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書類
四書類
易類
孟子類
春秋類
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醫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譜錄類
術數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曲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唐书云元龄当国夙夜强勤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

 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
 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玄宗时 张九龄
由文学进
 守正持重林甫特便佞得大任每嫉 (第 60a 页)
九龄
阴害之林
 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大臣即居之思所以
 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帝诏天下士有一艺
  (第 60a 页)
 以敌众君子也然则君子小人相为消长特在内外

 之间耳否泰二卦是也人君能审知其小人勿用可
 也唐明皇用一李林甫去一 张九龄
治乱于此分矣
 君明臣良古人谓千载一遇当姤阴长之时圣人致
 其戒慎之意深矣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 (第 31a 页)
 睹本乎天者亲上日月星辰不失其运本乎地者亲
 下草木禽兽各遂其生各从其𩔖也唐玄宗亦聪明
 主也早年勤政则姚崇宋璟 张九龄
韩休之徒班班
 辈出以成至治晚年怠荒则李林甫杨国忠之徒接
 迹登朝以至乱国呜呼一人之身理乱相继各从其 (第 17a 页)
 大人居否之时而能亨通者洁身远遁否乱其群如

 逢萌挂冠梅福隐于吴门市卒 张九龄
遁于曲江裴
 度之憩于绿野否而亨者也六二变阳下卦为坎陷
 险之中可不慎哉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第 9a 页)
 陷于坎窞而凶初六变阳下卦为兑行险之人巧言
 如簧能以兑说之言陷人于坎如上官之谮屈平宰
 嚭之谮伍员李林甫之谮 张九龄
高力士之谮李白
 裴延龄之谮陆贽王钦若丁谓之谮寇准皆陷于坎
 窞之陷至于失道之凶哀哉
九二坎有险求小 …… (第 50a 页)
 恶人实不可用之亦无功而有祸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贰
刚柔际也

 坎为小垒故有樽酒用缶之象六四变阳通卦为困
 四居大臣之位而遭困厄之时知小人之谗谤不怨
 于上如 张九龄
遭李林甫之谗避于曲江裴度因诸
 阉之横隐于绿野如樽酒用缶皆田夫之酒器也簋
 贰食无兼味非盛馔也纳约自 (第 51b 页)
 之陆地故渐不得其所上九变蹇上卦为坎坎之陆
 地水之中也鸿得其所而羽毛光泽可用为羽仪其
 吉可知不可乱者如君子立于朝为朝廷羽仪汉之
 二疏唐之 张九龄
裴度宋之司马光杜衍勋业声誉
 告老而归不肯乱小人之群也
(兑下/震上)归妹征凶无攸利
 兑之少女居 (第 26b 页)
  明扬明扬也 书古文训明明扬仄陋今书尧典作扬
集韵云扬古文作扬宋书恩倖傅序明扬幽仄唯才
是与温子升舜庙碑感梦长眉明扬仄陋皆用古文

也又通鉴牛仙客加 尚书张九龄
曰惟旧相及扬历
中外者为之昔人文字中往往用扬历字或误书作
敡因读为踢历者非也(扬从昜音阳敡从易以䜴切 (第 29b 页)
子剑首一吷一曰饮也)○缺(倾雪切亏也说文器破也)
(又电光照处谓之列缺亦作)(唐李嗣真传大常缺黄钟 张九龄
选举疏每一官缺以不㳄用之此与欠阙空阙亏)
(阙之阙同义又毁也玷也江文通上楚平王书坐贻谤缺重增)○朅( (第 45a 页)
 矣六二当否之时正所谓用事之小人也包承大人
 非其本心也以公论所在士望所属而残害之已亦
 难乎其为处矣如李林甫于 张九龄
虽恨犹曲意事
 之可以保富贵而不及于祸则小人之吉也包承者
 小人处君子之术也君子岂可为小人所处哉当于 …… (第 6b 页)
 得时得志之小人也剥床而及于人之肌肤则为切
 近之灾而国势至此亦决不可为矣裴延龄李林甫
 基李唐无穷之祸而 张九龄
陆贽辈知有退处贬窜
 而已呶呶然痛哭叫号如阳城者欲何为哉以五阴
 自相顺次言之为贯鱼之象以众阴在下一 (第 51b 页)
 者乎以唐玄宗之才智讨平韦武之乱委任姚崇宋
 璟以致富庶开元之际可谓丰矣内耽女宠外信小
 人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窜身巴蜀几至亡国此其
 明验也 张九龄
以直言往而遂得罪其疑疾不亦甚
 乎惟当积其至诚以感动之则可以得吉至诚而不
 动者未之有也诚之至则可以 (第 25a 页)
   季武子无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二十三年/)
季武子无嫡子公弥长而悼子少武子偏爱废长立少
始者访于家臣申丰申丰据义守正不从其言退归尽
室将行他日又访之对曰其然将具敝车而行武子废

