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党县龙山宝云寺天禧三年四月八日 北宋 · 张仪凤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
(上阙)初形,玄黄肇启,盘古身分于世界,燧人火化于生灵。
庖羲画卦于八方,滋章文物,大禹疏通于四渎,粒食蒸民。
商周当□□之期,孔老践圣明之域。
常星不现,苏由诚对于昭王
金齿方陈,法显逆推于晋代
列子表化人之说,穆满王谓之佛神;
仲尼黄帝之谈,太宰嚭名之大圣。
释利房之东下,虽未信于秦始皇
刘校尉之西迁,乃见书于天禄阁
于是汉明帝金人入梦,傅毅昭宣
康僧会鼎国来思,孙权郑重。
迩后南□北律,西被东渐。
白马鸿胪,始为寺院;
名山会府,方置禅林。
即有□潞府上党县龙山宝云寺,是其一也。
其寺本名华严□□,自隋唐至我皇宋,其间仅五七百年,或以兵革交驰,封疆割据,缁黄避难,因而废焉。
先是,乾符中渌水山寺僧明惠大师,法讳文举,当时有府公李蠙尚书,乃空门之大雄者也,闻师有高行,备法驾,盛威仪,请居止于延庆□□。
所有师之功德基业,寻刊于所请之院,迄今存焉。
洎师迁化之后,有弟子玄镜,将灵骨妆舍利,起塔于本山后。
有门人如恽,于天祐十四祀,蒙上党县坚请,住此山也,度得小师藏休等七人,亦祖师之法孙也。
宰官王鋋与僚属叹兹山之秀峙,复旧有寺基。
斯地也,东祭仙师之灵泉,以南北沟渎为限约;
南潮淘源之清水,用东西涧溪作津涯;
西接尝五谷之神祠,凭分水岭为界道;
北靠龙山炎帝之庙貌,准横岗而作奥区。
其宰官王鋋等乃就延庆禅院特请之,令拨土住持。
俄而两县之民,千人习,万人和,不日而成其法宇。
太平兴国三年,敕赐「宝云寺」之额,僧藏𩕊绍为寺主,度到门人徒弟守澄等一十九人。
𩕊下世,又以守僎主持院务,亦度到弟子智润等六人。
守僎告灺,又以守通继之。
至于□□诵斋戒,虽风雨如晦,造次颠沛之间,亦不改其节操,甚得住下信心,檀越之所钦伟。
凡所建置,远近悦随,固无间言者也,又度到弟子惠日等三人。
昨于景德二年,有邑首郭善绪、王善䠴等百馀人,诣阙乞纳纸墨价,赎四大部尊经归山,皇上寻许之。
又各出家财,去正殿别造经藏以贮之。
又于祥符七年,有邑众建造僧堂一座,□□丽(下阙)曾有也。
寺主与纲维、邑首等,并以植福为心,夙因是务,若无善护,何坚确如是耶?
