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开元天宝讽止皇甫镈 中唐 · 崔偫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二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
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
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相专用李林甫
此理乱之所分也。愿陛下以开元为法。
以天宝为戒。则社稷之福也。
宰相皇甫湜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相公阁下。
伏以燕国张公说登翊圣明。
底宁泰阶。
推心旁求。
虚已下纳。
房太尉由布衣振起于门下。
张曲江自蓬户发挥于岭底。
而继播休名。
袭佩相印。
克懋勋德。
不忝揄扬。
后之朝望。
因以兴劝。
不多二公而推燕国者。
以杂居偫伦。
齐齿下辈。
崇构栋干。
则杪忽方轻。
琢饰圭璋。
则蒙昧未曜。
器用既光。
持之于耳目之前。
垂后而无配。
名节兼大。
用之于身世之后。
希古而绝伦。
夫岂推策考步之为乎。
藏往知来之兆乎。
盖合以尺牍片言。
申以考迹定貌。
灵异五行之钟粹也。
文章心灵之造形也。
著诚居业
本隐以之显。
观心择术。
自粗以之微。
以是而求。
则坐决万方之内。
立断百代之下。
其术既定。
其道甚明。
窃见前进士皇甫湜
年三十二。
学穷古训。
词秀人文。
脱落章句。
简斥枝叶。
游百氏而旁览。
折之以归正。
囊六义以疾驰。
讽之以合雅。
苟坚其持操。
不恐于嚣嚣之讪。
修其践立。
不诱于藉藉之誉。
孟轲黜杨墨之心。
扬雄之志。
形乎既立。
果于将然。
至于用心合论。
操毫注简。
排百氏之杂说。
判九流之纷荡。
摘其舛駮。
趋于夷途。
徵会理轴。
遣训词波
无不蹈正超常。
曲畅精旨。
置之石渠
必有刘向之刊正偫言。
列之东观
必有孟坚之勒成汉史。
施之奏议。
必有贾谊之兼对诸生
天既委明于斯人。
苟回险其道。
未得按轮而驱。
则必混翼于天池
飧精于沆瀣。
秉矰缴者从而道之。
固无及矣。
傥得游门下。
信其才能。
相公得徇公之名。
有摭奇之实。
后进幸甚。
舍人骖御贱役也。
犹能达扫门之事。
祢衡雕虫薄技也。
犹能遇非常之荐。
今某辱奉恩顾。
实百于舍人之俦。
皇甫湜蕴积才志。
百于正平之量。
处厚舍人之势。
不能达百正平之心。
方切恃私于门馆。
明者观之。
其耻非一也。
惧愚瞽不尽。
谨缮其书论赋合八首。
用卜可否。
轻渎严威。
下情不任战惧之至。
翰林院厅壁记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魏晋已后。
复典综机密
政本中书
诏命词训。
皆必由焉。
唐有天下。
因袭前代。
爰自武德
时有密命。
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之属视草禁中。
乾封年则刘懿周思茂范履冰之伦秉笔便坐。
自此始号北门学士
皆自外召入。
未列秘署。
玄宗开广视听。
搜延俊贤。
始命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待诏翰林
厥后锡以学士之称。
盖由德成而上。
与夫术数工艺。
礼有所异也。
逮自至德。
台辅说之命。
将坛出车之诏。
霈洽天壤之泽。
导扬顾命之重。
议不及中书矣。
尺牍旁午。
章奏丛至。
指踪中外之略。
谋谟帷幄之秘。
阴阳造化。
嘉猷密勿。
萌制乎将然。
事构乎无形。
皆功归元后。
而德播兴运。
循名迹者。
莫窥其辙。
想风彩者。
孰究其端。
虽然。
臧否无得而称矣。
贞元中由此而居辅弼者十有二。
元和中由此而膺大用者十有六。
近日丞相府不由内庭者。
断国论。
宰法度。
虽有利器长材。
未免缺折掉挠。
建中以来。
简拔尤重。
故必密如孔光
博如延州
文如卿云。
学如向歆。
器如黄颜。
直如史鱼
然后得中第。
士之游心处已景行于六如者。
而又饰之以洁球璋之行。
贯金石之诚。
虽潜声匿迹莫能脱。
汉时始置尚书郎五人。
平天下奏议。
分直建礼
含香握兰。
居锦帐。
太官
则今之翰林
名异而实同也。
时论以为登玉清翔紫霄。
岂蓬山瀛州而足喻乎。
齐桓公纳厩人编栈之
以为直木傅直。
则曲无由至。
曲木傅曲。
则直无由至。
后之君子。
戴明圣。
协盛时。
推厩人之规。
移于引贤。
使如贯珠骈璧。
则瑕瑜不杂矣。
内给事李常晖内谒者监王士政并掌院事。
延于十年。
与直徇公之议。
聆于朝端。
中书舍人杜元㯋兵部侍郎傅师洎诸学士
皆涉历岁久。
备乎前文者也。
李常晖以北阁旧记。
室别堵殊。
义非贯通。
改于前厅。
佥以为便。
圣上绍复坠典。
留神太古。
处厚因与司勋郎中路隋职参侍读
通籍近署。
纪述之事。
前托沈傅师
沈公以为称善之在已。
不若使其人让。
处厚无以辞。
时皇帝统临四海之初元也。
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805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赞曰。
文之用。
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
虽其言鄙野。
足以备于用。
然而阙其文采。
固不足以竦动时听
夸示后学。
立言而朽。
君子不由也。
故作者抱其根源。
而必由是假道焉。
作于圣。
故曰经。
述于才。
故曰文。
文有二道。
辞令褒贬。
本乎著述者也。
导扬讽谕。
本乎比兴者也。
著述者流。
盖出于书之谟训。
易之象系。
春秋之笔削。
其要在于高壮广厚。
词正而理备。
谓宜藏于简册也。
比兴者流。
盖出于虞夏之咏歌。
殷周之风雅。
其要在于丽则清越。
言畅而意美。
谓宜流于谣诵也。
兹二者。
考其旨义。
乖离不合。
故秉笔之士。
恒偏胜独得。
而罕有兼者焉。
厥有能而专美。
命之曰艺成。
虽古文雅之盛世。
不能并肩而生。
唐兴以来。
称是选而不怍者。
梓潼陈拾遗
其后燕文贞以著述之馀。
攻比兴而莫能极。
张曲江以比兴之隙。
穷著述而不克备。
其馀各探一隅。
相与背驰于道者
其去弥远。
文之难兼。
斯亦甚矣。
若杨君者。
少以篇什著声于时。
其炳耀尤异之词。
讽诵于文人。
盈满于江湖。
达于京师
晚节遍悟文体。
尤邃叙述。
学富识远。
才涌未已。
其雄杰老成之风。
与时增加。
既获是。
不数年而夭。
其季年所作尤善。
其为鄂州新城诸葛武侯传论。
饯送梓潼陈仲甫(一作众甫)汝南周河东裴泰武都符义府泰山羊士谔陇西李谏(一作鍊)凡六序。
庐山禅居记辞李常侍远游赋七夕赋。
皆人文之选已。
用是陪陈君之后。
其可谓具体者欤。
呜呼。
公既悟文而疾。
