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乞明责邢恕元祐四年五月 北宋 · 傅尧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八
之学,效之辩,与确结交厚善。
今确毁谤君亲,已行诛窜,自来引誉鼓唱,中外士大夫颇为之惑。
若不明责,窃恐无以镇遏浮议。
史论(上)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二、《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群书考索》续集卷一三
天生孔子,不独为鲁。
孔子,其忧亦未尝不在天下也。
周之末,列国争为雄长,而天下骚然苦兵。
孔子拳拳于其间,欲以一己捍天下之难,故不用于鲁则之齐、之卫、之荆、之陈、之蔡,不用于诸侯则欲为政于费,不用于中国则欲为政于蛮夷。
车马之迹,环于四方,削迹伐树,流离困厄而不悔。
圣人忧天下之民不得其所而欲行其道,如此其勤也!
孔子之门,其弟子皆世之仁贤。
颜渊而下,惟仲由子贡得圣人之道尤多,然而终出颜下者,性有所蔽而弗全也。
仲由蔽于勇,子贡蔽于辩,颜渊终日静默,而孔子亟称之,以为近己。
仲由子贡,或矜其勇、辩,孔子未尝不屈折其气而诫之也。
孔子没,圣人之道息,天下于是益乱。
诸侯务相吞灭,争地逐利,兵满于天下,不复知有仁义,一切以权谋诈力相高。
故轻险之士乘时而出,摩吻淬舌,起为纵横之说,以耸踊暴鸷之君,而邀取势利,视民之死于兵,如蚍蜉豚彘,而曾不为之嚬颜。
、范、蔡、陈轸楼缓、樗里、甘茂商鞅韩非之徒,皆长于揣摩辩说,而当时号为贤智,此因衰世之乱人也。
尝读司马氏《史》,至于数子列传,未尝不叹愤,以谓或与孔子同时,使孔子有杀罚之权,必不先少正卯而后数子。
及读孔子弟子传,乃以为齐将伐鲁,而孔子私于父母之国,使子贡游说于外者凡十年,存鲁乱齐、亡吴霸越而彊晋,子贡一出而五国皆有变。
细观其所以说之辞,则殊浅陋阔诞,又非有策画可以动五国
呜呼!
圣贤而肯尔为耶?
迁有史才而不入于道,又其著书多采《战国策》、《楚汉春秋》以博其辞意,其六国楚汉之间,有辩士者戏弄文墨,附著之孔子子贡,以为小说而耀世,迹其所从,则童子可以不惑,而司马氏辄为之信尚而收采之欤?
五国之变乱,其事皆载于《左氏传》,未闻孔子子贡之为人也。
孔子虽欲茍全丘墓之国,使数国之民皆死于兵乎?
昔者楚昭王亡弓,曰:「楚人亡之,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亡之人得之,何必楚也」?
此岂圣人之心?
己私其里人而移祸于他者,皆小人之情。
活一鸟兽杀一鸟兽,爱一草木害一草木,厚其妻孥而暴其家,厚其家而暴其邻,厚其邻而暴其乡,国中人之所不为,而谓圣人私鲁而残天下乎?
不表其非而出之,则后世庸学,必有疑纵横家自圣人之门而出者矣。
策断 其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
二虏为中国患,至深远也。
天下谋臣猛将,豪杰之士,欲有所逞于西北者,久矣。
闻之兵法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向者,臣愚以为西北虽有可胜之形,而中国未有不可胜之备,故尝窃以为可特设一官,使独任其责,而执政之臣,得以专治内事。
茍天下之弊,莫不尽去,纪纲修明,食足而兵强,百姓乐业,知爱其君,卓然有不可胜之备,如此,则臣固将备论而极言之。
夫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
天下将亡,其发必有门。
圣人者,唯知其门而塞之。
古之亡天下者四,而天子无道不与焉。
盖有以诸侯强逼而至于亡者,周、唐是也。
有以匹夫横行而至于亡者,秦是也。
有以大臣执权而至于亡者,汉、魏是也。
有以蛮夷内侵而至于亡者,二晋是也(司马氏、石氏。)
使此七代之君,皆能逆知其所由亡之门而塞之,则至于今可以不废。
惟其讳亡而不为之备,或备之而不得其门,故祸发而不救。
夫天子之势,蟠于天下而结于民心者甚厚,故其亡也,必有大隙焉,而日溃之。
其窥之甚难,其取之甚密,旷日持久,然后可得而间,盖非有一日卒然不救之患也。
是故圣人必于其全安甚盛之时,而塞其所由亡之门。
盖臣以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狄,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
西戎、北狄,不足以为中国之大忧,而其动也,有以召内之祸。
内之民实执其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
先之以戎狄,而继之以吾民,臣之所谓可畏者,在此而已。
昔者敌国之患,起于多求而不供。
供者有倦而求者无厌,以有倦待无厌,而能久安于无事,天下未尝有也。
故夫二虏之患,特有远近耳,而要以必至于战。
敢问今之所以战者何也?
