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代回江西李宪珏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五、《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五
制五刑以即天,已惭占笔;
居四民而时地,猥使代庖。
谅皆皇华之光,密有蔽芾之荫。
恭惟某官遍持三节,荐历诸司
方赤子之弄兵,金坚蔓炽;
赖绣衣之持斧,风动草披。
仁远及于一廛,官躐升于八座。
某水焉得北,日已薄西。
总余辔于扶桑,安知饬化;
集王事于苞栩,愿见劳还。
远斋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三、《敝帚稿略》卷四、《永乐大典》卷二五三五
予友上饶徐致远卜居玉溪之南,为藏修游息之所。
后负古城之山,前揖南涧之谷,中有渊然一泓,依栖霞山,曰霞泉。
泉之下,辟小斋。
斋外相与照映,盖致远心地洒然,而境地之胜亦如之。
况深于琴,精于诗,鼓于斯,赋于斯,则山鸣泉响,动竹应,若皆知音者。
尝求名于予,予曰:「何必他求,以字名曰远斋可乎?
陶靖节结庐人境而心远地偏者,亦如是耳」。
此十五年前语也。
兹予被命来司闽臬,致远实偕行,因语前事曰:「名既自君立,则发挥远意以记吾斋,岂宜复他属」?
予曰:「记则不能,尝试评之。
人之智识志愿最喜乎远而恶乎近。
苟智识之所及者远,则可以成远业;
志愿之所期者远,则可以经远猷。
否则卑污浅陋,见不踰乎目睫,行不越乎寻丈,固无望其远到矣。
夫远孰有远于天地者乎?
周行一百七万九百馀里,天之远也。
自东极至于西垂,自南极至于北垂,各二亿三万三千里馀,地之远也。
人而欲同其远,则何以哉?
然此特天地之象形,犹未足以为远也。
有象有形,则有限有穷,惟非象非形,无声无臭,则所谓道也。
天特此道之成象,地特此道之成形,道则神无方而易无体,岂里数之所能计而百千万亿之所能算哉!
故虽未始离乎天地之间,未始出乎象形之外而广矣大矣。
其远不御,莫究其限量,莫诘其终穷矣。
抑予闻之曰:『仁之为道,远行者莫能至也』。
又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则果远乎,果不远乎?
亦惟知远之近者,斯可以入德乎!
放之弥满六合,敛之退藏于密,则虽远而非远也。
密莫密于此心,此心之神倏然在九天之上,倏然在九地之下,又倏然在八极之外,往来不测,莫知其乡,则又非远而远也。
不以远为远,而以不远为远,斯真知远矣。
此斋虽小,中具宇宙;
此斋非近,宇宙非远。
于此斋而鼓琴,将眇宇宙皆琴声也;
于此斋而赋诗,将眇宇宙皆诗句也。
推此智识,充此志愿,而近如目前之小得失、小利害,尚足以动吾心而置秋毫之欣戚哉!
致远有晋宋间人物风度者也,当自有契于此。
予言赘矣」。
致远曰:「命之矣,请书以为吾远斋记」。
方氏族谱序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六、《铁庵集》卷三四
方氏之先出于神农,始得姓者曰雷,神农八代孙冈帝之子也。
黄帝蚩尤,以功封方山,食其邑,因氏焉。
子孙以世相传。
明与风力并驱,回从雷泽之游,赞乂洪水。
在夏曰相,勒绩中兴。
佐周者叔夐,见于秦;
赏与望与阳见于汉。
世居河南,有曰纮者遭新莽乱,过江宅,自是江左之方悉祖于纮。
纮生雄,为司马府君
雄生储、侪、俨。
和帝时,俨负文武材,辟三公不就,高蹈茅山
侪仕至南郡太守
储位历太常卿、黟县侯,有张文臣为之碑。
自得姓以来,其见于文字者如此。
侪、俨之后无闻。
生赞之、观之、弘之,皆当世知名士。
赞、弘子孙星居江浙。
本祖琡,乃观之之后,中间世次莫详,则谱不存之过也。
琡仕都督府长史,一子殷符为威王府咨议,统兵平巢,改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则僖宗中和四年也。
中丞之子七,其三早世。
有曰某,为户部侍郎,其子官于滁,因家焉者;
有曰某,守潭州湘阴簿者;
有曰廷滔,官尚书左仆射,子孙家于江州者。
吾祖廷范为温州平固,历宰长溪古田长乐县,遂卜居于泉之莆田,为聚族始祖,则中丞第三子也。
虽累赠金紫,而所宰三邑皆闽地,父老相传,至今犹号为长官
盖唐季俶扰,长史中丞子孙各家于其官。
长官既定为闽人,怆念故地,藁葬祖父,以寓之思,今乌齐与丰田二穴是也。
长官灵隐山
虽仕闽,犹为唐官,至六子则王氏之闽矣。
仁逸水部员外郎仁岳太中秘监,仁瑞秘书省著作郎,仁逊大理司直,仁载礼部郎中仁远秘书省正字
今绘像于广化寺之荐福,所谓灵隐长官六房是也。
方五季乱,所在分裂,豪杰无以为归,各仕于其国,长官六子适值其会。
龙兴,向之仕于其国者相与归仕于天子,而长官之子孙彬彬辈出,联翩高第,参错要路,遂与中州名臣抗衡,而长官之后始大。
今其来者各求以功名自见于世,方兴而未艾也。
故合天下之诸方不如莆之盛,合莆之诸方不如长官之盛。
枝叶蕃衍,冠冕辉映,所在充牣,几半于莆。
诘其从来,俱出六房六房之出则一长官也。
噫!