(下阙)进德修业。
茍无纪述,何足观焉。
遂乃询访当仁,磨砻础磶,惠然告托,以记时年。
仪凤(下阙)昌朝,闭关故里,辞不获命,聊以直书,将摽远世。
□未释守通,伏承门徒见命,难阻其情(下阙),乃成于后序。
□夫金人降瑞,玉偈遐临,接人天上达于菩提,度苦源咸登于彼岸。
檀那祝祐,保(下阙)者悟入真空,修殿宇者亲招梵福。
心佛刹,行入化城,止息耶良久时深,进道耶前登宝所。
径安正殿,若慈氏之内宫也;
僧处云堂,已离于火宅也。
俗亲善业,同火出于莲华;
状彼高源,穿凿久而必见其水。
因兹刊石,辄(下阙)大学英仁,希不笑于寡拙。
大宋天禧三年岁次己未四月戊子朔八日乙未记。
寺主守通,供养主僧守文,典座僧守(下阙)僧堂功德主智信,小师惠日、惠月、惠江、法乳,侄普赡,尚座僧惠定,童行惠霭、惠实、马儿、善喜。
镌字人郑守颙、守璘。
按:前代州军事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张仪凤撰,寺主沙门守通书。《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二。
请兴学校奏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一四
臣闻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礼乐之始,教化之伦,于是乎在。
五帝有成均之名,虞夏贵胶庠之礼。
周监二代,四郊立学;
汉氏握符,雅尚学校。
元帝不限博士弟子之员,孝明教授期门羽林之士,永平之际,揖让兴焉。
李唐好文,崇设两监,不游太学以为耻。
旋及叔世,事亦陵迟。
国家法遵典故,惟远是图,时文载郁,化成天下。
但谨教劝学,有殊经意。
设广文之馆,列博士之员,胄子惰尚齿之礼,中年废考校之规。
或有生徒,隶名而已。
故儒雅之士,厌其同方,由是九州罕修学校。
蜀郡文翁之训,豫章范宁之制。
太守但思于固禄,刺史不闻其兴学。
遂使边遐之俗,罔知邹鲁之风;
冠带之民,安有弦歌之化?
虽间有俊材,而罕闻师训。
执泥经指,不知所裁。
伏愿陛下稽考古义,恢崇人文,明太学之道。
于中广庠序之学,于外分命郡国各置学官
讲信修睦,以裨教化。
无使子衿之诗,复歌于圣代也。
孝明皇后青词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文庄集》卷二七
伏以彤史垂芳,聿怀于兹景;
紫闱彻乐,式属于讳辰
恭凭最上之真乘,仰荐无边之妙果。
孝明皇后凝祥沙麓,表德素舒。
仰瞻清庙之灵,方远钧天之驭。
今皇帝礼崇追养,孝极因心。
夙启祗园,恭修梵会。
陈宝阶之净供,演法海之潮音。
孝明皇后伏愿花界栖神,鹫山悟法。
享诸天之妙乐,佑亿世之丕基。
皇帝伏愿诸佛护持,万灵荐祉。
永保后天之寿,长为诸夏之尊。
然后藩屏懿亲,协宜于忠力;
钧枢近辅,共赞于昌朝
凡居率土之滨,共洽梵天之福。
尚书比部员外郎泽州孙昌尚书驾部员外郎国子博士通判邓州吕务简尚书水部员外郎 北宋 · 宋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宋元宪集》卷二六
敕具官孙昌等:昔汉明帝有言,郎官应列宿,宰百里,非其人,则民受其害。
况摄郡棨倅藩条者乎?
惟尔等或通经而才,或藉荫而仕。
并絜矩从致,濯缨登朝。
而方出麾高平,关掌宛下。
新绩旧课,通质岁成。
宜进诸曹之联,且光所部之寄。
钦服并命,毋替宠阶。
可。
请以仁宗配天议嘉祐八年七月 北宋 · 孙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四、《宋朝事实》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国朝诸臣奏议》卷八六、《文献通考》卷七三、《宋史》卷一○一《礼志》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宋史新编》卷二六、《续资治通鉴》卷六二、《续通典》卷四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五
窃详钱公辅之议,其说有四:其一谓《孝经》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以周公言之则严父,以成王言之则严祖。
方是之时,政则周公,祭则成王,安在乎必严其父?
其二谓《孝经》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圣宋非有始封之祖,以太祖后稷,当配于郊;
太宗文王,当配于明堂;
真宗武王,有配天之功,无配天之祭;
仁宗成王,有配天之业,亦无配天之祭。
未闻成王文王祭而移于武王,亦未闻康王武王祭而移于成王
其三谓以孔子之心推周公之志,则严父;
周公之心摄成王之祭,则严祖。
严祖、严父,其义一也。
其四谓东汉孝明建明堂,以光武配;
孝章孝安亦以光武配。
其后无闻,最为合礼。
按:《太常因革礼》卷一○。又见《宋会要辑稿》礼二四之三五(第一册第九一七页)、礼二五之八八(第二册第九九八页)。
御试贤良王彰夏噩策题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文恭集》卷二九
皇帝若曰:朕缵祖宗之洪业,抚区夏之重器。
临政思治,于兹三纪。
何尝不中夕惕厉,昧旦丕显?