既即功而废。
废不逾年。
大病及之。
卒不得穷其工竟其才。
遗文未克流于世。
休声未克充于时。
凡我从事于文者。
所宜追惜而悼慕也。
宗元以通家修好。
幼获省谒。
故得奉公元兄命。
论次篇简。
遂述其制作之所诣。
以系于后。
来南809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元和三年十月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
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
乙未。去东都
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子。明日
及故洛东吊孟东野。遂以东野行。
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
诘朝登上方。南望嵩山
姓名记别。既食。
韩孟别予西归。戊戌
子病寒。饮葱酒以解表
暮宿于巩。庚子
洛下河。止汴梁口。
遂泛汴流。通河于淮。
辛丑。及河阴
乙巳。次汴州
疾又加。召医察脉。
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
宿陈留戊申
庄人自卢又来。宿雍邱
乙酉。次宋州
疾渐瘳。壬子
永城甲寅
至埇口。丙辰
泗州。见刺史假舟。
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
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
风逆天黑。色波水激。
顺潮入新浦壬戌
楚州丁卯
扬州戊辰
上栖灵浮图。辛未
济大江至润州戊寅
常州壬午
苏州癸未
如虎邶之山。息足千人石。
剑池。宿望海楼
观走砌石。将游报恩。
水涸舟不通。无马道
不果游。乙酉
松江丁亥
官艘隙。水溺舟败。
戊子。至杭州
己丑。如武林之山。
临曲波观轮桩。登石桥
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
道。上新堂
周眺偫峰。听松风。
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
癸巳。驾涛江逆波至富春
丙申七里滩睦州
庚子。上杨盈川亭。
辛丑。至衢州
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
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
甲子。女某生。
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
侯高宿石桥丙戌
衢州戊子
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
信州甲午
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
丙申。上于越亭。
己亥。直渡担石湖
辛丑。至洪州
岭南使。游徐孺亭。
荷花五月壬子
吉州壬戌
虔州己丑
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
辛未。上大庾岭
明日。至浈昌
癸酉。上灵屯西岭
韶石甲戌
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
韶州丙子
始兴公室。戊寅
入东荫山。看大竹如婴儿。
浈阳峡己卯
宿清远峡山。癸未
广州。自东京广州
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
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又三十里。自洛州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
顺流。自淮阴邵伯三百有五十里。
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
润州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
水皆不流。自杭州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
逆流。多惊滩
索引船。乃可上。
常山玉山八十里。陆道。
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
顺流。谓之高溪
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
洪州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
谓之漳江。自大庾岭浈昌一百有一十里。
陆道。谓之大庾岭
浈昌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
谓之浈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翰林院故事记 唐 · 韦执谊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五
翰林院者。在银台门内麟德殿西重廊之后。
盖天下以艺能伎术见召者之所处也。学士院者。
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在翰林之南。
别户东向。考视前代。
即无旧名。贞观中
秘书监虞世南等十八人。或秦府故寮。
或当时才彦。皆以宏文馆学士会于禁中。
内参谋猷。延引讲习。
出侍舆辇。入陪宴私。
十数年间。多至公辅。
当时号为十八学士。其后永徽中
黄门侍郎顾琮复有丽正之称。开元初
中书令张说等又有集贤之目。皆用讨论。
未有典司。玄宗以四隩大同。
万枢委积。诏敕文诰。
悉由中书。或虑当剧而不周。
务速而时滞。宜有偏掌。
列于宫中。承导迩言。
以通密命。由是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
入居翰林。供奉别旨。
于是中书舍人吕向谏议大夫尹愔首充焉。虽有密近之殊。
然亦未定名。制诏书敕。
犹或分在集贤。时中书舍人张九龄中书侍郎徐安贞等迭居其职。
皆被恩遇。至二十六年
始以翰林供奉改称学士。由是遂建学士
俾专内命。太常少卿张垍起居舍人刘光谦等首居之。
而集贤所掌。于是罢息。
自后给事中张淑中书舍人张渐窦华等相继而入焉。其外有韩翃阎伯玙孟匡朝陈兼蒋镇李白等。
在旧翰林中。但假其名。
而无所职。至德以后。
军国务殷。其入直者。