其无乃出于仓卒而备于一时乎!
且夫兵不素定,而出于一时,当其危疑扰攘之间,而吾不能自必,则权在敌国。
权在敌国,则吾欲战不能,欲休不可。
进不能战,而退不能休,则其计将出于求和。
求和而自我,则其所以为媾者必重。
军旅之后,而继之以重媾,则国用不足。
国用不足,则加赋于民。
加赋而不已,则凡暴取豪夺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天下一动,变生无方,国之大忧,将必在此。
盖尝闻之,用兵有权,权之所在,其国乃胜。
是故国无小大,兵无强弱,有小国弱兵而见畏于天下者,权在焉耳。
千钧之牛,制于三尺之童,弭耳而下之,曾不如狙猿之奋掷于山林,此其故何也?
权在人也。
我欲则战,不欲则守。
战则天下莫能支,守则天下莫能窥。
昔者秦尝用此矣。
开关出兵以攻诸侯,则诸侯莫不愿割地而求和。
诸侯割地而求和于秦,秦人未尝急于割地之利,若不得已而后应。
故诸侯常欲和而秦常欲战。
如此,则权固在秦矣。
秦非能强于天下之诸侯,秦惟能自必,而诸侯不能。
是以天下百变,而卒归于秦。
诸侯之利,固在从也。
朝闻苏秦之说而合为从,暮闻张仪之计而散为横。
秦则不然。
横人之欲为横,从人之欲为从,皆使其自择而审处之。
诸侯相顾,而终莫能自必,则权之在秦,不亦宜乎。
向者宝元庆历之间河西之役,可以见矣。
其始也,不得已而后战。
其终也,逆探其意而与之和,又从而厚馈之,惟恐其一日复战也。
如此,则贼常欲战而我常欲和。
贼非能常战也,特持其欲战之形,以乘吾欲和之势,屡用而屡得志,是以中国之大,而权不在焉。
欲天下之安,则莫若使权在中国。
欲权之在中国,则莫若先发而后罢。
示之以不惮,形之以好战,而后天下之权,有所归矣。
今夫庸人之论,则曰勿为祸始。
古之英雄之君,岂其乐祸而好杀。
唐太宗既平天下,而又岁岁出师,以从事于夷狄,盖晚而不倦,暴露于千里之外,亲击高丽者再焉。
凡此者,皆所以争先而处强也。
当时群臣不能深明其意,以为敌国无衅而我则发之。
夫为国者,使人备己,则权在我,而使己备人,则权在人。
太宗之时,四夷狼顾以备中国,故中国之权重。
茍不先之,则彼或以执其权矣,而我又鳃鳃焉恶战而乐罢,使敌国知吾之所忌,而以是取必于吾。
如此,则虽有天下,吾安得而为之。
唐之衰也,惟其厌兵而畏战,一有败衄,则兢兢焉缩首而去之,是故奸臣执其权以要天子。
及至宪宗,奋而不顾,虽小挫而不为之沮。
当此之时,天下之权,在于朝廷。
伐之则足以为威,赦之则足以为恩。
臣故曰:先发而后罢,则权在我矣。
按:《苏文忠公全集》卷九。又见《文编》卷四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九三,《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卷一一三。
周瑜雅量109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二、《历代名贤确论》卷五三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曹公闻周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
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
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
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
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公作说客耶」?
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隔别,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矣乎」?
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
后三日,请干同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饮燕,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
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
假使更生,郦、陆复出,犹将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小生所能移乎」?
干笑而不言,遂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中州之士以此多之。
苏子曰:曹孟德所用,皆为人役者也。
子房待文若,然终不免杀之,岂能用公瑾之流度外之士哉!