延访茂士,询求谠言,冀臻治平,以垂永久。
子大夫裒然充赋,咸造在庭,得不欲摅发智蕴,开沃朕心耶?
方今庶务小康,至化犹郁。
兵戎虽戢,馈饷颇劳;
学校虽兴,礼让殊鲜。
官冗而浮食者众,民疲而失职者多。
阴阳爽和,眚沴间作。
经渎弛于常道,淫雨溢于旧防。
赋调尚繁,昏垫靡息。
岂朕明有未烛,德有未孚?
致咎之来,在予为惧。
自昔继体守文之君,承前圣之烈,藉累世之资,致圄空之隆,腾颂声之美。
建武中兴,亟修文德;
贞观特起,骤致太平。
岂天时之协符,将人事之胥济?
功业迟疾,奚其不同?
侧席永怀,望古盈愧。
夫圣王之制世也,必本于仁义之统,师道德之说,饬以儒雅,颁其教令。
孝宣之治,尚于刑名;
显宗之政,本于理法。
当二后之际,信赏必罚,刑清国富,凤凰屡下于郡国,神雀比集于京师
致兹美祥,繄何然哉?
今公卿大夫,与朕总方略、美风俗,而吏治未甚淳,民德未甚厚,豪右踰制,奸猾冒禁。
以至守宰之任,循良罕劭,厨传移于使客,徭役迫于下贫,殆有愁叹之声,未弭郁堙之气。
岂躬行之弗类,而图治之匪章欤?
晁错举于贤良,公孙对以文学,深陈政道,并先术数。
仲父治国之器,内史诏王之柄,咸垂格训,当安设施?
至于《春秋》之称一元,《洪范》之推九类,何行而正其本?
何施而建其极?
子大夫习先圣之术,熟当世之务,识古今王事之体,究天人精祲之原,所以荡禨致祥,革弊兴利。
受策应问,咸以正对,毋讳有司,称朕详延之指焉。
兖国公主议行册礼奏嘉祐六年六月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六、《文恭集》卷七、《宋朝事实》卷八、《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四、《右编》卷一三
今月二十一日,草福康公特进兖国公主制,窃闻议行册礼,然于事体颇有未便。
祖宗以来,公主、长主未有行此礼者。
汉明帝皇子,悉半诸国,明德马皇后曰:「诸子食数县,不已俭乎」?
曰:「我子岂敢与先帝子等也」。
唐贞观中太宗长乐公主将出降,帝令有司资送倍于永乐公主
魏徵曰不可,引汉明帝之言为对。
且曰:「天子姊妹称长公主,加长字示有所尊崇。
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相踰越」。
太宗然其言,入告长孙皇后,后遣使赐金帛。
陛下即位以来,累曾进封魏国楚国二大长主,亦不曾行册礼。
今施于兖国公主,是与大长公主相踰越。
兼以贵主之故,贤妃亦蒙殊典,有旨令进纶告,不行册礼。
是母子之间,一行一不行,礼意尤不相称。
书于史册,后世将有讥议,必谓陛下偏于近情,亏圣德之美。
臣愿陛下采汉明之言,开文皇之听,遵祖宗旧典。
如国朝公主曾行此礼,行之粗且无嫌,如其不曾,则宜且罢。
臣以陛下好忠谏,纳至言,臣职在论思,不敢不言。
杂制议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宋景文集》卷四三、《永乐大典》卷七二一三
王用四圭,有邸者何?
象物之生也。
以璧为邸者,取所生之周匝也。
雩祀用之以祈百物,大享用之以报成功,示无不遍之义。
天帝犊者何?
贵诚也。
配享之牲,与天帝同,以配尊而食,不敢异其牲也。
币各仿其器之色者何?