由一人之身而至于以百计、以千计,盖将以万亿计而未止,亦可谓盛矣!
然人之情少则易亲,多则易疏。
吾宗最以多称,固有一族之居,五服之近,庆吊拜跪未尽废,卒然邂逅,熟视而揖,则其疏且远者相值于涂,憧憧往来,不相孰何,固宜。
噫!
由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曰涂人者利害不相及之谓也。
不相及犹可也,推其薄将有不得为涂之人者。
吾用是惧,此族谱所为作也。
得吾谱而观之,犹观水焉。
大川三百,支川三千,或流漫而愈长,或潴汇而滋浩。
或委蛇曲折(〔一〕),已微而复大;
或不安其所,溃溢而四出。
沿流究竟,则同出于昆崙之区、黄河之原,有本者如是夫!
凡今之所以相视如涂人者贯穿联络,同自一脉中来,观吾谱者尊祖睦族之心可以惕然而生矣。
远则难合,多则必散,势也。
势,吾末如之何,要之人人不可无此心也。
以孝弟之心相往来,则宗盟笃矣,风俗厚矣。
祖心也,吾也,将举宗人皆然,有不然者,彼独何
大琮窃慕古之贤人君子皆能自序其先世,笔史者亦为标之于其传。
前辈有自作谱例,载之家集,集行于世,谱亦随之。
其先世岂能皆贤,盖其无所闻知,随世磨灭者多矣。
以无所闻知之人,而得以辉煌于史册,著见于文集,有所附以为不朽之传,则贤子孙之力也。
顾其同时之人岂无自序自谱之?
而史之不传,集之不行,则遂泯焉。
为人子孙者勉之哉!
前辈曰立法以为谱,学者事也,盖以责子孙之好学者。
吾知勉而已,知尽学者之事而已,安能逆料其不传不行而遂已哉!
需次之隙,搜寻旧谱,纂次昭穆。
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从;
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寡。
来者从而续且补之,则可以至于无穷而不乱,长官子孙必将大有兴者,安知其不传且行也?
凡我族类,相与勉之哉!
策问朱文公遇合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铁庵集》卷三○
问:恭惟皇上厉精不倦,日御经帏,尝以《孝宗宝训》为法,事事践行;
又进读朱文公《论语集注》,字字䌷绎。
光昭烈祖之丕训,笃信先儒之格言,甚盛德也。
观讲之臣所以切切于人主之身心者,用工必密,而精华之见于外者,以人物与世治之际觇之,恶腐儒而用真儒,非《宝训》之语乎?
选众而不仁远,非《集注》之所致意者乎?
然窃有疑焉。
《宝训》之书,乾、淳之大典也;
《集注》之书,成于淳熙之间也。
由今而观,犹想象慨慕,而况圣君贤臣之同时乎?
若公者非所谓真儒乎?
非所谓选众与皋、伊比乎?
廉退见嘉,屡召乃至,登封凡三,秉烛读奏,其知之岂不深欤?
始以编摩去,中以使节行,最后几寘左右,曷又不果欤?
不独公也,中间广汉宣公、东莱成公聘召相踵,讲肄相邻,独不挽公俱入,以成一时会合之盛欤?
所与公书疏,一则曰阳微阴盛,未见复亨
一则曰群阴峥嵘,阳气断续。
今考其时可以言盛,而消长之机犹若有憾欤?
其血脉可得而闻欤?
然培养儒学,以遗无穷,非乾、淳之泽欤?
自其用世者言之,立纪纲,定战守,节国用,奏疏具在,使公尽父其学而翊之以群贤,将不止如乾、淳之所观欤?
中更学禁,既而复伸,天开明时,表章弥笃,言存道行,则亦公志。
微阳而复盛,合众正以同升,此乾、淳诸贤之所不能得,而今见之。
若曰其时倍难,则昔者圣贤曰期月而可,曰以齐王犹反手,非处极难之时欤?
得君行道,岂不吾以欤?
取《论语》早讲,匪徒尊其书、诵其说而已,固将见之行事也。
节用爱人,本朝名相事业自此书出。
以今揆之,其节与爱自何始?
不宁惟是,凡公之四书靡不崇尚。
大学》之义讲矣,曰正心所以平天下;
《中庸》之说进矣,曰修身所以治国家。
然《大学》末章曰生财有大道,《中庸》九经曰柔远人,非今日之所最急者乎?
圣学日新,心正身修,宜有明验,而国家之治,天下之平,财用之生,远人之柔,未能上副责治之意,何欤?
诸贤会聚,公学显行,此一大气数也,而世未被儒者之效,抑犹有待欤?
帝入东学,上亲也,东于时为,诸君讲贯其中,将以待问,盍考乾、淳之盛与公之学,取其切于时者言之?