寄题清溪寺(在硖州鬼谷子故居)1059年 北宋 · 苏辙
 创作地点:湖北省宜昌市清溪寺
清溪鬼谷子,雄辩倾六国。
视世无足言,自闭长默默。
何为者,欲窃长短术
学成果无赖,遂为世所惑。
颠倒卖诸侯,倾转莫可执。
后世何不明,疑我不汝及。
谁知居深山,玩世可终日。
君观二弟子,死处竟莫得。
客齐自披裂,投魏求寄食。
悠悠清溪中,石乱流水急。
溪鱼为朝餐,老死得安穴。
居乱独无言,其辩吾不测。
按:在硖州鬼谷子故居。
苏轼元祐二年十二月 北宋 · 赵挺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三、《续资治通鉴》卷八○
苏轼专务引纳,轻薄虚诞,有如市井俳优之人,以在门下,取其浮薄之甚者,力加论荐。
前日十科,乃荐王巩
其举自代,乃荐黄庭坚
二人轻薄无行,少有其比。
王巩虽已斥逐补外,庭坚罪恶尤大,尚列史局
学术本出《战国策》苏秦张仪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袁绍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
王莽于元后临朝时,阴移汉祚;
曹操欺孤寡,谋取天下;
董卓凶燄爇天。
自生民以来,奸臣毒虐,未有过于此数人者,忠臣烈士之所切齿而不忍言,学士大夫之所讳忌而未尝道。
今二圣在上,代王言,专引、袁、曹之事,及求所以篡国迟速之术,此何义也?
公然欺罔二圣之聪明,而无所畏惮,考其设心,罪不可赦。
设心不忠不正,辜负圣恩,使得志,将无所不为矣。
明觉寺在在堂十二首 其十 北宋 · 舒亶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榛棘丛中旧草堂,千年谁复辨兴亡。
累累付与张仪印,珍重空中一炷香。
文渊登第因寄二篇 其一 北宋 · 彭汝砺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春风吹诏落天涯,喜听君荣及盛时。
桂籍功名知自取,云台事业旧相期。
骐驎有力争千里,燕雀无才寄一枝
士稚果能先越石苏秦应欲愤张仪
山谷集作自)和答为之 北宋 · 黄庭坚
君勿嘲广文,冱寒被絺葛
君勿嘲广文,穷年饭粢粝。
常恐俎豆予,与世充肴核。
凡木不愿材,大折小枝泄。
栎依曲辕社,聊用神其拙。
吾家本江南,一丘藏曲折。
濒溪荫苍筤,萧洒可散发。
既无使鬼钱,又无封侯骨
薄禄庇閒曹,且免受逼卒。
为此懒出门,徒弊怀中谒。
直斋宾客退,风物供落笔。
诗成著床头,不知今几束。
君何向予勤,见诗叹埋没。
嗣宗须酒浇,未信胸怀阔。
自状一片心,碧潭浸寒月。
令德感来教,为君赋车辖。
君思扬雄(原校:当为吃),何似张仪
此意恐太狂,愿为引绳墨。
正使此道非,改过从今日。
报章望琼琚,勿使音尘阙。
伤友人潘镇之失意七十韵 北宋 · 刘弇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念子多屯踬,秋闱又背驰。
南阳龙卧久,东鲁凤何衰。
刖足冤谁雪,伤弓翅已垂。
有文须夺席,无地可容锥。
破落三间屋,荒凉四壁篱。
平生萍荡漾,活计叶离披。
磬挂囊多乏,尘生甑少炊。
饥寒妻拟弃,憔悴嫂贻嗤。
行古时稀合,身孤世早知。
尽应嫌学僻,无不笑书痴。
读已周千卷,攀犹滞一枝。
鹢因风紧退,为雪深萎。
卞璞羞空献,齐竽叹失吹。
未为横荐鹗,又作曳泥龟
东国频遭黜,西山独忍饥。
皇皇行泽畔,寂寂卧漳湄。
应下伤麟泪,还牵感鵩悲。
著成孤愤传,吟就八哀诗。
道丧谁开眼,愁来自皱眉。
迍邅真命也,险阻屡尝之。
清庙含三叹,明时动五噫。
野歌成匪虎,矶钓本非罴
事故多如此,心休苦怨咨。
都缘名是累,须用道为医。
破闷无如酒,消忧莫若棋。
勿同杨泣路,休效墨悲丝
得失皆由分,穷通自有时。
海深鲲化早,天远鹤冲迟。
子况多能者,身怀可致资。
九河(原校:疑作疏)剧辩,万马走雄辞。
学似钩龙巧,文如吐凤奇。
五车书并览,三箧记无遗(一作馀)
辨鲁鱼惑,能分亥豕疑。
博闻,多见识曹碑。
行止圭无玷,周流玉不缁。
经明人尽仰,才大士争师。
名价关西振,儒风稷下移。
生徒居若市,来者被(原校:当作袂)成帷。
天道如将复,人文未丧斯。
定伸膏泽志,入侍帝王墀。
豹匪终藏雾,蛟非久在池。
青云如借路,蹇步足通逵。
定补千裘(原校:疑作羊)腋,宁由五羖皮
冠弹思贡禹舌在张仪
已往虽非悔,方来尚可追。
此生当富贵,未死属男儿。
顾我诚荒斐(四库本作废),蒙君爱保持。
杏坛齐出处,槐里久参随。
情荷契,言蒙药石规
琢磨朝切切,讲诲夜孜孜。
小大钟容叩,高低仞许窥。
开谈发吾覆,飞辩解人颐。
较艺思焚砚,交锋拟树旗。
奚斯睎考甫,子贡宣尼
共有亨途约,俱怀远到期。
精诚甚胶漆,酬唱越埙篪。
本谓同游处,何图有别离。
身从来岭表,音逐隔天涯。
荏苒年光换,回还气候推。
暗惊时倏忽,屡见月盈亏。
故国书迢递,他乡路崄巇。
登高魂欲断,眺望力应疲。
侧望魁乡荐,夫何摈有司。