青圭礼东方,则青犊、青币;
赤璋礼南方,则赤犊、赤币;
黄琮礼黄帝,则黄犊、黄币;
白琥礼西方,则白犊、白币;
玄璜礼北方,则黑犊、黑币。
酒次酃终醁,礼毕,太祝取俎上肉,当御前以授。
请如郊仪,止用清酒,一献。
五帝本天,不可求之于地。
二郊无肉礼,请并停。
陈制,祀以太牢,粢盛六饭,硎羹果蔬备荐焉。
隋不建明堂,祭于雩坛,牲用十二,皇帝、太尉司农行三献礼于青帝及太祖,馀帝以有司助奠。
五官一献而已。
古飨明堂无定月,惟《月令》有季秋大飨帝。
郑氏曰:「遍祭五帝也」。
汉明帝正月章帝二月魏明帝正月晋武帝三月宋孝武正月齐高帝七月
至唐,止季秋
国朝沿唐制。
日,据礼,大飨不问卜。
前制辛日,取自新洁之义。
东晋孝武帝正月上辛祀昊天,次辛祀后土,后辛祀明堂,制寓祭于圆丘坛。
国朝因之。
唐贞元元年诏:「五方配帝,上古哲王。
论善计功,则朕德不类;
统天御极,则朕位攸同。
而今祀文,称臣以祭,无益诚恪,有黩等威。
宜自今不复称臣,以正礼典」。
按郊丘全用祀天之义,天下之物,无以称德,故尚质。
明堂参有飨亲之孝,于人理差近,故尚文。
历代沿革,或有义趣,然礼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要在称情立制,以据大中。
观开宝新典,协古今之宜,兼文质之常,可行可遵
胥会圣辰,不其伟欤!
明堂颂1050年9月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一、《宋景文集》卷三五、《皇朝文鉴》卷七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三月戊子制诏,季秋有事于明堂。
臣以太常,与礼官博士垂拱殿议配飨事。
即建言:「周有臣曰旦,始严父配天,仲尼是之。
唐并诸儒说,并祀六天,帝不敢损。
陛下幸访有司,请如古便」。
四月乙丑,诏若曰:「夫礼,称情适文,今议者言周、唐则善,至牵制所闻,褊而不优。
宋亦一家,让不制作,如来嗣何!
且事天不及地,配父而遗祖,朕甚陋之。
水旱不时,群神预焉。
今赖天之力,方内以治。
朕能合飨天地,以三圣侑,啜报百神,咸秩并修。
况祖宗郊雩,不为无比。
有司无讳以劳,务称朕意」。
臣伏诵圣训,久乃开晓。
以为前古所缺,群臣不逮,陛下独得于心。
其所以事神训人,使万世子孙无以加者。
至于作声歌,琢圭邸,帐帟无文,夜鼜弗严,以竭恭致敬者尚数十物,臣愚且不能遍知。
若今诗颂不传,是陛下盛德神功不尽注天下耳目,耸动四夷,声隐乎无疆也。
谨撰成《明堂颂》一篇,辞浅义直,可使户晓,壤翁辕童,皆得歌讴。
臣昧死再拜以闻。
颂曰:
天有明命,以圣付圣。
太祖太宗,燮代大定。
谁僭而王,孰坛而土?