广仁说 南宋 · 蔡格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三、《蔡氏九儒书》卷六《素轩公集》
格尝诵先师文公之言曰:仁之为道,其大也已!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之理也。
春生夏长,秋成冬藏,运用乎四时,流行乎天地,育万物而妙无穷,其德莫大焉。
「维皇上帝,降衷下民」,命之性也。
恻隐辞逊,羞恶是非,发乎情耳。
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万善之纲领,万事之节目,莫不咸在也。
人莫不具乎天地之性,性即理也,情即气也,天人合一之妙也。
德于天谓之元,德于人谓之仁。
仁者人心之全德,人道之极致也。
偏言则一端,生之始也,善之长也,仁之理所以名也,发之用所由立也。
专言仁则义、礼、智无不贯焉。
礼者,仁之序也。
义者,仁之宜也。
智者,仁之知也,万物非仁不育,万事非仁不成。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故君子之学莫先乎仁。
「孝弟」所以为仁也,「复礼」所以为仁也;
「居处恭,执事敬」,所以求仁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所以求仁也。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求在我者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乎,仁即随焉。
孝乎亲,斯仁矣;
义于君,斯仁矣;
复乎礼,斯仁矣;
达乎智,斯仁矣。
能爱人者仁也,能恶人者非欤?
全其体者仁也,杀其身者非欤?
以己及人者仁也,弃国而逃者非欤?
行不必同也,事不必异也,发乎中心之诚,达乎天理之正,仁矣哉!
故日月至焉,暂乎仁者也;
三月不违,时乎仁者也;
纯亦不已,久乎仁者也。
久则一,一则天,天则动静语默,无适而非是理之流行矣。
或曰:「仁诚天下之全德,学者所当必为,不可畏难而苟安,宜乎子之厚望乎人也,敢问用力之序何如」?
曰:切问而近思,先难而后获,循理而无违,勉勉而不已,仁道虽大,其孰能御之!
过此几非在我者。
曰:「子之言仁与道其无异乎」?
曰:道者天也,仁者元也。
元统乎天也,仁统乎道也。
曰:「然则子之言与朱子之说,其有异乎」?
曰:朱子之言至矣。
夫仁之为道也,语其妙则至微而难名,语其用则至费而难尽。
原其心之生理,以明夫仁之妙用者,朱子之言仁也;
原其心之全体,以尽夫仁之功用者,愚之广仁说也。
是皆夫人之所已言也,何敢异乎!
因书以自警。
世之求仁者,尚当用力于《论语》之书,将孔门诸子问仁处及夫子所答处反复玩味,以求通焉,则仁道庶几其有自得之趣矣。
次韵张秘丞皱玉诗1252年 南宋 · 刘克庄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雨湿红裳靡待,摘来深愧木瓜投
祗今陈紫无真本,比昔姚黄胜一筹。
聊荐金盘蠲渴肺,不烦绮席啭歌喉。
圣朝仁远停包贡,赖有公诗为拔尤。
保康军官吏军民僧道耆寿等示谕敕书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八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三
敕保康军官吏军民僧道耆寿:朕以杨蕃孙奕世联姻,有子尚主。
国之肺腑,其贵仕固宜;
王之爪牙,非信臣不可。
兹宣麻于文德,俾授钺于房陵
既昭予笃近之心,亦示尔仁远之意。
虽牙纛未尝临远,然耄倪莫不闻风。
今特授杨蕃孙保康军节度使,提举佑神观,免奉朝请进封淳安郡开国侯,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百户
故兹示谕,想宜知悉。
荐福院方氏祠堂1262年1月10日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闽中金石略》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忠惠方公太史公《自叙》法,论述其世次甚远。
至唐末讳琡者,为都督府长史
子讳殷符,为威王府咨议,以平巢功进银青,兼御史中丞僖宗中和四年也。
中丞七子,第三子讳廷范,历宰长溪古田、长乐三邑,遂定居于莆。
怆念中原,稿葬祖父衣冠于乌齐、丰田,及卒,葬灵隐山
以子贵,赐金紫。
然古老相传,犹号长官云。
长官尝欲营精舍以奉先合族而未果,六子水部员外郎仁逸、秘书少监仁岳著作郎仁瑞、大理司直仁逊、礼部郎中仁载、正字仁远协力以成父志。
请隙地于官,买南寺司业圃以益之,于是荐福始有院。
既共施宝石全庄田三十石种,又施南箕田七石种、南门三石种,秘监也;
施漈上田三石种,正字也;
施濠浦田十石种,礼部也;
增景祥横圳田六石种,僧叔祖住山有麟也。
计种五十九石,产钱七贯二百六十五文,于是荐福始有田。
见于莆田君吕丞祐之记。
旧祠长史中丞长官三世及六房始祖于法堂,遇中丞祖妣、长官祖二妣忌则追严,中元盂兰供则合祭,六房之后各来瞻敬,集者几千人。
自创院逾三百年,香火如一日,后稍衰落,赖宝谟公、忠惠公后先扶持而复振。
至景定庚申,院贫屋老,赋急债重,主僧宝熏计无所出,将委之而逃。
忠惠寺丞君悯七祖垂垂废祀,慨然出私钱输官平债。
经理两年,铢寸累积,一新门庑殿堂,乃帅宗族白于郡曰:「郡计取办僧刹久矣,新住持纳助军钱十分,满十年换帖者亦如之,问助军多寡,未尝问僧污洁,刹乌得不坏?