并以文词共掌诰敕。自此北翰林院始无学士之名。
其后又置东翰林院金銮殿之西。随上所在而迁。
取其便稳。大抵召入者一二人。
或三四人。或五六人。
出于所命。盖无定数。
亦有鸿生硕学。经术优长。
访对质疑。主之所礼者。
颇列其中。崇儒也。
初自德宗建置以来。秩序未立。
廷觐之际。各趋本列。
贞元元年九月。始有别敕。
令明预班列。与诸司官知制诰同列。
故事。中书以黄白二麻。
纶命重轻之辨。近者所出。
独得用黄麻。其白麻皆在此院。
自非国之重事。拜授将相
德音赦宥。则不得由于斯。
稽夫发挥大猷。藻绘上命。
只简片削。可以动乎人神。
风行四方。万里始觐。
制诰之谓欤。盖人君深拱端默于穆清之中。
茫茫九区。视听不及。
虽尧德舜智。汤明禹哲。
不能庭策以朝告。不能家阅以户臻。
必欲忘典谟。掩训誓。
阴谕于天下。密符于胸襟。
洪荒以还。所蔑闻也。
故议定于内。而事修于外。
言发于上。而旨达于人。
微乎斯。百度阕矣。
况此院之置。尤为近切。
左接寝殿。右瞻彤楼。
晨趋琐闼。夕宿严卫。
密之至也。骖镳得御厩之骏。
出入有内司之导。丰肴洁膳。
取给大官。衾裯服御。
资于中库。恩之厚也。
备侍顾问。辨駮是非。
典持缣牍。受遣偫务。
凡一得失。动为臧否。
职之重也。若非谨恪而有立。
秉贞而通理。俾乂枢要。
简于帝心。言不及温树之名。
慎不遗辕马之数。处是职者。
不亦难乎。至于强学修词。
刀笔应用。或久洽通儒之望。
或早升文墨之科。虽必有之。
乃馀事也。自立院已往。
五纪于兹。连飞继鸣。
数逾三十。而屋壁之间。
寂无其文。遗草简略于㭊编。
求名时得于邦老。温故之义。
于斯阙如。偫公以执谊入院之时。
最为后进。纪叙前辈
便于列词。收遗补亡。
敢有多让。其先后岁月。
访而未详。独以官秩名氏之次。
述于故事。庶后至者。
编继有伦。贞元元年龙集景寅冬十月记。
曲江老人百韵(年十六时作)794年 中唐 · 元稹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刍荛 八龙 辽鹤 白麟 采善询荛 郭解 何公箸 三虎 借寇恂 裴王 杞梓 陶钧 尚齿 石季伦 藻镜 张敞 朱雁 鲍照
何事花前泣,曾逢旧日
先皇初在镐,贱子正游秦。
拨乱干戈后,经文礼乐辰。
徽章悬象魏,貔虎画骐驎。
光武休言战,唐尧念睦姻
琳琅铺柱础,葛藟茂河漘
尚齿耆艾,搜材拔积薪。
藻镜,姚宋斡陶钧
内史张敞,苍生寇恂
名卿唯讲德,命士耻忧贫。
杞梓无遗用,刍荛不忘询。
悬金收逸骥,鼓瑟荐嘉宾。
羽翼皆随凤,圭璋(一作瑜琏)肯杂(一作称)珉。
班行容济济,文质彬彬
百度依皇极,千门辟紫宸
(一作理)刑非苟简,稽古蹈因循。
书谬偏求伏,诗亡远听申。
雄推(一作继登)三虎贾,群擢八龙荀。
海外恩方洽,寰中教不泯。
儒林精阃奥,流品重清淳(一作儒林一同异,冠履尽清淳)
天净三光丽,时和四序均。
卑官休力役,蠲赋免(一作贱职少)艰辛。
蛮貊同车轨,乡原尽里仁
帝途高荡荡,风俗厚訚訚(一作忳忳)
(一作耕耘足,丰年雨露频。
戍烟生不见,村竖老犹纯。
耒耜勤千亩,牲牢奉六禋。
南郊礼天地,东野原畇
校猎求初吉,先农上寅
万方来合杂,五色瑞轮囷。
池籞呈朱雁,坛场得白麟
酹金光照耀,奠璧䌽璘玢。
掉荡云门发,蹁跹鹭羽振。
集灵撞玉磬,和鼓奏金錞
建簴崇牙盛,衔钟兽目嗔。
总干屹崒戛敔背嶙峋。
文物千官会,夷音九部陈。
鱼龙华外戏,歌舞洛中嫔。
佳节修酺礼,非时宴侍臣。
梨园明月夜,花萼艳阳晨。
李杜诗篇敌,笔力匀。
乐章轻鲍照,碑板笑颜竣。
泰岳陪封禅,汾阴颂鬼神。
星移逐西顾,风暖助东巡。
浴德留汤谷,蒐畋过渭滨
沸天雷殷殷,匝地毂辚辚。
沃土心逾炽,豪家礼渐湮。
老农羞荷锸,贪贾学垂绅。
曲艺争工巧,彫机变组紃。
青凫连不解,红粟朽相因。
山泽长孳货,梯航竞献珍。
翠毛开越巂,龙眼弊(一作敞)瓯闽。
玉馔薪然蜡椒房烛用银。
铜山供横赐,金屋贮宜嚬。
班女恩移赵,思王感甄
辉光随顾步,生死属摇唇。
世族功勋久,王姬宠爱亲
街衢连甲第,冠盖拥朱轮。
大道垂珠箔,当垆踏锦茵。
轩车隘南陌,钟磬满西邻。
出入张公子,骄奢石季伦
鸡场潜介羽,马埒并扬尘。
韬袖誇狐腋,弓弦尚鹿𦟘。
紫绦牵白犬,绣䪜被(一作锦鞯覆)花骃。
箭倒南山虎,鹰擒东郭㕙。
翻身迎过雁,劈肘(一作坐射)取回鹑。
竟蓄朱公产,争藏邴氏缗。
桥桃矜马鹜,倚顿数牛犉(一作金银)
齑斗冬中,羹怜远处
万钱下箸,五酘(一作𨣧)未称醇。
曲水闲销(一作流觞)日,倡楼(一作优)醉度旬。
探丸依郭解投辖陈遵
共谓长之(一作安)泰,那知遽搆屯。
奸心兴桀黠,凶丑比顽嚚
斗柄侵妖彗,天泉化逆鳞。
(一作贷)恩欺(一作叹)乃祖,连祸及吾民。
䝟貐当前路,鲸鲵得要津。
王师才(一作方)业业,暴卒已䖜䖜。
杂虏同谋,宗周暂去豳。
陵园深暮景,霜露下秋旻。
凤阙悲巢鵩,鹓行乱野麇。
华林荒茂草,寒竹贞筠
村落空垣坏,城隍旧井堙。
破船沉古渡,战鬼聚阴燐。
振臂谁相应,攒眉独不伸。
毁容怀赤绂混迹戴黄巾。
木梗随波荡,桃源敩隐沦。
弟兄书信断,鸥鹭往来驯。
忽遇山光澈,遥瞻海气真。
秘图推废主,后圣合经纶。
野杏浑休植,幽兰不复纫。
但惊心愤愤,谁恋水粼粼。
尽室离深洞,轻桡荡小䑳。
殷勤题白石,怅望出青蘋
梦寐平生在,经过处所新。
阮郎迷里巷,辽鹤记城闉。
虚过休明代,旋为朽病身。
劳生常矻矻,语旧苦谆谆。
晚岁多衰柳,先秋愧大椿。
眼前年少客,无复昔时人。
李巽相国尚书右仆射郑珣瑜谥议 唐 · 徐复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四
郑珣瑜令德清规。
坐镇风俗。
理人而善政浃洽。
作相而谋猷密勿。
其终始事迹。
当时罕俦。
所以表贤易名。
实曰文献
夫文者焕乎大行。
献者轩然高名。
今而褒之。
厥有经义。
亦犹贞惠文子累数其功。
至于再三。
以劝事君者。
今奉驳议。
议其无进拔。
无是非。
无赈施。
无謇谔。
且曰二字之谥。
非三代两汉事。
愚以为巽之驳。
所谓进拔者。
岂不推择偫萃致之于庭乎。
珣瑜往司铨衡
暨当钧轴。
流品式叙。
英髦在朝。
若无奖拔之明。
则何以至此。
但如来议寡言慎行。
故其端兆不可得而窥也。
当先朝之日。
上体不平。
奸臣王叔文招权作朋。
将害于国。
其视丞相如无也。
轻诣相府。
不循旧章。
珣瑜意虽能诛。
力固不足。
移疾高谢。
万情所归。
则是非之明。
孰大于此。
夫所谓赈施者。
在礼。
家施不及国。
贤人君子。
广爱为心。
莫不开称物之源。
布厚生之政。
曩者恤灾患。
免逋租。
亦既当之矣。
其于笃亲庇族。
衣无常主。
践名教者。
谁则不行。
若以分孤寡之资。
同于赈施。
珣瑜所羞言也。
奚谓无哉。
至如謇謇匪躬。
前议已书其微婉矣。
承高论。
敢不指明。
德宗季年。
李实京兆尹
殊恩昼接。
贵幸无比。
羡馀称贷。
莫之敢非。
珣瑜众诘所繇。
上陈利害。
且曰。
取于人而未酬其直。
焉得有馀。
是其言不可谓之无謇谔矣。
伏以国朝宰辅。
谥文而兼字者
代有人焉。
房玄龄谥曰文昭