长之心稍止他日又访臧纥纥谄谀容悦之人欲将迎
武子之意乃曰饮酒吾为子立之乃废公锄立悼子大
抵人心未定之际最看他问得甚㡳人彼其欲为不正
之举其初心未敢便为使其问得正人则陈善闭邪私
心决不敢启若是问一个容悦谄谀之人逢其恶其事
易做得成唐明皇虽有废立太子之意问 张九龄
九龄
据义守正不从其言明皇虽有废立之意终未敢为到
得访李林甫林甫便承当此事使明皇一日杀三子明 (第 7a 页)
   季武子无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二十三年/)
季武子无嫡子公弥长而悼子少武子偏爱废长立少
始者访于家臣申丰申丰据义守正不从其言退归尽
室将行他日又访之对曰其然将具敝车而行武子废

长之心稍止他日又访臧纥纥谄谀容悦之人欲将迎
武子之意乃曰饮酒吾为子立之乃废公锄立悼子大
抵人心未定之际最看他问得甚㡳人彼其欲为不正
之举其初心未敢便为使其问得正人则陈善闭邪私
心决不敢启若是问一个容悦谄谀之人逢其恶其事
易做得成唐明皇虽有废立太子之意问张九龄 九龄
据义守正不从其言明皇虽有废立之意终未敢为到
得访李林甫林甫便承当此事使明皇一日杀三子明 …… (第 7a 页)
皇之 张九龄
武子之申丰也明皇之林甫武子之臧武
仲也古之人君必使朝廷之上蔼蔼然多吉士皆无一
憸人厕于其间盖平时未见 (第 7b 页)
 申生于死地即晋侯杀之矣夫世子国之本不可动

 也自古人君以谗害之者岂特自戕其天性哉国之
 乱亡鲜不由比故 张九龄
谓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
 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杀戾太子京城
 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悯怀太子中 (第 9b 页)
 (宋仁宗至和元年御史马遵疏曰臣每读唐书见宰相/崔群对宪宗论开元天宝间事未尝不废卷而叹以为)
 (知言其略言安危存亡系所任明皇用姚崇宋璟 张九/龄
则理用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人皆以天宝十五年禄)
 (山自范阳起兵是理乱分时臣以为开元二十年罢 (第 19b 页)
贤/相
(第 19b 页)
张九龄
专任奸臣李林甫理乱自此已分矣其切)
 (至明白如此岂不谓之知言乎盖人之用舍存乎前/国之安危系乎后譬犹 …… (第 19b 页)
 (日食正阳之朔大异仍见多事可虞伏望陛下深惟/三圣基业之大四海生灵之广采中外之公议斥左)