愿令本院岁纳助军一分,岁首输官,主僧许本宗官高者选举」。
又曰:「院以葺理而兴,以科敷而废,今后除圣节、大礼、二税、免丁、醋息、坑冶、米面、船甲、翎毛、知通仪从,悉照古例输送,惟诸色泛敷如修造司需求陪补、僧司借脚试案等,官司所济无几,小院被扰无穷,乞并蠲免」。
郡照所陈给据,仍申漕台礼部礼部亦从申符下郡县。
乃谂于广族曰:「南山,祝圣道场也。
岁满散日,族之命士有随班佛殿而不诣祠堂者,自今祝香毕并拜祠,饮福院办面饭,并劳仆夫。
灵隐金紫墓昔拘烝尝分数,命士、举人监学生多不预祭,自今省谒,院办酒食,请众拜扫。
内赴官入京人免分胙」。
众议曰:「宜著为规约,愿世守之」。
寺丞属余记其事。
余惟古之尚论世家者,曰种德,曰积善。
成季宣孟无后,皋陶庭坚不祀,非种积之不善,殆显扬之未至。
初,长官以孤身仕闽,犹为唐官。
及五季分裂,仕者各就其方,六子皆仕王氏。
入宋,长官诸孙擢科甲、以文业著见、号名臣者项背相望,遂为本朝故家甲族。
余读忠惠序谱之言曰:「合天下诸方莫如莆之盛,合莆之诸方莫如长官之盛」。
秘监五传而有宗卿焉,礼部九传而有忠惠焉。
宗卿哭奏陵寝,泪溅御袍;
忠惠昌言伦纪,语触天颜。
闻其风者,百世兴起。
七祖种积于前,二贤显扬于后,其世祀也宜哉!
新祠成,并祀二贤于两傍,以为万世臣子轨则,非直侈方氏一门衣冠之盛而已。
寺丞方盛年而继先志,捐私财而倡义举,力善进德未已,余当屡书不一书。
宗卿讳庭实忠惠讳大琮,宝谟讳信孺
寺丞名演孙,方需次建昌守。
僧法通,刺血书《楞严》、《华严》二经者,寺丞之所选举。
始院惟一僧,通至未几,变律为禅,今有十二僧,略如丛林云
英德赵使君墓志铭1248年1月1日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
英德赵使君将葬,其孤良镡等自抚走书至莆,徵铭于余,其词甚哀,读之使人感动。
余不及识君,然前江西宪尚书郎刘君居厚,余群从也,今谕德少卿李公,余所敬畏也。
居厚首荐公才学,李公实状公之行,乃采摭而书之。
公讳必健,字自强,宗室商王元份之后。
六传至达州团练使博陵郡不器,高祖也。
建炎扈跸省方,因家临川,卒,敕葬郡城南十里,兆域广袤,其后多祔焉。
保义郎善能,曾祖也。
成忠郎汝弼,祖也。
朝请郎崇远,父也。
,生母吴,皆赠宜人
朝请公志槩轩举,不屑右阶,巷处萧然。
公其第四子,少嗜书,不知世有纷华盛丽之观。
乡先生危公稹、弟和俱有盛名,士之从者如云,难疑答问,言人人殊。
公在其间初若无异同,徐出一语折衷,众皆耸伏。
二师曰:「吾衣钵有所付矣」。
年十七拔漕荐,嘉定丙子再荐,明年进士
丁朝请公忧,窭甚,授徒自给。
馆于大姓罗氏最久,因从北谷公必元游,日夕讲贯切磨,所诣愈高远。
服阕奉对,中乙科,授修职郎南昌尉
县富家翁夜逐盗,为盗所毙,游徼迹捕不获,执尝犯盗者鞫之,已伏。
府委公阅实,公察其冤,物色,知翁积镪贯朽而不予家人一钱,孙某夜穴壁取之,翁持杖奔击,孙闇中格斗,误中翁要害而死。
白尹,释囚,孙竟伏辜,人称神明
秩满,调桂阳军法曹
自初筮至此,用玺赦、登极、躬射、庆寿恩循承直郎
守委公与理掾督赋,旬课殿最,理掾趣办,守数称奖以风厉公
公曰:「迟旬日,郡计未遽不足而民受一分之宽」。
守感悟,少缓期会,民争乐输,赋入反羡。
境内二徭相从雠杀,郡下掾属议,公请谕其酋平之,守不答,檄巡尉逮捕。
徭拒,杀吏卒,执辱,守议调飞虎军及禁军。
公争曰:「列郡可擅兴乎!
宜遣土兵扼冲要,内请命于帅府」。
守卒调禁军,徭披猖益甚。
余帅嵘劾守挑寇生事,罢之,使参议官刘用行摄郡。
公谓刘曰:「徭非真反,畏罪耳,帅府驰尺纸抚之,必听命」。
刘曰:「谁可行者」?