狄仁杰谥曰文惠
魏徵陆象先苏瑰宋璟张说崔祐甫谥曰文贞
刘仁轨刘幽求姚元崇裴耀卿张九龄谥曰文献
李元纮韩休并曰文忠
薛元超文懿
卢怀慎文成
苏颋文宪
杨绾文简
其馀不可悉数。
若以文包美。
不宜以他字配之。
房玄龄狄仁杰以降。
昭惠贞献忠懿成简。
皆不得正矣。
我唐声名文物二百年。
更阅偫才。
发挥王度
岂拟名之典。
独未得中邪。
不然。
何轻沮之为。
驳正所设。
但当论谥之当否。
不宜诘字之多少。
苟有不当。
一字可乎
若皆允宜。
虽二字何害。
韦巨源附会凶党。
李北海夺其嘉名。
所言至公。
人则悦服。
今既曰贤相
而又非之。
君子于其言。
岂得苟而已乎。
若曰二字非三代两汉之规。
则又异乎愚所学者矣。
夫威烈慎靓
周王之谥也。
文终文成
汉祖之佐命也。
霍光宣成
孔光为简烈。
中代之勋德也。
刘宽昭烈
杨赐文烈
东都鼎臣也。
安谓其无二字哉。
况文之为名。
其义多矣。
有经纬天地焉。
有忠信节礼焉。
立不慑。
坚强不暴焉。
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焉。
夫匪一端。
各有所当。
若皆西伯季孙之德。
然后可称文。
鲁侯文伯歜之类。
皆不为文矣。
故诔谥之制。
因时旌别。
前状议珣瑜之行。
曰为一代之名臣。
斯其旨欤。
谨上采礼经。
旁观旧史。
参诸国典。
以定二名。
请依前谥曰文献
始兴公 唐 · 张祜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六部
殁世议方存,升平道几论。
诗情光日月,笔力动乾坤。
乱首光雄算,朝纲在典坟。
明时封禅绩,山下见丘门。
宣州高大夫846年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二
某顿首再拜。
自去岁前五年。
执事者上言云。
科第之选宜与寒士。
凡为子弟。
议不可进。
熟于上耳。
固于上心。
上持下执。
坚如金石。
为子弟者。
鱼潜鼠遁
无入仕路。
某窃惑之。
科第之设。
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
岂计子弟与寒士也。
古之急于士者。
取盗取雠。
取于夷狄。
岂计其所由来。
况国家设取士之科。
而使子弟不得由之。
若以科第之徒。
浮华轻薄。
不可任以为治。
则国朝自房梁公已降。
有大功立大节。
率多科第人也。
若以子弟生于膏粱。
不知理道。
不可与美名。
不令得美仕。
则自尧已降。
圣人贤人。
率多子弟。
凡此数者。
进退取舍。
无所依据。
某所以愤懑而不晓也。
尧。
天子子也。
禹。
公子也。
文王
诸侯孙与子也。
武王
文王子也。
周公
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也。
夫子。
天子裔孙宋公六代大夫子也。
春秋时
列国有其社稷。
各数百年。
其良臣多出于公族及卿大夫子孙也。
鲁之季友季文子叔孙穆子叔昭子孟献子
皆出于三桓也。
臧文仲武仲出于公子彄。
柳下惠出于公子无骇(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称公族以王父字为氏展禽是也)
宋之良臣。
多出于戴桓武庄之族也。
举其尤者。
华元子罕向戌是也。
卫之良臣。
亦公族及卿大夫之裔也。
举其尤者。
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
皆公族也。
子鲜
公子也。
史狗史鱼宁武子
卿大夫之裔也。
齐之晏婴
晏桓子子也。
曹之子臧
公子也。
吴之季札
王子也。
郑之良臣。
皆公孙公族也。
举其尤者。
子封子良子罕子展子皮子产子张子太叔是也。
楚之良臣。
子囊子西子期
皆王子也。
子庚
王孙也。
其卿大夫之裔。
斗氏生令尹子文
后有斗辛斗巢斗怀昭王反国皆有大功)
蔿氏生蔿贾孙叔敖薳启疆薳子凭薳掩薳罢
屈氏生屈荡屈到屈建
六国时有昭奚恤
公族也。
屈原
诸屈后也。
皆其祖先于武王文王时
基楚国为霸者。
用其子孙。
其社稷垂九百馀年。
至于晋国最为强。
其贤臣尤多。
有赵氏魏氏韩氏狐氏中行氏范氏荀氏羊舌氏栾氏却氏祁氏。
其先皆武公献公文公勤劳臣也。
用其子弟。
召诸侯而盟之者。
仅三百年。
在六国。
齐之孟尝
赵之平原。
魏之信陵
皆王子王孙也。
齐复有司马穰苴
亦王族也。
其在汉魏已下。
至于国朝。
公族之子弟。
卿大夫之冑裔。
书于史氏为伟人者。
不可胜数。
不知论圣贤才能于子弟中。
复何如也。
言科第浮华轻薄。
不可任用。
则国朝房梁公玄龄
进士也。
太宗二十一年
为唐宗臣。
比之周召者。
郝公处俊
进士也。
宰相时。
高宗欲逊位与武后
处俊曰。
天下者。
高祖太宗之天下。
非陛下之有。
但可传之子孙。
不可私以与后。
高宗因止。
来济上官仪李元义。
进士也。
后为宰相
助长孙太尉河南共摧武后者。
突厥入塞。
免冑战死。
革废武后召。
元义助处俊言。
不可以位与武后
娄侍中师德
进士也。
吐蕃强盛。
监察御史
以红抹额
以猛士诏躬衣皮裤。
率士屯田。
积谷八百万石。
二十四年西征。
兵不乏食。
荐狄公为相。
中宗房陵
立为太子
汉阳王张公柬之
进士也。
年八十为相。
驱致四王。
手提社稷。
上还中宗
郭代公元振
进士也。
凉州仅十五年。
北却突厥
西走吐蕃
制地一万里。
握兵三十万。
氏惕息。
不敢移唐社稷。
魏公知古
进士也。
宰相
太平公主谋以佐玄宗
及卒也。
宋开府哭之曰。
叔向古之遗直。
子产古之遗爱。
兼而有者。
其魏公乎。
姚梁公元崇登第。
下笔成章举首。
玄宗起中兴业。
凡三十年。
天下几无一人之狱。
宋开府璟
进士也。
与姚唱和。
开元太平者。
刘幽求制策科
玄宗徒步诛韦氏立睿宗者。
苏氏父子。
进士也。
大许公为相于武后朝。
酷吏中不失其正。
中宗朝诛反贼郑普思于韦后党中。
小许公玄宗朝。
号为苏宋
张燕公说制策科
张易之兄弟。
睿宗玄宗监国
竟诛太平公主
招置文学士
开内学馆
玄宗好书尚古。
封中太山祀后土。
因燕公也。
张曲江九龄
进士也。
李林甫牛仙客
张守圭不斩安禄山
谪老南服。
年未七十。
张巡进士也。
凡三入判等。
以兵九千守睢阳城凡周岁。
拒贼十三万兵(出天宝杂记)
使贼不能东进尺寸。
以全江淮。
元和中宰相河东司空中书令裴公。
进士也。
裴公仍再得宏辞制策科
贞元时
河北叛。
齐蔡亦叛。
阶此蜀亦叛。
吴亦叛。
其他未叛者。
皆高下其目。
熟视朝廷希向强弱而施其所为。
司空公始相宪宗
废权倖之机牙。
令不得张。
收敛百职。
归于有司。
节度使出朝廷。
不由兵士(始自抚州除袁相为滑州三月无帅三军无事宪宗始信之自此不用贞元故事以行军副使大将军节度使
拔取沉滞。
各还其官开州取唐舍人职方郎中知制诰饶州李赵公考功郎中知制诰贞元中皆十馀年迁逐其他似谪者亦皆当叙用也)
然后西取蜀。
东取吴。
天下仰首。
始见白日。
裴公抚安魏博。
使田氏尽归六州。
元和中剪蔡剧贼。