左披右攘,罔不就绪。
厥角在廷,四夷无侮。
真考显承,受报收成。
休休厥宁,震震厥声。
七十而五,号以大荣
皇帝纂武,有庇于下。
兵櫜不铦,箙委而羽。
一农之饥,吾饲以哺。
一夫之寒,吾暖以褚。
日宽租徭,岁贷囚瘐。
协气四薄,顺旸若雨。
原高隰下,百谷膴膴。
二十九载,惟秋九月
乃即大庆,度筵度室。
宝字署颜,震照多物。
置使有五,悉诏辅弼。
既款灵宫,亦享庙祐。
天兵桓桓,罗列卫营。
有闟有斿,龙轭螭衡。
耳耳其驱,雅雅于行。
旖旎连蜷,风舞云萦。
士若衔枚,骖牡不鸣。
吉日辛亥,进祀于堂。
衣画衮然,环瑀玱玱。
六帝二祇,三后侑旁。
醴淳牲肥,嘉樽钜房。
芼醢果粢,净洁芬香。
膋炽胖升,以迪厥尝。
我钟钦钦,我舞俣俣。
天妥于坐,百灵来序。
奔精哆光,曶霍层宇。
山灵渎怪,显幽驰骛。
或旅诸墀,或席诸庑。
有膻斯饫。
相维辟公,既敏而度。
帝拜稽首,柴烟上举。
祝有嘏言,皇帝受之。
产百斯祥,裒万斯禧。
其矗如山,其积如茨。
皇帝曰咨,朕不专有。
旦御端门,百执奔走。
其赦天下,新邦之旧。
赒乏录劳,刮濯痕垢。
官赏兵赉,金爵是富。
驿欢四海,间弗容昼。
天谓皇帝,感实火德。
火德在孝,宗祀惟极。
其还而功,恤嗣千亿。
而子而孙,长有万国。
天谓皇帝,安我群元。
投蛑斥螟,稼溢于廛。
厉讫疾攘,人乐跹跹。
皇帝眉寿,永锡万年。
前祀三日,区霿如闭。
皇帝既斋,一夕而霁。
六幕扫除,若𡏖逢彗。
天清地晏,夜星腾晰。
皇帝小心,恭与虔并。
遍见神祇,拜跪送迎。
久立于次,须乐之成。
器必全玉,牢不爱牲。
制为诸安,以正和清。
夜鼓彻严,敷致厥诚。
明皇帝,惟先训是式。
惇睦懿亲,其磬如石。
存问龆耋,容受谠直。
振淹登畯,毋或失职。
惟慈惟仁,不厉声以色。
皇帝有言,克己则兴。
丰守吾俭,尊舍吾矜。
惟日之升,瞿瞿兢兢,无不此或承。
上校正后汉书奏景祐元年九月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余襄公奏议》卷上
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讹,恐误后学。
臣谨参括众本,旁据他书,列而辩之,望行刊正。
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偕赴崇文院雠对。
谨按后汉明帝班固陈宗尹敏、孟冀作《世祖本纪》及建武时功臣列传。
后有刘珍李充杂作建武以后至永初间纪、传,又命伏无忌黄景作《诸王王子恩泽侯表》并《单于》、《西羌》、《地理志》。
边韶崔寔朱穆曹寿皇后、外戚传、百官表及顺帝功臣传,成一百一十四篇,号曰《汉记》。
熹平中马日磾蔡邕、杨据、卢植续为《东观汉记》。
吴武陵太守谢承作《汉书》一百三十卷。
晋散骑常侍薛莹作《后汉记》一百卷。
泰始中秘书监司马彪始取众说,首光武,至孝献,作《后汉书》。
散骑常侍华峤删定《东观记》为《后汉书》九十七篇。
祠部郎中谢沈作《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
秘书监袁崧作一百卷。
至宋,丰城太守范晔益集诸家,作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凡百篇。
十志未成,被诛,至梁世有刘昭者补成之。
唐章怀太子贤,招集当时学者右庶子太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参军革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同注范晔《后汉书》,仪凤初上之,诏付秘书省,传之至今。
悉取馆阁诸本参校,二年九月校毕,凡增五百一十二字,损一百四十三字,改正四百一十一字。
论朝政宜务大体疏(为进奏院饮会事 庆历四年十一月1043年 北宋 · 尹洙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一、《河南先生文集》卷一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四 创作地点:山西省长治市
十一月日,朝奉郎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潞州军州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臣尹洙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臣闻至治之本,在于务大体,不在乎任察也。
汉明帝察察,唐德宗以察为明,皆著讥前史,非盛德之论。
然则众之好恶必察之,臣下忠邪必察之,非谓究发隐微、作为聪明者也。
臣闻诏狱所治类多善士,因醉饱之失,发暧昧之罪,臣窃以为过矣。
大抵士君子少长修饬,始终如一者,皆纯固介特之士,举朝论之,百不一二。
至于年位尚轻,颇或疏纵,及稍贵重,始自矫厉,而能建事功于世、树名节之效者,不可胜纪。
此殆常人之情,明主所深亮也。
兹事虽往,臣所虑者上下相伺,动辄得咎,刻薄之风寖以成俗,于盛明之世,所损不细,非特谓二三子也。
又比年以来,既行之恩尚或中寝,既用之法罕蒙开释,岂搏击之说易以进,宽厚之论难为陈哉?