公请自行,刘大喜,遣之。
初,公摄令平阳,徭素熟其恩信,及是争逐拜马首。
公开谕祸福,皆投戈散去,一郡解严。
帅白之朝,乞与改合入官。
会帅去,公赏格不行,绝口不自言。
去为宁都丞,彭守铉改筑外城,公与有劳。
居厚持宪,罗致之幕,兼郡纠曹
民有失其孺子者,踰月父遇诸涂,曰:「水东巫家匿我,将杀以祭鬼」。
又指一市人曰:「此匿我者」。
府付县,改左狱,鞠之皆不成。
公以孺子抵水东,诘巫家所在,则词劳。
公取果啖,问孺子辄妄对,乃佯设械器恐之,始吐实曰:「我持父钱取质于博,不敢归,有镊工郭者诱我鬻之城外僧舍」。
即逮郭置对,具伏。
宪奇其材,疑狱久讼皆咨焉。
郡缉闽广犯椎埋盗敚鼓铸者,常鱼贯牢户,公平反剖决,数月狱空,州人谓旷百年未见。
石城县屡残礉,一小使臣为宰,尤贪暴,宪劾去之,以公摄令,罢前令创增之赋,釐版籍,覈吏奸,民力稍苏,郡□寖少。
宪喜,奏乞就畀铜墨。
新守胡某急赋,补解外复责预纳,公力争,守怒曰:「独君能令石城耶」!
公不为动。
属宪、守不咸,宪奉祠去,守掇拾细故为宪罪,冀公助己。
公曰:「昔蔡挺泄韩、富机事于吕文靖,吾不为也」。
守选他官来代,且改辟。
公解印归,而朝廷可宪奏,寝守辟,守寻亦替去。
邑人空巷来迎,恩信浃洽。
剧贼淮西、罗洞天聚众出没赣、汀、潮、数州,郡檄令合官民兵讨之。
公议:「此曹散则一夫可擒,聚则大兵难胜,当徐图之」。
乃遣间设计以携其党,渠帅以次就缚,贷馀党不问。
罗畬峒首黄应德久负固,亦请出谒,公延见享劳之,感泣辞去。
已而邵农至其所,应德曰:「吾父来矣」。
率妻子部曲罗拜,愿附省民,输王租。
迄公去,溪峒无反仄者。
县庠久废,科诏下,率无一人充贡。
公葺夫子殿、讲堂,立课试法,是岁偕计吏者三,明年擢第者一。
馀力葺县廨,作两庑及鼓楼,颁、宣诏二亭。
县郭依江,始为浮梁以通往来。
逾三考未得代,前胡守除台察,奏夺公考举,士民洎诸峒酋长攀卧出境者以千万计,相与祠公于学。
淳祐丁未,诏还公考举以直前诬,改奉议郎、知兴国军永兴县。
对境风寒,号为次边,科调繁多,田里穷空。
公于急符中寓宽意,庭无租瘢,村无吏迹。
异时科民稻草实塞,输送之费百倍,公白制阃,改输郡之三屯。
民兵赴郡月阅,公请岁一诣郡,而月阅责之隅总,民大悦。
台阃交章公车,去通判扬州
丞相鲁公开大幕府于扬,事关安危成败者以身任之,而郡政民事则集思而广益焉。
公上竭忠规,下通物情,凡经公幕画处分者,鲁公辄称善,下令府僚启拟必经公参署乃行。
然公谦厚,善藏其用,阖府参佐百馀人与公共事,自始至终无面从背憎者。
垂满,鲁公奏署淮西机宜。
虏入寇,其酋孛花拥数万众薄城,鲁公身督战,选幕客自随,公在选中,縳孛花至戏下,虏遁。
幕府上功,诏增一秩。
鲁公乞畀以郡,除德庆府
未上,改全州
以风闻归,于屋西偏作书楼,映以亭榭,缭以花木,自号石泉居士
时公迫希年,北谷罗公八十馀,犹子运管君一龙、前复守危骖皆六十馀,所居比邻,相与修耆英故事,觞咏自适。
福山距家百里,公爱其冈阜环合如古铜谷,因卜寿藏其间。
景定庚申,鲁公自上流间关百战,败虏于蘱草坪,又败之于白鹿矶,走扈必烈,再造王室。
既归□,起公知英德府,有旨趣行,以辛酉七月太守事。
广郡多荒陋,英不幸有锦之名,来者率竭泽而去,郡愈创残。
公推见郡计出入,某赋重害民,某费冗亏公,某例侈伤廉。
方条上而釐革之,无几何疾起脏府,犹自力柅欺弊,拊凋瘵,书判谆谆,具宣圣君贤相仁远之意。
阖城稚耄即郡治为佛老事三昼夜,为公祈安。
疾甚,整冠端坐,曰:「吾死不为夭,恨病久,不能少苏英民,有愧何公耳」。
何名甫,元符间守英有去思者。
语毕而逝,壬戌正月丙戌也。
二月戊申,其孤奉柩登舟,送者倾城,哭声干霄,若悲其私亲然。
积阶至朝奉大夫
公清丽冲约,自奉如穷书生,无囊橐厚藏、苞苴私觌。
居官事当施行,虽临以权贵风旨不少变。
副阃朱公申有田若干亩籍永兴,求减税,终不尽副其所欲,然朱公反因此荐之。
至于为民兴除利害,则勇猛坚决,不可回止。
尤机警有谋虑,料未然事如蓍龟。
吏民有丽法者,必雅责以候其改,甚不得已然后绳之以法,故所至有仁闻,既殁有遗爱。
交游虽多,然平生深厚者可屈指,皆当世名士。
素工属词,雅不追琢时好,而骨力峭拔,居然高胜。
南昌时,意一徐公清叟、铁庵方公大琮厚斋冯公椅莆田方公阜鸣参错幕府,皆折辈行愿交。
意一与公倡和盈轴。
永兴时,漕吴公子良得公诗启,称其遒密典重。
遗文若干卷,藏于家。
公生于绍熙癸丑九月三十日,享年七十。
娶陈氏,封安人,赠宜人
公义方素严,父子自为师弟。
子五人:良錊,文林郎湖北常平干官
良鉎,承直郎淮东安抚大使司干官,皆前卒;
良镡,修职郎吉州永丰县
良銿,迪功郎饶州安仁
良鍷,修职郎赣州宁都县东尉
良锌、良镡、良铨,乙未进士
良钰,庚戌上舍
及公存,诸郎皆已策名。
三女:长适进士罗大中,次适登仕郎许梦应,次适迪功郎、监安吉州南寻镇张士可。
孙六人:友汉,国子进士
友淳,将仕郎,后提辖左藏库孟坚,今名由恭;
友赐,漕监进士,友澄,国子进士
友泳,以公遗泽补将仕郎
友淀。
孙女二:长适登仕郎胡梦华,次幼。
诸孤卜以癸亥八月庚申葬公于福山,遵治命也。
公有间、平之美质,政、骏之高才,成名三十年而后脱选。
晚乃遇知己当轴,咸谓公自此升矣,而天夺之速,岂非命欤!