于洛师胁下招来常山
质其二子。
以累其心。
取十三城。
使不得与齐交手为寇。
因诛师道。
河南尽平。
当是时。
天下几至于太平。
凡此十九公。
皆国家与之存亡安危治乱者也。
不知科第之选。
复何如也。
至于智效一官。
忠立一节。
德行文学
不可悉数。
董生云。
春秋之义。
变古则讥之。
傅说高宗曰。
监于先王成宪。
其永无愆。
殷道复兴。
鸿雁美周宣王能复先王之道。
西汉魏相汉宣帝为中兴。
但能奉行汉家故事。
姚梁公玄宗
亦以务举贞观之法制耳。
自古及今。
未有背本弃古而能致治者。
昨获览三郎秀才新文凡十篇。
数日在手。
读之不倦。
其旨意所尚。
皆本仁义而归忠信。
加以辞彩遒茂。
皎无尘土。
况有诚明长厚之誉于千人中。
傥使前五六年得进士第
今可以出入谏官御史
助明天子为治矣。
古人云。
三月不仕则相吊。
安有凡五六年来选取进士
施设网罟。
如防盗贼。
言子弟者。
噎哑抑郁。
思一解布衣。
下士齿。
厥路无由。
于古未前闻也。
某因览三郎文章。
不觉发愤。
略言大槩。
干触尊重。
无任惶惧。
某再拜。
裴度司空平章事 中唐 · 敬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八
周观帝王之道。春秋富则倚附旧老。
享历久则擢俊髦。故我玄宗开元之始。
宋璟姚元崇之辈以调阴阳。东封之后。
乃用李元纮张九龄之俦以承法度。洎予恭守大位。
于今二年。岩廊藩封。
逮于左右前后。皆皇祖圣父之人。
罔有易置。况勋望冠代。
器业绝伦。副予揣论。
赞此休运。凡百有位。
敬而听之。山南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光禄大夫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上柱国晋国公裴度
以忘家捍患。协于宪宗
以匪躬不挠。佐于先帝。
十拜相诏。四登帅坛。
接士犹布衣之心。悲时急恋阙之思。
价重乎内外。名殷乎华夷。
藉是风猷。俾参大柄。
且满吾志。亦用佥闻。
于戏。君臣合符。
不可多得。千载一遇。
犹为比肩。尔宜援古以自强。
垂后以居重。文终之画一。
平阳之并容。诸葛持衡之公。
相如引车之意。率彼四子。
足为成人。服兹昌言。
往践乃位。可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津阳门诗 唐 · 郑嵎
 押词韵第三部
津阳门者,华清宫之外阙,南局禁闱,北走京道。开成中,嵎常得群书,下帷于石瓮僧院,而甚闻宫中陈迹焉。今年冬,自虢而来,暮及山下,因解鞍谋餐,求客旅邸,而主翁年且艾,自言世事明皇。夜阑酒馀,复为嵎道承平故实。翼日,于马上辄裁刻俚叟之话,为长句七言诗,凡一千四百字,成一百韵止,以门题为之目云耳。
引用典故:八音 绕床呼卢 巢叶龟 蛾眉 鸾来仪 河清 九门 六龙 桥山 青门 三郎 鲐老
津阳门北临通逵,雪风猎猎飘酒旗。
泥寒款段蹶不进,疲童退问前何为。
酒家顾客催解装,案前罗列樽与卮。
青钱琐屑安足数,白醪软美甘如饴。
开垆引满相献酬,枯肠渴肺忘朝饥
愁忧似见出门去,渐觉春色入四肢。
主翁移客挑华灯,双肩隐膝乌帽欹。
笑云鲐老不为礼,飘萧雪鬓双垂颐。
问余何往凌寒曦,顾翁枯朽郎岂知。
翁曾豪盛客不见,我自为君陈昔时。
时平亲卫号羽林,我才十五为孤儿。
射熊搏虎众莫敌,弯弧出入随佽飞开元中未有东西神策军,但以六军为亲卫
此时初创观风楼,檐高百尺堆华榱。
楼南更起斗鸡殿,晨光山影相参差观风楼在宫之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连上内,前临驰道,周视山川。宝应中鱼朝恩毁之以修章敬。今遗址尚存,唯斗鸡殿与毬场迤逦尚在)
其年十月禁仗,山下栉比罗百司。
朝元阁成老君见,会昌县新丰(时有诏改新丰会昌县,移自阴鳖故城,置于山下。至明年十月,老君见于朝元阁南,而于其处置降圣观,复改新丰昭应县,廨宇始成,令大将军高力士率禁乐以落之)
幽州晓进供奉马,玉珂宝勒黄金羁安禄山进马,必殊特而极衔勒之饰)
五王扈驾夹城路,传声校猎渭水湄。
羽林六军各出射,笼山络野张罝维
彫弓绣韣不知数,翻身灭没皆蛾眉
赤鹰黄鹘云中来,妖狐狡兔无所依。
人烦马殆禽兽尽,百里腥膻禾黍稀申王高丽赤鹰,岐王有北山黄鹘,逸翮奇姿,特异他等。上爱之,每弋猎,必置于驾前,目为决胜儿)
暖山度腊东风微,宫娃赐浴长汤池
刻成玉莲香液,漱回烟浪深逶迤(宫中除供奉两汤池,内外更有汤十六所。长汤每赐诸嫔御,其修广与诸汤不侔,甃以文瑶宝石,中央有玉莲捧汤泉,喷以成池。又缝缀绮绣为凫雁于水中,上时于其间泛钑镂小舟以嬉游焉)
犀屏象荐杂罗列,锦凫绣雁相追随。
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残溜和缨緌。
上皇宽容易承事十家三国争光辉。
绕床呼卢恣樗博,张灯达昼相谩欺。
相君侈拟纵骄横,日从秦虢多游嬉。
朱衫马前未满足,更驱武卒罗旌旗杨国忠宰相,带剑南节度使。常与秦、虢联辔而出,更于马前以两川旌节为导也)
画轮宝轴从天来,云中笑语声融怡。
鸣鞭后骑何躞蹀,宫妆襟袖皆仙姿
青门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
骊驹吐沫一奋迅,路人拥彗争珠玑(事尽载在国史中,此下更重叙其事)
八姨新起合欢堂,翔鹍贺燕无由窥。
万金酬工不肯去,矜能恃巧犹嗟咨虢国创一堂,价费万金,堂成,工人偿价之外,更邀赏伎之直。复受绛罗五千段,工者嗤而不顾。虢国异之,问其由,工曰:“某生平之能,殚于此矣,苟不知信,愿得蝼蚁蜡蜴虿之类,去其目而投于堂中,使有隙、失一物,即不论工直也。”于是又以缯䌽珍贝与之,山下人至今话故事者,尚以第行呼诸姨焉)
四方节制倾附媚穷奢极侈沽恩私。
堂中特设夜明枕,银烛不张光鉴帷虢国夜明枕,置于堂中,光烛一室。西川节度使所进,事载国史,略书之)
瑶光楼南皆紫禁,梨园仙宴临花枝。
迎娘歌喉玉𥦖窱,蛮儿舞带金葳蕤瑶光楼即飞霜殿之北门,迎娘、蛮儿乃梨园弟子之名闻者)
三郎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羁雌
玉奴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娇悲(上皇善吹笛,常宝一紫玉管。贵妃妙弹琵琶,其乐器闻于人间者,有逻逤檀为槽,龙香为拨者。上每执酒卮,必令迎娘歌《水调曲遍》,而太真辄弹弦倚歌,为上送酒。内中皆以上为三郎,玉奴乃太真小字也)
饮鹿泉边春露晞,粉梅檀杏飘朱墀。
金沙洞长生殿玉蕊峰王母(山城内多驯鹿,流涧号为饮鹿,有长生殿,乃斋殿也,有事于朝元阁,即御长生殿以沐浴也)
禁庭术士多幻化,上前较胜纷相持。