临风心恻怛,开榜泪淋漓。
场屋非收子,文闱更荐谁。
主盟宁至当,提掖岂无私。
尽指珠多颣,咸疑玉有疵。
叩天身患远,叫帝泣嗟卑。
写恨凭精卫,声冤付子规。
彼苍不可问,徒积故人思。
王蠋事后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淮海集》卷三四、《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六、淮海题跋、《文章类选》卷三八、《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六一、《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三、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
古之世,有不去商纣之虐君,以从周武圣臣,而守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
伯夷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圣,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刳身戮尸之患,以求尽忠极节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
比干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贤,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将军之印,不愿万家之封,引身即死,以明君臣之大义,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人曰王蠋
王蠋孔子孟子之称,而其名亦不获自附于伯夷比干焉,学者亦不可不道也。
当燕人之破齐,齐王也,临菑之地,汶篁之疆,为齐者无几也。
齐之臣,平居腰黄金,结紫绶,论议人主之前者,一旦狼顾鸟窜,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则屈而降,无一人为其君出身抗贼,以全齐者。
方是时,王蠋,齐之布衣也,积德累行,退耕于野,口未尝食君之,身未尝衣君之帛,独以谓生于齐国,世为齐民,则当死于齐君。
乃奋身守大节,守区区之画邑,以待燕人。
燕人亦为之却三十里,不敢近。
后燕将畏之贤,念之在而齐之卒不灭也,数为甘言啖之曰:「我将以子为将,封子以万家。
不者屠尽邑」。
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
国亡矣,尚何存?
今劫之以兵,诱之以将,是助桀为虐也。
与其无义而生,固不若烹」。
乃经其头于木枝,自奋绝脰而死。
士大夫闻之,皆太息流涕,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于是乃相与迎襄王,而齐之残民始感义奋发,闭城坚守,人人莫肯下燕者。
莒、即墨得数战不亡。
田单卒能因其民心,奋其智谋,却数万之众,复七十馀城。
王蠋激之也。
始予读《史记》至此,未尝不为废书而泣,以谓推之志,足以无憾于天,无怍于人,无歉于伯夷比干之事。
太史公当特书之,屡书之,以破万世乱臣贼子之心,奈何反不为立传?
其当时事迹,乃微见于田单之传尾,使之名仅存以不失。
传而不足以暴天下,甚可恨也。
且夫聂政荆轲之匹,徒能瞋目攘臂,奋然不顾,以报一言一饭之德,非有君臣之雠,而怀匕首,袖铁椎,白日杀人,以丧七尺之躯者,太史公犹以其有义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壮士」。
苏秦张仪陈轸犀首,左右卖国以取容,非有死国死君之行,朝为楚卿,暮为秦相,不以慊于心,太史公犹以其善说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奇材」。
以至韩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学也,犹以原道德而附之《老聃》。
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环渊驺奭之徒,迂阔之士也,犹以为多学而附之《孟子》。
然则世有杀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独不当传之,以附于《伯夷》之后乎?
噫,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正君臣,严父子。
使当时君臣正,父子严,则《春秋》不作矣。
后世愚夫庸妇,一言一行近似者,皆当笔之《春秋》,况夫卓然有补世教者,得无特书之,屡书之乎?