 (右之私言鉴开元天宝之理乱戒林甫 九龄
之用舍/安危之几在此一举间不容发虽悔何追陛下擢臣)
 (冗职之中任以言事之责日夜惟念无以补报若烦/碎 …… (第 20a 页)
 (仲尼论圣人君子善人而归之有恒何也曰是亦贤/人也易曰可久则贤人之德壬人之使为治朝更而)
 (夕坏变诈诪张不半其身而覆亡随之司哀也夫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以裴耀卿为侍中 张九龄)
 (
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门下三品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左右凡上动静无不知之以是对奏常)
 (称旨又多得 (第 36a 页)
内戚之助上既欲以为相问于 中书令/张九龄九龄
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
 (异日为社稷之忧上不从时上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 (第 36a 页)
九龄
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阿上意)
 (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附武惠妃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皆欲废之 (第 36a 页)
九龄
力争不肯奉诏林甫初无所) (第 36a 页)
 (言但谓内侍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宫奴谓 九龄
曰有废必有兴公为援宰)
 (相可长处 (第 36b 页)
九龄
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动色故讫 (第 36b 页)
九/龄
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短 (第 36b 页)
九龄
于上上寖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猎挺之言于 (第 36b 页)
九龄
曰省中岂容有伏猎)
 (侍郎繇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林甫以是怨挺之挺之/先有出妻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琰坐赃罪下 (第 36b 页)
法司挺)
 (之为营解林甫以是并中 九龄
及裴耀卿皆罢去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林甫明召诸諌)
 (臣谓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 (第 36b 页)
也当天宝之初 张九龄
犹在位而志不行非所谓阳无
介欤无介者谓无助也一君子岂足以胜小人哉否至
四而君子之志行故至上而小人之否 (第 3b 页)
兵至于两败 张九龄
去而太子瑛死李泌在而广宁王
安由是观大臣之系于国家岂浅鲜哉
向戌以弭兵为名而晋楚之从交相见自此南北两 (第 26b 页)
魏归梁而武帝用朱异之/言而纳景履霜不戒卒致乱亡)
皇之视禄山(安禄山倾巧善事人人多誉之上益以为/贤 张九龄
杨国忠数言其必反而帝不以)
(为意宠待日盛/卒致范阳之变)皆始以为何能为而终至于败亡也是
则陈侯何能 (第 8b 页)
秋之鉴也(唐元宗千秋节王公并献宝鉴 张九龄/
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以伸讽谕)故吾
以谓献丹扆之六箴者(唐文宗昏荒数游幸狎比群小/听朝简忽李德裕上 (第 14b 页)
  楚文王宠申侯(僖七年齐人伐郑郑杀申/侯以说于齐注见前篇题)
爱而知其恶者天下之至善也亦天下之至不善也凡
人之情有所爱则有所蔽有所蔽则有所忘不蔽不忘
卓然知其恶于深爱之中唯天下至公者能之何以反
谓之大不善乎知而远之善之善也知而近之不善之
不善也明皇之于李林甫(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
(不知之由是奏对常称旨上悦之上欲以为相问于 张/九龄
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家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 (第 11a 页)
  楚文王宠申侯(僖七年齐人伐郑郑杀申/侯以说于齐注见前篇题)
爱而知其恶者天下之至善也亦天下之至不善也凡
人之情有所爱则有所蔽有所蔽则有所忘不蔽不忘
卓然知其恶于深爱之中唯天下至公者能之何以反
谓之大不善乎知而远之善之善也知而近之不善之
不善也明皇之于李林甫(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
(不知之由是奏对常称旨上悦之上欲以为相问于张/九龄 九龄
对曰宰相系国家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 …… (第 11a 页)
用把者爱而不知其恶者也不知
其恶而用之犹人情也若明皇则既知其恶矣其目林
甫以妒贤嫉能品题之妙虽借辞于 张九龄
之徒殆不 (第 11b 页)
 事未至则忽而不信或指之以为狂妄及其已至虽
 能悟其忠而悔其不从则是噬脐尔唐明皇天宝间
 李林甫以佞谀见用而 张九龄
以忠言见黜当此时
 必以林甫为贤而 (第 27a 页)
九龄
为不才也及其祸𤼵幽陵 (第 27a 页)
 身窜巴蜀乃知 九龄
之先见而悟林甫之嫉贤妒能
 也岂非所谓颠倒思予者乎至于德宗用一卢杞以
 致泾卒之变亦可悟矣犹谓卢杞非 (第 27b 页)
 穷尔反侧之心也自古谗人如骊姬之谮太子申生

 如武后之谮王皇后如李林甫杨国忠之谮 张九龄
 
可谓难知矣如此言我闻其声不见其身其小人之
 情状可谓隐然而难知也然以此诗穷小人之情状
 反侧亦可以见 (第 2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