罗公如意夺颜色,三藏袈裟成散丝(上颇崇罗公远杨妃尤信金刚三藏。上尝幸功德院,将谒七圣殿,忽然背痒,公远竹枝化作七宝如意以进。上大喜,顾谓金刚曰:“上人能致此乎?”三藏曰:“此幻术耳,僧为陛下取真物。”乃于袖中出如意,七宝炳耀,而光远所进,即时复为竹枝耳。后一日,杨妃始以二人定优劣。时禁中将创小殿,三藏乃举一鸿梁于空中,将中公远之首,公远不为动容,上连命止之。公远飞符于他处,窃三藏金栏袈裟于篑中,守者不之见。三藏怒,又咒取之,须臾而至。公远复噀水龙符于袈裟上,散为丝缕以尽也)
蓬莱池上望秋月,无云万里悬清辉。
上皇夜半月中去,三十六宫愁不归。
月中秘乐天半间,丁珰玉石和埙篪。
宸聪听览未终曲,却到人间迷是非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已深,上苦凄冷,不能久留,归。于天半尚闻仙乐,及上归,且记忆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
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
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来仪
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
马知舞彻下床榻,人惜曲终更羽衣(上始以诞圣日为千秋节,每大酺会,必于勤政楼下使华夷纵观,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又设连榻,令马舞其上,马衣纨绮而被铃铎,骧首奋鬣,举趾翘尾,变态动容,皆中音律。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其舞马禄山亦将数匹以归,而私习之,其后田承嗣代安,有存者,一旦于厩上闻鼓声,顿挫其舞,厩人恶之,举彗以击之。其马尚为怒未妍妙,因更奋击宛转,曲尽其态。厮恐,以告。承嗣以为妖,遂戮之,而舞马自此绝矣)
禄山此时侍御侧,金鸡画障当罘罳。
绣■({衤羽})衣褓日屃赑,甘言狡计愈娇痴(上每坐及宴会,必令禄山坐于御座侧,而以金鸡障隔之,赐其箕踞。太真又以为子,时襁褓戏而加之,上亦呼之禄儿。每入宫,必先拜贵妃,然后拜上,上笑而问其故,辄对曰:“臣本蕃中人,礼先拜母后拜父,是以然也。”)
诏令上路建甲第,楼通走马如飞翚。
大开内府恣供给,玉缶金筐银簸箕(时于亲仁里南陌为禄山建甲第,令中贵人督其事,仍谓之曰:“卿善为部署,禄山眼孔大,勿令笑我。”至于蒡筐簸箕釜缶之具,咸金银为之。今四元观,即其故第耳)
异谋潜炽促归去,临轩赐带盈十围禄山肥博过人,腹垂而缓,带十五围方周体)
忠臣张公识逆状,日日切谏上弗疑张曲江先识其必反逆状,数数言于上。上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而误疑禄山耳。”)
汤成召浴果不至,潼关已溢渔阳师。
御街一夕无禁鼓,玉辂顺动西南驰(其年,赐柑子使回,泣诉禄山反状云:“臣几不得生还。”上犹疑其言。复遣使,喻云:“我为卿造一汤,待卿至。”使回,答言反状,上然后忧疑,即寇军至潼关矣)
九门回望尘坌多,六龙夜驭兵卫疲。
县官无人具军顿,行宫彻屋屠云螭(时郊畿草扰,无御顿之备,上命彻行宫木,宰御马,以飨士卒)
马嵬驿前驾不发,宰相射杀冤者谁。
长眉鬒发作凝血,空有君王潜涕洟。
青泥坂上到三蜀,金堤城边止九旂。
移文泣祭昔臣墓,度曲悲歌秋雁辞(驾至,诏中贵人驰祭张曲江,悔不纳其谏。又过剑阁下,望山川,忽忆《水调辞》云:“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上泫然流涕,顾问左右曰:“此谁人诗?”从臣对曰:“此李峤诗。”复掩泣曰:“李峤真可谓才子也。”)
尚父上捷书,洗清观阙收封畿。
两君相见望贤顿,君臣鼓舞皆歔欷望贤宫咸阳之东数里,时明皇自蜀回,肃宗迎驾,上皇自致传国玺于上,上歔欷拜受。左右皆泣,曰:“不图今日复观两君相见之礼。”驾将入开远门,上皇疑先后入门不决,顾问从臣,不能对。高力士前曰:“上皇虽尊,皇帝,主也。”上皇偏门而先行,皇帝正门而入,后行,耆老皆呼万岁,当时皆是之)
宫中亲呼高骠骑,潜令改葬杨真妃
花肤雪艳不复见,空有香囊和泪滋(时肃宗诏令改葬太真,高力士知其所瘗,在嵬坡驿西北十馀步。当时乘舆匆遽,无复备周身之具,但以紫缛裹之。及改葬之时,皆已朽坏,惟有胸前紫绣香囊中,尚得冰麝香。时以进上皇,上皇泣而佩之)
銮舆却入华清宫,满山红实垂相思。
飞霜殿前月悄悄,迎春亭下风飔飔(飞霜殿即寝殿,而白傅长恨歌以长生殿为寝殿,殊误矣。上皇至明年复幸清华宫,信宿乃回,自此遂移处西内中矣)
雪衣女失玉笼在,长生鹿瘦铜牌垂。
象床尘凝罨飒被,画檐虫网颇梨(太真养白鹦鹉,西国所贡,辨惠多辞,上尤爱之,字为雪衣女。上常于芙蓉园中获白鹿,惟山人王旻识之,曰:“此汉时鹿也。”上异之,令左右周视之。乃于角际雪毛中得铜牌子,刻之曰“宜春宛中白鹿”,上由是愈爱之。移于北山,目之曰仙客。上止华清,罨飒公主尝为上晨召,听按新水调。主爱起晚,遽冒珍珠被而出,及寇至,仓惶随驾出宫,后不知省。及上归南内,一旦再入此宫,而当时罨飒之被,宛然而尘积矣,上尤感焉。温泉堂碑,其石莹彻,见人形影,宫中号为颇梨碑
碧菱花覆云母陵,风篁雨菊低离披。
真人影帐偏生草,果老药堂空掩扉(真人李顺兴后周时修道北山,神尧皇帝受禅。真人潜告符契,至今山下有祠宇,宫中有七圣殿,自神尧睿宗逮窦后皆立,衣衮衣。绕殿石榴树皆太真所植,俱拥肿矣。南有功德院,其间瑶坛羽帐皆在焉,顺兴影堂果老药室,亦在禁中也)
鼎湖一日失弓剑,桥山烟草俄霏霏。
空闻玉碗入金市,但见铜壶飘翠帷。
开元到今踰十纪,当初事迹皆残隳。
竹花唯养栖梧凤,水藻周游巢叶龟
会昌御宇斥内典,去留二教分黄缁。
庆山污潴石瓮毁,红楼绿阁皆支离。
奇松怪柏为樵苏,童山眢谷亡崄巇。
烟中壁碎摩诘画,云间字失玄宗(持国寺本名庆山寺,德宗始改其额。寺有绿额,复道而上。天后朝,以禁臣取宫中制度结构之。石瓮寺开元中以创造华清宫馀材修缮,佛殿中玉石像,皆幽州进来,与朝元阁道像同日而至,精妙无比,叩之如磬。馀像并杨惠之手塑,肢空像皆元伽儿之制,能妙纤丽,旷古无俦。红楼佛殿西岩,下临绝壁,楼中有玄宗题诗,草、八分每一篇一体,王右丞山水两壁。寺毁之后,皆失之矣。摩诘王维之字也)
石鱼岩底百寻井,银床下卷红绠迟。
当时清影荫红叶,一旦飞埃埋素规石鱼岩下有天丝石,其形如瓮,以贮飞泉,故上以石瓮为寺名。寺僧于上层飞楼中悬辘轳,叙引修笮长二百馀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乔树之杪。寺既毁拆,石瓮今已埋没矣)
韩家烛台倚林杪,千枝灿若山霞摛。
昔年光彩夺天月,昨日销镕当路岐韩国为千枝灯台,高八十尺,置于山上,每至上元夜则然之,千光夺月,凡百里之内,皆可望焉)
龙宫御榜高可惜,火焚牛挽临崎峗
孔雀残赤琥珀,鸳鸯瓦碎青琉璃(寺额,睿宗在藩邸中所题也,标于危楼之上,世传孔雀下有赤茯苓,入土千年则成琥珀。寺之前峰,古松老,洎乎嘉草,今皆樵苏荡除矣)