伏惟陛下采汉臣窥私之诫,鉴吴主校事之弊,因庆泽之后,发宽大之诏,明谕凡臣下有纤介之恶,非亏损教谊、侵害民物者,勿复以闻。
至若暴乱之萌,骄僭之原,诬罔朋比,徇私灭公,此王诛之所先,愿陛下留神聪察,无志其细而遗其大,则善者耸而恶者戒矣。
狂瞽之言,惟圣明裁择,幸甚。
昧死再拜上疏。
述享 北宋 · 尹洙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河南先生文集》卷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四
宗庙世数,先儒论之甚详,历朝颇以七世为允,此不复议。
然郡国建庙,及陵寝之制,可得概举。
自汉世,郡国始立祖宗庙,及从叔孙议增建原庙,则京师祖庙有二。
若夫陵寝之制,则因秦代而寖广之(古不墓祭,秦王起寝墓侧。汉因之,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上饭。后汉正月车驾上原陵如元会仪。)
显宗遗制,无起庑居,故张辅称之曰显节陵,扫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也魏武高陵,依汉立祭殿,黄初三年诏罢之,以从先帝俭德之志。自是园邑寝殿遂绝。)
唐氏陵寝,颇循汉制永徽二年制:献陵三年之后,朔、望上食。昭陵依献故事。)
唯景龙世,特丰昵庙(景宠二年博士以诸陵日祭非古,诏乾陵朝晡追奠,昭、献二陵,每日一祭。御史进贞观式,春秋仲月遣使巡陵,武后朝,每四季月并诞辰、忌日,遣使诸陵起居。敕乾陵冬至寒食遣外使,忌日遣内使。诸陵准贞观式。)
至于西都行幸,并建太室中宗后,两京太庙,四时俱享。自后议者纷焉,大旨有三:一曰必有其庙,时享之日,以他官摄:二曰建庙主而不祭,皇舆时巡,则就享;三曰存庙瘗主,驾或东幸,则饰齐车奉京师群庙之主以往。议不决而罢。)
今举汉、唐之典,迹其制度,大率主于隆而不主于杀也,岂非笃孝思之意,广亲亲之恩乎?
然观夫先王之致孝也,极乎配天,盛乎禘祫,致精明之德,躬祼献之礼,重之慎之,尽夫至诚而已。
若乃盛日祭于园寝,委时享于下国,虽美物备致,而至诚不笃,与夫《周颂》所称,不其异哉!