此予所以为太史公惜也。
辩士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一、《淮海集》卷一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二七
臣闻兵之大概:我为主,彼为客,是守之而已;
彼为主,我为客,是攻之而已。
客主不分,彼我相埒,涂觏而卒遇,是战之而已。
此兵之常法也。
且事固有常法所不能办者,守则形不便,攻则势不利,战则气不克。
当是时也,虽有智勇,无所用之,独可驰一介之使,凭轼撙御,喻以祸福而得志,此军中所以不可无辩士也。
然则所谓辩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机,而利口者不与焉。
盖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达礼义形器之变,旁通幽明时物之所宜者,识也。
窘之而益出,费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乱,压之以重而不慑者,才也。
经传、子史、天星、地志、医方、卜筮百家之书,无所不涉,而能谨守其宗者,学也。
夫是之谓三德
俯而贺,仰而吊,闻者遑懅,心折骨惊,手足俱废,其名曰恐机。
道以令名,赞以美利,闻者悦怿,阳气浸淫,上满大宅,其名曰喜机。
讦过差而不贷,触忌讳而无疑,闻者忿然,发上冲冠,目眦尽裂,其名曰怒机。
旁刺其所悼念,逆钓其所感伤,闻者泫然,涕下沾臆,不复自胜,其名曰悲机。
发端而指隙,其说泛而不根,其意圆而无主,闻者茫然,如获异物,不知其名,欲舍之而行,则恐其宝也,欲取之而去,则恐其怪也,徙倚周章,狐疑而不决,其名曰思机。
此五者,天之所以命于人,有触之则彍然而发,莫能御已,夫是之谓五机。
三德不具,不足以立己;
五机不明,不足以移人。
故曰所谓辩士者必具三德,明五机,而利口者不与焉。
苏秦张仪犀首陈轸、代、厉之属,尝以辩名于世矣,然三德不足,而五机有馀,故事求遂而不问礼之得失,功求成而不恤义之存亡,偷合苟容,取济一时而已,此其所以为利口之雄,而君子不道也。
然后世之人见其如此,遂以辩为纵横之术,讳问而耻言之,则所谓因咽而废食也。
孔子曰:「赐能辩,而不能讷」。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由此观之,之间未尝废辩,特贵夫时然后发,不得已而后用尔。
古者,列国之大夫聘于涂者,肩摩而毂击,兵之交则使在其间,若非辩士为之,则安能专对而不辱于君命耶?
或曰:「战国之时,无定势,无常形,横则帝,纵则楚王,故辩士足以乘间而执其机。
自汉以来,形势异矣,尚安所事辩乎」?
曰:是不然。
人之生也,有手足则知搏击,有心智则知思虑,有口舌则知言语。
天下之乱常生于此三者,然反而用之亦可已乱。
盖搏击为力,思虑为谋,语言为辩,天下未尝一日不用力与谋也,何独于辩而疑之?
郦食其使齐,田横以七十城下汉;
陆贾使南越,尉它去黄屋而称臣;
林致李抱真命,而王武俊倒戈;
韩愈镇州,而牛元翼出矣。
此后世用辩士之明效也。
天下不用兵则已矣,如用兵,辩士不可无也。
韩愈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三、《淮海集》卷二二、《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三、《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八、《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一、《草堂诗话》卷一
臣闻先王之时,一道德,同风俗,士大夫无意于为文,故六艺之文,事词相称,始终本末,如出一人之手。
后世道术为天下裂,士大夫始有意于为文。
故自周衰以来,作者班班,相望而起,奋其私知,各自名家,然总而论之,未有如韩愈者也。
何则?