今我前程能几许,徒有馀息筋力羸。
逢君话此空洒涕,却忆欢娱无见期。
主翁莫泣听我语,宁劳感旧休吁嘻。
河清海宴不难睹,我皇已上升平基。
湟中土地昔湮没,昨夜收复无疮痍。
戎王北走弃青冢,虏马西奔空月支。
两逢尧年岂易偶,愿翁颐养丰肤肌。
平明酒醒便分首,今夕一樽翁莫违。
柳柳州集后序889年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金之精粗。考其声。
皆可辨也。岂清于磬而浑于钟哉。
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才格亦可见。
岂当善于彼而不善于此耶。愚观文人之为诗。
诗人之为文。始皆系其所尚。
既专则搜研愈至。故能衒其工于不朽。
亦犹力巨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
而皆能济胜。以为勍敌也。
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
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
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其次皇甫祠部文集。所作亦为遒逸。
非无意于深密。盖或未遑耳。
今于华下方得诗。味其深搜之致。
亦深远矣。俾其穷而克寿。
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又尝睹杜子美太尉房公文李太白佛寺碑赞。宏拔清厉。
乃其歌诗也。张曲江五言沈郁。
亦其文笔也。岂相伤哉。
噫。彼之学者褊浅。
片词只句。不能自辨。
已侧目相诋訾矣。痛哉。
因题集之末。庶俾后之诠评者。
罔惑偏说。以盖其全工。
玉泉寺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高韵双悬张曲江,联题兼是孟襄阳
后人才地谁称短,前辈经天尽负长。
胜景饱于闲采拾,灵踪销得正思量。
时移两板成尘迹,犹挂吾师旧影堂
翰林志序 五代 · 李肇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宋昌有言曰。所言公。
公言之。所言私。
王者无私。夫翰林为枢机宥密之地。
有所慎者。事之微也。
制置任用。则非王者之私。
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
更直于建礼门内。台给青缣白绫。
或以锦被帷帐毡褥画通中枕。大官供食。
汤官供饼饵五熟果。五日一美食。
下天子一等。建礼门内得神仙门。
神仙门内得光明殿神仙殿。自门下省中书省
盖比今翰林之制略同。而所掌轻也。
汉武帝时严助朱买臣吾邱寿王司马相如
东方朔枚皋之徒皆在左右。是时朝廷多事。
中外论难。大臣数诎。
亦其事也。唐兴
太宗始于秦王府开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一十八人。
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
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
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
贞观初宏文馆学士。听朝之隙。
引之大内殿。讲论文义。
商较时政。或夜分而罢。
玄宗丽正殿学士。名儒大臣。
皆在其中。后改为集贤殿
亦草书诏。至翰林学士
集贤书诏乃罢。初国朝修陈故事。
中书舍人六员。专掌诏诰。
虽曰禁省。犹非密切
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褚遂良许敬宗上官仪时召草制。未有名号。
乾封以后。始曰北门学士
刘懿刘袆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为之。则天朝苏味道韦承庆
其后上官昭容独掌其事。睿宗则苏稷贾膺福崔湜
玄宗改为翰林待诏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相继为之。
改为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
刘光张垍乃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翰林院之南。
又有韩纮阎伯舆孟匡朝陈兼李白蒋镇在旧翰林院。虽有其名。
不职其事。至德宗以后。
翰林学士之名。代宗李泌学士
而今壁记不列名氏。盖以不职事之故也。
相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七、《咸平集》卷一三
智周万物曰圣,道济万民曰贤。
圣乃君德也,贤亦君德也。
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故圣人王则贤者事之,贤者王则圣人事之。
周公相成王,乃以圣事贤者也;
仲虺成汤,乃以贤事圣者也。
舜、禹在十六相之间,即以圣事圣者也。
高宗命相,称若金用尔为砺,若旱用尔为霖,若和羹用尔为盐梅,若济川用尔为舟楫
此得命相之大旨也。
管仲桓公也,以隰朋善摈赞之礼,请立为司宾
宁戚能稼穑之政,请立为司田;
宾胥无明于刑法,请立为大理
王子城父谙于战阵,请立为大司马
东郭牙忠鲠谠直,请立为大谏
乃曰君欲理国强兵,则五子在焉;
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此乃得为相之大体也。
是知宰相所居者国之大位,所务者国之大事,所忧者国之大难,所理者国之大柄。
百职如网罟也,群官若襟袂也,提纲则网罟不紊,举领则襟袂自整。
所谓挈霸王之器,授于圣哲之主也。
陈平不言细务,丙吉耻按小吏,所以府无铃阁,门不施闑,示与邦国大同也。
不于众务之有隔也。
许扣閤以白事,呼宜禄以立闻,是表宰相之贵异于臣僚之贵也,宰相之职贰于帝王之职也。
君在座,见宰相则起,赞拜者揖而告之;
君在车,见宰相则下,赞礼者导而告之。
伊尹谓之阿衡吕望谓之尚父,圣人所以隆其礼若是也,贵其才亦然也。
所任非轻,所责亦重。
若天地有大变,邦国有大灾,则引咎责躬,谢病免职。
天下知其隆贵,而不知其忧劳;
受其陶镕,而不知其功业。
五帝之时,人谨事约,故宰相得致其理。
三季而下,俗薄文弊,故宰相尤劳其精。
玄宗姚崇宋璟,则开元之初,天下康济
用林甫、国忠、则天宝之末,海内丧乱。
岂独臣之过也,抑亦君心之怠也。
当忧勤之时,则逆鳞犯颜之臣,谓之忠荩而听纳也;
及安逸之后,则苦口沃心之谏,谓之狂妄而厌闻也,岂徒然哉!