免充礼仪使劄子至和二年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文潞公文集》卷三五
右,某蒙差人送到牒一道,为迎奉太祖皇帝御容、孝明皇后圣容,赴开先殿奉安,奉敕差某充礼仪使
伏缘某将及都门,未经入觐,况未授新命,即预相仪,萛恐非便。
已具劄子奏,乞改命大臣充使,所有元敕一道,谨具送纳中书
后汉司隶杨君碑跋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一、《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六、《集古录》卷三、《六一题跋》卷三
右汉《司隶校尉杨厥碑》,云:「惟川灵定位,川泽攸同。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余谷之川,其泽南隆。
方所达,益城为充。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建定帝位,以汉诋焉。
后以子午,涂路涩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垓鬲允艰。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凿通石门
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谷复循。
于是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废子由斯,得其度经。
至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字稚纪,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勋」。
其辞大略如此,其刻画尚完可读,大抵述修复斜谷路尔。
但其用字简省,复多舛缪,惟以「川」为「坤」,以「余」为「斜」,汉人皆尔,独「诋」字未详。
永平明帝
建和,桓帝年号也。
魏神龟造碑像记跋1064年7月11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七、《集古录》卷四、《六一题跋》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神龟造碑像记》,魏神龟三年立。
余所集录自隋以前碑志,皆未尝辄弃者,以其时有所取于其间也。
然患其文辞鄙浅,又多言浮屠,然独其字画往往工妙。
惟后魏、北齐差劣,而又字法多异,不知其何从而得之,遂与诸家相戾。
亦意其夷狄昧于学问,而所传讹缪尔,然录之以资广览也。
此碑字画时时遒劲,尤可佳也。
神龟,孝明年号。
按《魏书》,三年七月辛卯改元正光,而此碑是月十五日立,不知辛卯是其月何日也,当俟治历者推之。
嘉祐八年七月十一日书。
太常因革礼序(〔治平三年〕)1065年9月4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修等闻,昔秦燔灭诗书,而礼乐尤其所恶,故汉兴二百馀年,而郊祀之礼听于方士,乘舆所御不过袀服。
及至显宗,然后发愤太息,凿空耕荒,以有三壅七郊、百官备物、辂车衮冕,以祀天地,养三老五更于学,然后学世有述焉。
汉末丧乱,永平遗文复就湮灭,而江左学者犹能言之。
萧梁之时,日不暇给,犹命陆连、贺玚等五人分治五礼。
及至隋文,天下初合,享国日浅,亦能于兵烬之馀收集南北仪注,为百三十篇。
故唐兴,得以沿袭,为贞观显庆开元之礼。
古之君子于战伐崎岖之中,犹不忍礼乐之废,茍有一日之安,则相与戮力讲求,其勤如此。
宋有天下,承平百年,宪章文物,远迹三代。
而观书于太常者,独有《开宝通礼》得为完书,其馀颠倒脱落,无所考證,至不及汉唐者,有司失职,学者不讲之过也。
太祖皇帝始命大臣约唐之旧,为《开宝通礼》,事为之制,以待将来。
其后更历三朝,随事损益,与《通礼》异者十常三四。
茍新书不立,而恃《通礼》以为备,则后世将有惑焉。
天圣中礼官王皞等论次已行之事,名曰《礼阁新编》,其后贾昌朝等复加编定,名曰《太常新礼》。
而《礼阁新编》止于天禧之五年,《太常新礼》止于庆历之三年,又多遗略,不能兼收博采,以示后世。
而二书之外,存于简牍者尚不可胜数,付之胥史,日以残脱。
嘉祐中臣修以为言,而先帝以属修与凡礼官,命臣辟、臣洵专领其局。
始自建隆以来,讫于嘉祐,巨细必载,罔罗殆尽。
以为《开宝通礼》者,一代之成法,故以《通礼》为主而记其变,其不变者则有《通礼》存焉。
凡变者皆有所沿于《通礼》也,其无所沿者谓之新礼,《通礼》之所有而建隆以来不复举者,谓之废礼。
凡始立庙皆有议论,不可以不特见,谓之庙仪,其馀皆即用《通礼》条目。
为一百篇以闻,赐名曰《太常因革礼》。
虽不足以称先帝考礼修业、传示无极之意,犹庶几于守职不废,以待能者。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提举编纂臣欧阳修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兼侍读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李柬之龙图阁直学士左谏议大夫兼侍讲崇文院检封官、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吕公著尚书工部郎中知制诰、兼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宋敏求尚书屯田员外郎、充集贤殿修撰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臣孟阳尚书度支员外郎直秘阁兼充史馆检讨同知礼院兼丞事吕夏卿尚书祠部员外郎、充秘阁校理同知礼院李育秘书丞、充集贤校理同知礼院陈绎太常博士礼院编纂姚辟,守霸州文安县主簿、礼院编纂臣苏洵等谨上。
按:《太常因革礼》卷首,宛委别藏本。
汉魏五君篇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二三
治平二年秋八月京师大雨水,坏官私庐舍,而民被压溺者千馀人。
或谓:「是时方议濮王典礼,议者以谓天灾之应,信乎」?