夫所谓文者,有论理之文,有论事之文,有叙事之文,有托词之文,有成体之文。
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精,发天人之奥,明死生之变,此论理之文,如列御寇庄周之所作是也。
别白黑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录,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作是也。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骇耳目,变心意,此托词之文,如屈原宋玉之作是也。
钩列、庄之微,挟之辩,摭之实,猎之英,本之以诗书,折之以孔氏,此成体之文,韩愈之所作是也。
盖前之作者多矣,而莫有备于
后之作者亦多矣,而无以加于
故曰总而论之,未有如韩愈者也。
然则列、庄、之流,其学术才气,皆出于之文,犹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
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澹,谢灵运鲍昭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澹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苏公1072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七、《鸡肋集》卷五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古文集成》卷二○、《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七、《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古先哲王之世,士无贵贱而道同,国无远近而俗均。
王公大人服冠剑而坐庙堂,握图印而临海县,所以宰制万物、役使群动者有道;
而穷岩深林、长啸远引之人,所以为藏迹而不耀,闭口而不传者,亦是道也。
邹、鲁之郊,洙、泗之间,老幼叙于席,男女别于涂,乡饮时祭,执笾献豆之容不阙于堂,而家塾党庠,鸣琴击磬之声不乏于耳,流风善政,相渐成俗,以波及夫宋、卫、燕、晋、秦、楚者,亦是俗也。
世衰道微,诸侯错立,而国自为治,家自为法矣。
德礼之所全,刑政之所厚,山川之所产,风气之所习,故其民思虑不纯而趣舍异向,不幸而小道异术群起而乘之。
驾徜徉之文,张诡怪之事,而使人动目骇耳,而为列御寇庄周
诋前言往行以自大,尊礼法刑名以为贤,而为荀卿韩非
峨冠博带,高谈乎九州之外,闳大而不经,文具而难施,而为邹衍邹奭
微辞隐语,滑稽不穷,其混迹若高,其蒙恶若卑,而为淳于髡、稷下学者;
伏车结驷,东奔西驰,而使楚兵不得合临菑,秦甲不得下函谷,而为苏秦张仪
左手把人之袖,右手揕人之胸,义不返顾,计不旋踵,以快一时之忿,而为荆轲聂政
盖先王之道披猖磔裂,此其极矣。
而秦汉已降,则又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之说。
平原广野,土厚而水深,故民朴而少文
齐北有渤海,南有琅琊,鱼盐货利之与俱,故其民险而多诈。
晋介齐秦之面,搏燕、楚之胁,其道四平,舟车之所交会,甲兵之所驰突,故其民危而好乱。
燕土确,北迫匈奴,马羊水草之所聚,故其民健而少虑。
秦倚华山,阻函谷,膺击韩、魏,垂头中国,一夫当关,百夫莫前,故其民勇而轻斗。
楚接吴、越之封,杂荆、舒之地,故其民剽而难恃。
其馀穷邦小国,不可殚数。
要之,天下荡然,无复先王之民矣。
由汉历唐,虽贤君相望,异人间出,慨然太息,有忧天下之心,而卒之道不同、俗不均者,其来有渐也。
某不佞,尝切叹此。
夫有盖天下之名,而后可以服天下之心;
有服天下之实,然后可以望天下之化。
阁下布衣单车,崎岖出蜀,一日而声振四方,四方之士拱手而来降,向风而交驰,可谓有盖天下之名矣。
横身当职,不肯碌碌,出辞吐气,无所阿避,可谓有服天下之实矣。
然则天下之所为望而化者,非阁下何以哉?
昔者文翁一入蜀,而蜀之民虽县邑小吏,皆知文雅之可好。
常衮一治闽,而闽之人感厉读书,颖脱而出者相望于途。
夫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便捷而多能,轻清而好奇,阁下亦既知之矣。
阁下之入也,吴人固已有随舳舻于末流,望冠盖于后尘者。
使阁下少借之以貌,薄诱之以言,彼孰不油然喜、翕然变哉?
补之将首为吴人庆,而次为天下有望于阁下而化者庆也。
济北之鄙人,生二十年矣。
其才力学术不足以自致于阁下之前,独幸阁下官于吴,而某亦侍亲从宦于吴也,故愿随吴人拜堂庑而望精光焉。
盖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某非能贤且善也,而方其盘辟俯偻,从众人之后,以幸君子之知而不自慊,补之虽不能,亦阁下所宜容而矜之。
《传》曰:「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
辄敢进其说,以累执事者,伏惟幸恕而少进之。
王蠋事后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七四、《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四续古文奇赏》卷一九、《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无咎题跋
古之世,有不去商纣之虐君以从周武之圣臣,而守死西山者,其人曰伯夷
伯夷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圣,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刳身戮尸之患,以求尽忠极节于其君者,其人曰比干
比干者,孔子称为仁,孟子称为贤,不在乎学者能道之也。
古之人有不爱将军之印,不顾万家之封,引身即死,以明君臣之大义,而求自附于伯夷比干之事者,其人曰王蠋
孔子孟子之称,而其名亦不获自附于伯夷比干焉,学者不可不道也。
当燕之破齐,齐王也,临菑之地,汶篁之疆,为齐者无几也。
齐之臣平居腰黄金、结紫绶,论议人主之前者,一日狼顾鸟视,分散四出,不逃而去,则屈而降,无一人为其君出身抗贼以全齐者。
方是时,王蠋齐之布衣也,积仁洁行,退耕于野,口未尝食君之,身未尝衣君之帛,独以谓生于齐国,世为齐民,则当死于齐君,乃奋身守大义,以区区之画邑以待燕人,燕人亦为之却三十里,不敢迎。
后燕将军之贤,念之在而齐之不灭也,数为甘言啖之,曰:「我将以子为将,封子以万家,不者,屠画邑」。
曰:「忠臣不仕二君,正女不更二夫。
国亡矣,尚何存?