余观昔之秉铭笔者多采门生故吏之所记载,虽退之不免谀墓之诮,余志公阡则异于是。
居厚,贤监司也,泾渭明,举刺公;
李公端人也,衮斧严,褒贬当。
凡余所述,皆本居厚荐书、李公行实,无愧辞矣。
居厚名希仁李公名伯玉
铭曰:
昔英牧,推何公,甫其名,字智翁
坡贤之,见集中,穹壤弊,传无穷。
公远跨,何遗踪,余邈在,坡下风。
秉斯笔,有怍容,得之谁,徵斛峰
猗诸郎,如虎龙,发幽潜,慰哀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
「君」下原有「公」字,据清抄本删。
讲明求仁斋记篇淳祐十二年十二月 南宋 · 蔡权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六二、静轩公集
淳祐壬子春,权到将乐龟山先生,因与嫡孙杨道夫等取先生《求仁斋记》讲明之。
曰:「古之学者求仁而已。
《传》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又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衒鬻而不售,转而易业者,皆于利而怨者也』。
吾以『求仁』名子之斋,庶乎求仁必得而无怨也。
古之人所以求仁者,不亦难乎!
孔门之徒,问仁者多矣,而夫子所以告之者,岂一概而言欤!
有罕言以仁者,以仁道至大而言之不尽也。
故凡所言者皆求仁之方也,若夫仁则未之尝言。
其徒如由、如赐,虽曰升堂之士,至于仁,终莫之许也。
所谓求之之难,不其然欤!
学者试以求仁思之,以究古人求仁之方,将必有以得之矣」。
龟山先生为宝学省翁之祖,所建书堂深嘉而乐道之,既扁之以「求仁」,又述其义以为之记,所以勉进后人,求为学之意深且切矣。
然引而不发,则仁道之大,将安所用力耶?
朱子以心之德,爱之理言之,又曰当理而无私心,曰全体不息,详此十六字,而求仁之要在是。
学者于二先生受罔极之恩,诏之愈至,岂求之之难,果如先生所记云乎?
尝闻仁者心之理也,是理根于人心,用力于内者足以得之。
心不外驰,所存自熟,则仁在其中。
孟子曰:「仁,人心也」。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文公言:「说得来只是个存心,存心便是求仁,所谓求仁者不放此心而已」。
又曰:「尝存此便是求仁之方。
其静坐未接物之,此理湛然清明,及其遇事应接,此理随处发见,只要人常常提撕省察。
一息之间,存养久之,则是理愈明,虽欲忘之,不可得矣」。
释「仁远乎哉」章曰:「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
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
反而求之,即此而在矣」。
三复文公之言,则知求放心者,乃求仁之要法也。
学者求放心,其用力之要当何如?
亦曰敬而已。
夫子告颜渊为仁以「克己复礼为仁」,礼者敬之舆也。
仲弓问仁以「见宾承祭」为言,宾祭者敬之推也。
至于居处恭,执事敬,无非以敬为先。
敬则主一无适,自然操持收歛,心存不放,念念相续,私欲屏息,而仁亦存。
敬则常惺惺,自然体认涵养之功熟,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亦熟。
敬之于心,非有加也,惟整齐严肃,而心即在焉;
心之于仁,非相离也,亦惟心不外驰,而仁即在焉。
张子曰:「敬非有内外宾主之辩,敬在此而心即在此也」。
非心之外别有所谓敬也。
朱子谓:「须臾有间,私欲万端,心之所养者未熟,欲之害仁者随至」。
非心之外别求所谓仁也。
呜呼!
仁之德,爱之理,当理而无私心,全体而不息,仁之极功大矣,未有不自此心之存养充扩者始也。
诚于中,形于外,高明光大,接续不已,极而至于表里内外,远近精粗,无不该贯,心之妙用亦大矣,未有不自此敬之提省收敛、整齐严肃者始也。
先贤言敬只是一个心常惺惺便是,岂可指擎跽曲拳,块然在此而后为敬?