曰:「议犹未决,而天已降灾,杀人害物,此厚诬天人之言也,余已论之详矣」。
问者曰:「前世已验之事,如之何」?
曰:「自汉以来,由诸侯入继大统之君多矣,不可遍举。
今略举入继大统之君追尊所生父母者二人,不追尊父母者三人,而试推以祸福之验,可以知之矣。
其追尊所生者二人,曰汉宣帝也,光武也。
宣帝初称其父曰亲,置园邑而奉之,汉儒以为应经义者也。
光武称其父为皇考,立庙南阳而祭之,后世无非者。
是皆进不干大统,退不绝本亲,最为得礼。
宣帝前汉中兴之主,光武为后汉世祖,其德业隆盛,天下富安,享国长久。
此二人者追尊所生者也,天不降以祸而降之以福,生为明帝,殁享荣名,为万世所尊者也。
其不追崇所生者三人,曰魏废帝也,高贵乡公也,常道乡公也。
魏自明帝无子,养齐王芳以为子,乃下诏后世有入继之主敢追尊父母者,大臣共诛之,故终魏之世,谨遵其约。
然自明帝下诏后,连三世皆以宗子入继,皆不敢追尊其父母。
其一曰齐王芳,立十六年而被废,谓之废帝
其次曰高贵乡公,立七年为司马文王所弑。
其次曰常道乡公,立七年为晋所篡,魏遂以灭亡。
此三人者能不追尊其所生者也,天不降以福而降之以祸,一被废,一被弑,一被篡,丧身亡国,为万世所悲者也。
汉魏五君者,其享国盛衰、长短,虽自有历数,系于天命,不系于追尊所生与不追尊也,然就以祸福推之,追尊者未必不享福,不追尊者未必不得祸也」。
求雨祭汉景帝1038年1月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一、《欧阳文忠公集》卷四九、《三续古文奇赏》卷二六、乾隆《东湖县志》卷二八、同治《宜昌府志》卷一四 创作地点:湖北省宜昌市
维年月日,具官修告于汉孝景帝之神:县有州帖,祈雨诸祠。
县令至愚,以谓雨泽颇时,民不至于不足,不敢以烦神之视听。
癸丑,出于近郊,见民稼之苗者荒在草间,问之,曰:「待雨后耘耔」。
又行见老父,曰:「此月无雨,岁将不成」。
然后乃知前所谓雨泽颇时者,徒见于城郭之近,而县境数百里山陂田亩之间,盖未及也。
修以有罪,为令于此,宜勤民事神以塞其责。
今既治民狱讼之不明,又不求民之所急,至去县十馀里外,凡民之事皆不能知,顽然慢于事神,此修为罪又甚于所以来为令之罪。
惟神为汉明帝,生能惠泽其民,布义行刚,威灵之名,照临后世,而尤信于此土之人。
神其降休,以答此土之民之信。
尚飨!
太平兴国寺开先殿开启孝明皇后忌辰道场斋文十一月一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欧阳文忠公集》卷八八
伏以柔明之范,瞻厚德而已遐;
感慕之思,托洪慈而申荐。
载严宝殿,恭启贝函。
惟净福之是资,冀灵游之永祐。
太平兴国寺开先殿开启孝明皇后忌辰道场功德疏右语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三、《欧阳文忠公集》卷八八
右伏以真觉之慈,应物溥示于能仁;
孝思之感,以时式临于讳日。
俾延净侣,交奏梵功。
冀承胜利之因,永获冥深之祐。