魏徵太宗也,以抗直克保其终;
宪宗之用李绛也,以刚正不得其死。
盖君臣之际,委遇方深,则谗谤生焉,祸难起焉。
谗言不惑,则匕首窃发。
岂惟正直忌于众目,抑亦富贵摇于人心,王涯遂死于疑兵,窦参亦逢于刺客。
是知为相不易,为君亦难。
不惑谗疑,君之难也;
不事富贵,相之不易也。
德宗,勤俭之令主也,惑于谗疑;
赞皇,才略之贤相也,溺于富贵。
宰相所先者才略,所重者识量。
刘幽求克平内难,唐休璟善料边功,乃才略者也。
张九龄请诛禄山娄师德密荐仁杰,乃识量者也。
有量则深沈而难测,有识则敏速于先见。
使玄宗九龄之言,则禄山之乱不生矣;
使天后不言师德之荐,则仁杰之明不知矣。
夫俾人迁善远罪,而不自觉者,礼也;
致君去危就安,而不自悟者,贤相也。
盖弭乱于未形,制理于未兆,群官但受其节制,万机莫测于运用也。
黄閤之下,敢献箴曰:
惟天有斗,斡运化机。
日月五纬,阴阳四时,斗柄所指,随其推移。
惟君有相,调燮天下。
朝廷百揆,天地万化。
政柄所指,随其强霸。
一国具瞻,三台之象。
所务才略,所先识量。
量若不宽,不能容众。
识若不明,不堪大用。
才若不长,不堪任重。
略若不深,不谋公共。
识量有智,为相之器。
礼乐征伐,为相之辔。
按辔理人,利器事君。
献替辅弼,启沃经纶。
乃成大业,乃集大勋。
尧得元凯,垂衣而理。
汤得伊、仲,顺人而起,汉得良、平,乱略乃弭。
唐得,王道如砥。
君之股肱,禄既厚焉。
君之耳目,贵亦极焉。
禄厚骄生,贵极忘迁。
延龄调上,林甫忌贤。
元载专宠,吉甫弄权。
众僚位卑,不敢抗言。
百官礼隔,谁肯犯颜?
阿顺久矣,倾亡忽然。
性习相近,始终勿渝。
进贤为党,道则不孤。
至公为任,身则无虞。
民既富寿,物亦昭苏
狂生不佞,敢告仆夫。
怀贤诗 李兵部 北宋 · 王禹偁
有唐张曲江,盛名何炜晔
请诛安禄山,先觉不见纳。
胡雏有反相,其事远相接。
贤人何代无,旧史聊可猎。
兵部晋朝文学中科(原作科中,据赵本、经锄堂本乙)甲。
强臣方跋扈,朝士多恇怯。
独持上方剑,愿斩奔鲸鬣。
堂堂张彦泽,反势淩阊阖。
拜章请显戮,直气不可压。
三进叩玉墀,植笏立蓂荚。
皇情弥慰抚,清问屡应答。
终焉念小恩,曾不顾大业。
吟归去诗,潺湲泪承睫。
旋踵即乱华,有同虞不腊。
张公领铁马,朝市胡尘合。
刺谒甚闲详,辞气殊不慑。
虎狼不敢害,加礼为下榻
当年弃謇谔,异代居调燮。
相位席不暖,帝泽安可洽。
斯人既沦亡,此风亦萧飒。
滑稽何足累,大节世已乏。
安用学腐儒,矻矻守礼法。
张九龄请斩安禄山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五、《唐史论断》卷中、《唐宋名贤确论》卷八
论曰:人君有忌心,则贤者不能立事。
军国之务至众,一人之智固不能了,必藉贤者谋议也。
贤者谋议,多出众人之见,非英睿求治之君,往往不谅其心,或以忤意厌之,或以立异恶之。
奸邪希旨之臣,摭疑似之事,从而谗毁,则人君忌之矣。
既忌之,不惟谋议难合,且欲斗一时怒气,多方沮之,虽理道明白,亦不从也。
贤者为人君所忌如此,欲立事得乎?
九龄以高才直道,居辅相之位,值明皇倦于政治,厌闻谠言,方且倚任李林甫
奸臣谋议,固无所合,及奏禄山逆状,此先觉独断之论,非常人可明。
其以将校败衄,请行军法,此有何难明之理?
禄山素无贤名,又无大功,本以勇锐可用;
今战而败衄,则勇锐亦不过人,不知以何功德可赎罪也?
明皇特以九龄议论坚正,多所违忤,又听奸言谗閒,久有忌心,因不从其言而沮之也。
噫!
贤者忠于国而君忌之,谋议之事虽理道明白,不从其言,在贤者无负于国矣。
但人主内倚奸言,外养大恶,迁播之辱,归咎何人哉?
刑罚几措推功李林甫牛仙客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五、《唐史论断》卷中
论曰:或问:「开元二十五年明皇用奸人,逐贤相,戮直臣,杀三子,此国事大失,人道几丧也,有何德化,尚致天下讼狱希少」?
曰:国政善恶,皆有后效。
明皇即位之初,励精政事,得姚崇宋璟张九龄之徒,继为辅相,尽心赞助,故德化被于人閒。
风俗既厚,狱讼几息。
及在位渐久,怠于政治,虽奸邪乘閒而进,尚有忠贤任事,未至大害于政。
及罢免贤相,专任奸人,直臣言事遂遭杀戮,三子无辜俱以谗死,其他流贬者不可胜道,此固君之大过。
但恶在于内而未及于民,前日为善之效,流风未改,故狱讼尚希也。
林甫自以专任,经岁奸迹渐露,取天下一善事掠之为功,将以掩罪。
徐峤辈小人得希其意,妄托微物,用为灵异,上以固主心,下以愚民听。
明皇惑其事,从而赏之,自此擅威权,起大狱,奸恶日甚,无所不为。
天宝之乱,乃为恶之效也。
为君为相者,勿以目前善迹,便为己功,当顾己之行事如何耳。
善恶之事,未有不效者也。
忠王皇太子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五、《唐史论断》卷中、《唐宋名贤确论》卷八
论曰:国之废立太子,可容易哉!
其立之也非嫡不可,非长不可,非贤不可。
开元初明皇立瑛为太子,非嫡也,非长也,但以母善歌舞,宠之,遂立其子,立之固容易耳。
然立之二十馀年,名分久定,虽不闻大善,亦不闻有大过,可容易废之乎?
不惟废之,复杀之矣。
此虽武妃妖惑、林贼计所致,迹其本末,亦由张说之过也。
明皇诸子皆非中宫所生,则慎择贤者立之可矣,何必即位之初,急立太子
盖方宠瑛母,用其意耳。
立之岁久,中外不闻其过,人心有奉矣。
开元十七年忠王河北元帅,与百官相见,张说退而言曰:「尝观太宗写真图忠王奇表,实类圣祖,社稷之福也」。
太子在上,而说称忠王奇表,比之圣祖,事果便乎?
昭成方娠,侍读东宫,知其异事,谓王当天命,故因事言之,使众知耳,亦或有结王之意。
说事明皇不惟东宫之旧,复赞先天监国之事,情义至密,非他相可比,故任用以来,言必从,计必行。
忠王之事,岂无密谋潜议也?
若果以瑛之才不能任唐事,忠王贤足以代之,何不定计退瑛于藩而立忠王,使父子之际无大过,何得密称忠王之善,而无所定计?
计虽不定,明皇意已移矣。
天子于太子有移意,则嬖宠奸贼之言入之易尔。
以此论之,岂非张说之过也?
不然,二十五年张九龄以直被黜,朝廷之士知明皇方恶直言,林方肆凶计,谁复开口敢谋国事?
明皇林甫之言,无不听纳,惟立寿王瑁事不听,而卒立忠王也。
然瑛之才远不逮忠王,无以辩之;
但以国有太子,而说称忠王之美,又不赞定立子之计,使处置得所,终致明皇杀子之恶,无所逃其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