仁只是此心常在腔壳中为主,无私欲间断,则满腔子皆恻隐之心,是则心持而敬自存,心存而仁自熟。
求放心即所以求仁,持敬即所以求放心,虽有次第浅深之不同,要其归则一也。
龟山先生尝问学者曰:「当孺子入井,其怵惕恻隐何故如此」?
学者曰:「自然如此」。
先生曰:「安得说自然了便休?
须是求其所自来」。
延平李先生每教人以静坐默识,体认天理,求至洒落处,然后理与心一。
先生之教,深切著明,曰求其所自来,曰求至洒落处,无非直指其脉络以示人。
诸君子试合二说而求之,静以省察,而验仁道之从生,敬以涵养,而使仁德之自熟,则求仁之方过半矣。
权过庭,知省翁为考亭及门之士,读《求仁》一记,知省翁源委之所自。
因拜先生宅之,登观所记「求仁」之斋,即所见而信所闻,蒙诸同志不鄙晚学,贤令君以教化为尚,屈临见示。
顾权先公以与朱文公相对榻论道,被谪死远方,安敢复强聒而为饶舌者哉!
仰惟先生载道之南,所以私淑邑里之学非一,而理精义微,无过于「求仁」一记。
诵其书,升其堂,如见其人。
且衣冠衿佩之士,衎衎济济,蔼然忠厚气象,益信前哲流风善教之犹存,敢不诵所闻,以相切磋。
富贵利达,无足留恋,百事纷来,与化俱往。
独有义理一途,与天地通,诸君子其亦加之意焉耳。
淳祐壬子冬大寒日
唐近仁字学行近道字学知说 宋 · 高斯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五一、《耻堂存稿》卷三
仁与道难言也,肫肫浩浩,与天同体,学者茫然而求之,乌能闯其藩哉!
故圣人教人常自其近者言之,曰「刚毅木讷近仁」,曰「力行近乎仁」,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曰「忠恕违道不远」,凡皆示人求端用力之要,使之即用以明体,因显以识微,近而不已,则亦终至其域而止耳。
零陵直夫取《中庸》之义,名其长子曰「近仁」,而字以「学行」;
取《大学》之义名其仲子曰「近道」,而字以「学知」,求予一言发其义。
夫力行非仁也,何以近乎仁?
知所先后非道也,何以近乎道?
盖行者仁之实而知者道之门也。
《中庸》三知,知者之事也;
三行,仁者之事也,行不近于仁乎?
近仁而欲无愧其名,则当深体力践,俛焉孳孳,毋惮任重道远而不力,毋以色取行违而自欺,行之不已,仁远乎哉?
《大学》之道,自诚意、正心,至于治国、平天下,条目众矣,而其纲领以致知为先,知不近于道乎?
近道而欲无愧其名,则当惩治本心,精择义理,毋溺于利欲以汩其明,必谨于几微以择所向,知之之至,道不远人矣。
虽然,二者非学不能。
知非学则不明,行非学则不力。
《易》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记》曰:「人不学不知道」。
直夫字二子以知行而贯之以学,其有见于此矣,然而犹有说焉。
先儒谓知行如人,两足不可偏废,二子其观予文,交警互发,则有以知夫仁与道一而二,二而一矣。
乌虖,尚勉之哉!
镇江府淮东总领到任谢皇太后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七、《佩韦斋文集》卷一三
茅檐息影,甘混迹于渔樵;
琳馆祝釐,遽叨荣于牧餫。
愧深负岳,德极戴天。
伏念臣猥以迂儒,偶逢熙运,入则中枢之导旨,出而外闑之脩戎。
才薄力绵,曾微报效;
器盈量溢,祇速颠隮。
一从畎亩之栖迟,分绝云霄之奋迅。
讵图简畀,俯及踦凉。
怀太守印章,已骇邮亭之旧吏;
刺史鼓吹,俾荣乡党之故人。
虽云恩重而命轻,第恐力小而任大。
盖河润九里,流福当藉于贤能;
而日费千金,转饟政难于趣办。
有如驽钝,曷称龙光。
兹盖恭遇陛下正始道尊,贻谋仁远
志存《卷耳》,夙知臣下之勤;
音播《思齐》,克致邦家之御。
肆令迟暮,复被选抡。
臣敢不勉竭孤忠,对扬光命。
德化以治郡,愿希二千石之良;
制课调以救边,所愧五十条之奏。
左近仁字说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四、《佩韦斋文集》卷一二
东平左氏子持咫牍诣余曰:「吾名近仁,里先辈毅夫字之,吾恶其俗也,先生其为我易之」。
余曰:「父之于子,名之可也。
同官之于僚,同姓之于昆弟,同门之于友朋,字之可也。
余于子,仅一再觌面,而敢字子乎?
字之且不敢,而敢名之乎?
且子之名之字,亦未尝俗也」。
辞愈坚,请愈力。
余又曰:「仁者,万善之元也;
而刚毅木讷,圣人固以为近仁者也,恶乎俗?
古人命名,义虽有五,然泰颠闳夭,不以而为嫌,石恶、陈逆,不以恶、逆而为讳;
展禽名,解狐名,其俗甚矣,而皆闻人也。
赵尧、李舜,名非不嘉,而人不以为美称。
苗晋卿名子率,同古帝王之名,而谗夫几得以覆其族。
名岂有俗不俗哉!