今劫之以兵,诱之以将,是助桀为虐也。
与其无义而生,故不若烹」。
乃经其头于木枝,自奋绝脰而死。
士大夫闻之,皆太息流涕曰:「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于是,乃相与迎襄王,而齐之残民始感义奋发,闭城城守,人人莫肯下燕者。
莒、即墨得数战不亡,而田单卒能因其民心,奋其智谋,却数万之众,复七十馀城,王蠋激之也。
始予读《史记》,至此未尝不为废书而泣,以谓推之志,足以无憾于天,无怍于人,无歉于伯夷比干之事。
太史公当特书之、屡书之,以破万世乱臣贼子之心,奈何反不为立传?
其当时事迹,乃微见于田单之传尾,使之名仅足以不失传,而不足以暴天下,甚可恨也!
且夫聂政荆卿之匹,徒能瞋目攘臂,奋然不顾,以报一言一饭之德,非有君臣之雠,而怀匕首、袖铁椎,白日杀人,以丧七尺之躯者,太史公犹以其有义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壮士」。
苏秦张仪陈轸犀首左右卖国以取容,非有死国死君之行,朝为楚卿,暮为秦相,不以慊于心,太史公犹以其辩智也,而为之立传,以见后世,后世亦从而服之,曰「奇材」。
以至韩非申不害之徒,刑名之学也,犹以原道附之老聃
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接子环、驺奭之徒,迂阔之士也,犹以为多学而附之孟子
然则世有杀身成仁如王蠋之事者,独不当传之以附于伯夷之后乎?
噫!
昔者夫子作《春秋》,其大意在于正君臣、严父子。
使当时君臣正、父子严,则《春秋》不作矣!
后世愚夫庸妇,一言一行近似者,皆当笔之《春秋》,况夫卓然有补世教者,得无特书之、屡书之乎!
此予所以为太史公惜也。
春秋左氏传杂论二 其十三 致犨栎之田于郑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
楚王缢于芋尹申亥氏,子干、子晰皆自杀,弃疾即位平王也。),使枝如子躬聘于郑,且致犨、栎之田(注:本郑邑,楚中取之。)
事毕,弗致。
人请曰:「闻诸道路,将命寡君以犨、栎,敢请命」。
对曰:「臣未闻命」。
既复,王问犨、栎,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
王执其手曰:「子毋勤,姑归,不谷有事,其告子(注:善其有权。)」。
右昭十三年。
春秋之时,诸侯以诈谋相并,不可胜言。
弃疾从于乱以得楚,无异于篡,未可以正义责也。
然始即位而知楚取郑邑之过,欲归之,设非其本心,犹为诈善。
枝如子躬忠耶?
王弗致,犹将劝之,遣致而弗致,违君命以济其谀,欲诬邻国以开其怨隙,何以善其后哉?
诸侯是以知楚之不竞也。
《传》言弃疾令德有民,然不足以知枝如之为罪,执手而悦,且亲之,异于得原失信远矣。
商于六里张仪之徒所以误邻国、携人心,而杜预善其有权,亦非也。
临文 北宋 · 张耒
 押阳韵
一病废百嗜,好文心未忘。
南窗纳虚明,罗列陈缣缃。
茫昧考,典章断虞唐。
清妍进屈景,隽永旌
少狂不自料,遇事形文章。
误逢作者叹,因复力披攘。
蹉跎生白发,始䌷石室藏。
粗见汉家事,濡毫时否臧。
文词比工祝,不殊公卿行。
何用疲心精,舍本弃耕桑。
读赋意凌云,律令尊张汤
荣华系遇合,才技无短长。
颇师老氏术,抱璞其光。
无营以卒岁,刻意翰墨场。
陈轸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九、《柯山集》卷三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圣宋文选》卷二七
陈轸之辩,不及苏秦张仪,然常从容于战国之际,而、秦汲汲不能补其所不及。
秦以客死,逃于魏,其周流诸国不得少休,用智巧而为力劳,何也?
