海英贤之讥诮。
是以丁宁劝谕。仔细精专。
闻之者破我慢之高山。览之者塞昏迷之巨海。
皆希禀信。普愿回心。
只宜来世胜今生。莫遣今生胜来世。
奉劝大众。疾须觉知。
大限临头。悔之莫及。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余以暗昧。少参学府
优柔教义。咨质贤明。
问道绝于儒文。钦德承于道立
故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
惟法是务。跨关河如一苇。
周流晋魏。披阅累于初闻。
顾步江淮。缘构彰于道听。
遂以立年。方寻铅墨。
律仪博要。行事谋猷。
图传显于时心。钞疏开于有识。
或注或解。引用寄于前经。
时抑时扬。专门在于成务。
备通节目。流渐可知。
至于戒本坛场。曾未陈广。
虽因事叙。终非错言。
今年出从心。旦夕蒲柳。
一寻此路。若坠诸隍。
力疾书之。遗滞非咎。
乃以乾封二年。于京郊之南。
创宏斯法。原夫戒坛之兴。
所以于戒也。戒为众圣之行本
又是三法之命根。皇觉由此以兴慈。
凡惑假斯而致灭。故文云。
如何得知佛法久住。若中国十人。
边方五人。如法受戒。
是名正法久住。是知比邱仪体。
非戒不存。道必人宏。
非戒不立。戒由作业而克。
业必藉处而生。处曰戒坛
登降则心因发越。地称胜善。
唱结则事用殷勤。岂不以非常之仪。
能动非常之致。然则详其广也。
谈论可以处成。寻其要也。
行事难为准的。是以诸律文云。
方相莫委于分齐。唱令有昧于前缘。
众集不晓于别同。通和懵分于成败。
并曰非界。咸乖圣则。
虽受不获。以无界故。
是知空地架屋。徒费成功。
无坛结界。胜心难发。
今博寻偫录。统括所闻。
法施之初门。仰住法之遗则。
若不分衢术。则推步者不识其由。
故略位诸门。使晓锐者知非妄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