吾子取仁以为名,取毅以为字,吾见其美也,未见其俗也。
抑吾闻之,名成乎礼,字依乎名,有因其名之美而抑之者,有因其质之偏而矫之者。
吾子之名信美矣,然毅者,果敢有为之谓,毅虽近仁也,天地严凝之气盛于西北,北方之学者固不患其不毅也。
吾子气刚而貌严,瞻视察察,且年甚少,更历未甚深,余谓非果毅之难,深恐彊恕之不易,请以仲恕易其字,可乎?
孟子曰:『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天之生人,均有是性,亦均有是仁,其所以残忍忮刻靡所不至者,不恕之心害之也。
恕者,仁之端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之所谓恕也。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记》之所谓恕也。
是恕也,即所以为仁也。
人能充夫恕人之心,则反薄而归厚
以己而体物,天地之塞,吾其体也,天地之帅,吾其性也。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则以仲恕字子,固将矫子之偏而归之全者也。
《语》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请因以为赠」。
颐贞斋记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五、《佩韦斋文集》卷九
万户董侯即燕私之斋,扁曰「颐贞」。
学士大夫相率为歌诗铭赞以美之者,亡虑数十人,皆钜笔也。
而侯也复命余为之记,余辞曰:「余所谓欸启寡闻者也,颐之为义,何足以知之。
虽然,《颐》之《彖》曰:『颐,贞吉。
养正则吉也』。
侯之所养,余亦可得而闻乎?
侯以家传带砺,笥袭簪裳,年未艾,为天子出守南土,他人必志得意满,而侯也其中退然,其言呐呐然,何也?
武夫健将,率美衣鲜服,备日月龙凤之饰,而侯也轻裘缓带,宪宪儒雅,何也?
执繁弱,操忘归,凌厉逵阜,驰骋田猎,于侯宜也;
而侯也公退之暇,焚香默坐,图史经籍,旁罗森列,钻卬沈研,若欲离世遗人而立于独者,又何也?
陈二八,食十万,觥船一棹,笑谈燕乐将帅之常也;
而侯也方丈之食虽盛于宾筵,吾食也则执粗而不臧,且爨无欲凊之隶,抑又何也」?
侯曰:「此吾所以为颐贞者也,吾焉知《易」》。
余于是瞿然曰:「侯其可与语《易》者矣。
《易》之《颐》,圣人惟以慎言语,节饮食,垂万世戒。
然衣食所以养吾体,游观所以养吾性,侯兼慎之,斯盖内外夹持,动静交养之至也。
侯其可与语《易》者矣。
抑吾闻之,颐者,养也。
观其自养,所以成己也;
养贤以及万民,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一于正而已。
天地之间,品汇之众,非养则不生,非生则不蕃,非圣贤则无以生,无以蕃,圣人所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皆自颐贞者充之。
故曰《颐》之时义大矣哉!
侯忱能深思颐贞之义,益加慎节之功,他时释军旅之事,为天子司牧烝黎,吾见其兼所爱,兼所养,无一民一物之不爱,亦无一民一物之不养也,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颐之云乎,岂曰自颐而已乎?
若夫厉民奉己,拂经召凶,决性命之情而饕富贵,始虽自养,终乃自贼,是皆《易》之罪人也。
侯其戒之戒之」!
侯曰:「诺」。
侯名谦,字受益,世为河间人云。
熟斋铭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五、《佩韦斋文集》卷八
潼川杨巽申字刚中,以熟名斋,本心文公为之说,虚谷方公为之箴,因为之铭曰:
五谷不熟,不如䄺稗。
仁在乎熟,传有明戒。
造次无忘,夙夜匪懈。
如行万里,有进无退。
真积力久,德盛仁熟
日至之时,己克礼复。
譬彼有秋,黍稷穋。
就实歛华,岂徒半菽。
寒暴更变,昼夜梏亡。
以私灭公,以欲胜刚。
行行如由,堂堂如张。
仁远乎哉,我实自戕。
所以圣贤,三月不违。
视听言动,戒在四非。
为孔之学,为颜之晞。
兹铭尚鉴,仁其庶几。
行则有车送李德章侍尊入京师 其二 元 · 李孝光
 出处:五峰集卷二
舟则在川兮,车则在阪。
人则兄弟兮,不如我之同本。
我思古人兮,鼎耳而玉铉。
思而不见兮,终几无愆。
孰辅予仁兮,孰谓仁远
赠弟仁远入京四首 其一 元 · 惟则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始余别家时,仁远从弟年才十七,今将四十矣。须髯戟张,言论有远志。以湘南教官满考,乘风为上国游。舣舟维扬,迂道来径山相寻。雨中,禅榻共灯数夕,既行,赠偈四章,以纪别思,以戒其速归。
虬须铁面岸纶巾,胆气粗豪语逼人。
二十三年不相见,却疑年少是前身。
赠弟仁远入京四首 其二 元 · 惟则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雨嶂烟峦翠欲流,天开图画万山头。
凌霄阁上凭阑意,留与他年说旧游。
赠弟仁远入京四首 其三 元 · 惟则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白云峰在夕阳边,目送吴云入楚天。
汝到燕山却回首,三千里外又三千。
赠弟仁远入京四首 其四 元 · 惟则
七言绝句 押青韵
锦袍花映凤池明,玉佩光摇紫府青。
富贵著人如醉梦,倚门慈母眼长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