盖游说不可取必于一端,而、秦之术,一定故也。
何者?
苏秦必于纵,张仪必于横。
夫一室之人不同心,一日之心不同事。
以叛散相倾之六国,而使之一心以为纵,虽孺子知其不可以久,此苏秦之所穷。
且天下尝见为纵之利矣,一日而散为横,虽足以解约,然合散未可必,此张仪之敝也。
纵者不敢横,虽见横之利而不敢陈也,而游说以非之,是附其所不亲。
横者不敢纵,虽见纵之利亦不敢陈,而强词以乱之,是谗其所不怨。
附其所不亲,是交胡越之道也;
谗其所不怨,是间兄弟之道也。
天下未有胡越之可亲而兄弟之可间者也。
天下有胡越之可亲而兄弟之可间者矣,然其亲与间之际劳矣。
且夫交胡越者,是必亲之而后可;
间兄弟者,是必怨之而后可。
中道不幸,而谋失者必败。
、秦之身颠沛而濒于祸者数矣,秦以此死,而仅以免。
故纵横危道也,常负天下之责。
纵而散者,苏秦负其责;
横而合者,张仪任其咎。
然天下之势故不一,要之,合散必不可以一定。
夫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
陈轸之智不逮二子,而不主纵横之任,乘势伺变而行其说。
故其为说不劳,而其身处安。
者,说士之巨擘者也。
智若禹之行水赋(明智之大,如禹行水) 宋 · 孔平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七二、《皇朝文鉴》卷一一、《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九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九九、《历代赋汇》卷六六
古有大智,中潜至明。
何行水以为喻,盖存心之自诚。
渊然创物之谋,敏而外发;
沛若决川之势,顺以东倾。
夫惟灵万类而生,毓五常之粹,不滞于物,其端曰智。
然顺其故则不致于交谲,悖其本则浸成于大伪。
居惟适正,委美质之自然;
举若下鸿,措安流于无事。
审利图害,筹安计危。
蕴千虑以无惑,包万殊而不遗。
每优游而处此,不汩乱以行之。
内畜清明,陶天真而去诈;
远侔疏凿,适地势以流卑。
湛然恬养于中,廓然识周于外。
不涤源而涤性之垢,不治水而治情之害。
较迹无间,成功亦大。
可通塞壅,顺意表以弥纶;
如决怀襄,贯地中而滂沛。
大抵多计者流于机巧,好辨者溺于空虚,其弊明甚,惟人戒欤。
故我抱灵鉴以无隐,导沉几而自如。
心常恶其凿也,势若排而注诸。
舜以是而察迩言,聪明并决;
尧因之而急先务,障蔽皆除。
夫运至计以利仁,绍徽谋于平土,德一也,何独议乎智?
人一也,何独尊乎禹?
盖智之于物兮,必顺适其理;
而禹之于水兮,亦疏导其苦。
苟能此道,宜效皋陶之谟;
一失其原,或谓白圭之愈。
后世之辩胜,庄、老之道鸣,其耀才者或笼愚而不正,其矫枉者又绝圣以无营。
皆与性以相戾,譬浚川而逆行。
亦犹戕以为之棬,并非其质;
揠苗而助之长,反害其生。
噫!
喻玉莹者楚有屈平,侔蓍龟者秦闻樗里。
或以易变而贻诮,或以不知而为耻。
皆莫若顺其性以行焉,所谓智者乐水。
层岩 北宋 · 张绶
 押词韵第十五部
群峰耸回环,一径上萦曲。
顾瞻得层岩,庨豁凿山腹。
片云雨雹飞,勺水蛟龙缩。
惟昔乘兴游,颇叹归鞍促。
念方困簿领,敢不勤栉沐。
四时各有趣,一赏岂能足。
朅来俯二纪,经行遍四渎。
每怀佳山水,澜僻聚燕蝠。
高才兹南来,胜赏欣所欲。
披寻到幽秘,徘徊或信宿。
忘归须众同,寓意乃余独。
泉声惬幽听,翠色明远目。
夕鸟归且鸣,牧牛骇而触。
此行固有得,何用论祸福。
应同丁家兴,肯效穷涂哭。
堂下食张仪绨袍范叔
大任或感发,一饭奚省录。
邮筒奉佳篇,兀坐聊踯躅。
勉率继高韵,愿同刊涧澳清卞宝第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